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期待您的意见:邓伟标创作的NEW AGE粤曲-《新世纪粤曲》。 [复制链接]

1#

我不是广东人,听不懂粤语,对粤剧也仅仅是知道红线女和她的女儿红虹。

看了这个帖子标题忍不住进来看看
从我知道的湖南花鼓戏说起吧,从李谷一开始,到张也、黄虹、甘萍、湘女再到现在的王丽达、雷佳、陈莉莉,他们都从湖南的花鼓戏剧院投奔到了北京,大多都在金铁林的门下,而且都从没名气的戏曲演员变成了歌唱家和当红歌星,现在的花鼓戏除了一些60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似乎已经无人提起了,若干年前李谷一回来振兴花鼓戏无疾而终后,再也没有湖南的本土音乐家提过要振兴家乡的戏曲了。中国戏曲悲哀的命运可见一斑了。

这张唱片的问世可以说是广东的幸运,也是广东粤剧的幸运。因为很少有音乐家会为自己的家乡来做这种费力而且很不容易讨好的事情了。邓伟标这张充满实验精神的新世纪粤曲先不说成功与否,至少是目前戏曲改革中最大胆的一次尝试。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勇气和能力!

听了帖子里的试听曲目,又在百度搜索中找到了传统的任白的版本,对比听了,说说一个对戏曲兴趣不大的人的感受吧。

1.    伴奏音乐
新版的伴奏采用电子音乐和西洋乐器为主传统乐器为辅的演奏形式。
老版的伴奏全部都是粤剧传统几大件乐器演奏。
我觉得戏曲音乐改革是必要的,因为戏曲的传统几大件本身的表现力就没有电子音乐丰富,戏曲原有乐队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改革戏曲音乐就成了当务之急。戏曲是特定的情节和音乐共同来完成的表演形式。而新世纪音乐最大的魅力就是能渲染出一种场景和气氛,给聆听者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无须舞台就能让听众在聆听中得到比舞台欣赏更美的艺术享受,我想这是传统几大件乐器伴奏达不到的效果。听到那种传统的叮叮当当的伴奏我除了想到那些很旧的舞台,很古老的永远不变的扮相,很拖沓的剧情,再想不出别的。新版的伴奏很吸引人,一开始的引子就感觉把人带到了一个远古的时代,感受着一段才子佳人浪漫的爱情故事。(粤语我听不懂,这个故事我也没看过。完全是音乐给我的想象)最重要的,这样的音乐给我的想象不再是那种象戴着个千篇一律的面具似的戏妆形象,而是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感觉,他们不是站在舞台表演的人,而是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人物的身边。哈,在写这帖子的时候我已经记不清我反复听了多少遍试听曲子了。居然没觉得厌烦,这让我自己都很吃惊。

2.    唱腔设计
事物发展的规律表明,不变是暂时的,变是永恒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红派”艺术。
这张唱片的唱腔明显的感觉和传统的唱腔有不同了。融合了一些西洋发声技巧,是个不错的尝试,只是个人觉得唱腔的设计还不够炉火纯青,相对来说,老版本的艺术家的唱腔更加细腻动人,声线更加自然柔和,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力。

这张唱片的内容似乎都还是传统曲目,个人认为可以在内容方面也做一些大胆的创新,现代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仅仅几个古老的故事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在的年轻人的。要是有贴近现代生活的内容感觉会有更多的听众群体。

中国古老传统的戏曲,在表现形式和内容方面很难得到现代人的认同,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这已经成为事实,戏曲改革要从这样的困境中走出来,实在是需要一些象邓伟标这样的音乐人。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应该支持这样的改革者。
最后编辑冰点
分享 转发
TOP
2#

嘿嘿,欣赏砍柴兄的发言

您的帖子我看过几次了。
TOP
3#

包响乐团 在 2006-8-17 15:49:34 发表的内容
冰点您好!
在现在的粤剧团或粤剧圈里,除了女姐母女,大陆还有红腔的郭凤女、平喉的梁玉嵘,倪惠英、彭炽权等。港澳有龙剑笙、梅雪诗、张兆辉等!如有时间请到解放北路桂花岗一街(广州市粤剧团、粤艺发展中心、粤剧团宿舍),或第十埔路(平安戏院对面广东音乐曲艺团宿舍),东风东路(广东省粤剧团、广东粤剧院),恩宁路(广州粤剧团舞台工厂宿舍)挨家问问,看看他们对这种粤剧、曲有啥感受?唱腔设计?等等。。。。当然,在庙街,20年前就有英文粤曲了。您也可以在香港各大CD店找到英文《帝女花》!我们不必将任何事都先戴个:振兴民族××××的帽子!凭心而论,粤剧或其它地方戏剧的兴衰有其客观的外围因素,更多的是内在的旧的:行规、观念、程序、利益等等!想客观了解粤剧或地方戏曲,可以用短讯联系我,我带您到我们的单位坐坐吧!我是喝“梨园”牌奶粉长大的!我非常想各地方戏曲得以发展壮大!但光从音乐角度对这张碟的考虑(以不认识戏曲的心态),此碟也没啥“艺术”可言!要从对粤曲了解的内行心态去听,只能说是作者不懂装懂!要是给那些远道在海外来穗学粤剧的“老外”或华侨听到,估计他们会觉得粤剧的感觉或起源应该在庙街后面的夜总会。总的来说这张碟不是有些人说的“垃圾”(哪有垃圾卖那么贵的?)


您好,谢谢您的介绍,对粤剧又多了一层了解
原来还一直有英文版本的粤剧存在,听您说才知道,呵呵。
有机会去广州一定跟您联系:)

我是站在一个外省的不了解粤剧的人的角度客观地说说自己对这段新世纪粤曲的看法,说实话,我是个喜欢新生事物的人。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中立的,看的人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TOP
4#

eric 在 2006-8-17 16:11:24 发表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茶花女》,如何让洋人也知道《帝女花》呢?


说起《茶花女》,让我想起一个关于《茶花女》的故事,
作者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但有时也因其太过标新立异,导致不能通过当时的检查。《茶花女》的创作仅花费了威尔第一个月的时间。
1853年《茶花女》在威尼斯首演,观众认为威尔第的悲剧是他们多少年来听过的最滑稽可笑的东西,《茶花女》在一年以后重新演出时,获得巨大成功,并很快风靡全欧。在全世界演出都赢得了巨大的掌声。

如何让洋人也知道《帝女花》呢?嗯,确实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现在连国内的人知道的都不是很多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