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复制链接]

1#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归于理性的讨论最好。
尽管楼主说了些别人看起来过于夸大或难以理解的话,但也不应把楼主叫做“一支屎”,把逼真器叫做“B真器”或“B震器”(前一段时间隔壁两个论坛就有这种风气),这样做很明显是对人不对事,因为楼主的网名和“屎”没有关联,逼真器和“B"没有关联,楼主也只字没有提到“屎”和“B”。
就算对楼主如何反感,对楼主的技术如何质疑,也不能做学术流氓,张口就是“屎”和“B”,堂堂正正质疑其技术即可。
另前些日子本打算去梧州参加同学聚会,后因身体方面的原因没去成,失去了一次亲自验证逼真器效果的机会,多少有点感到遗憾。
最后编辑壮家汉 最后编辑于 2008-10-18 18:49:46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人的极限在什么地方,只能估个大概,细分起来就做不到。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相信理论计算值,认为人的百米速度极限在9秒8~9左右,但现在博尔特已经跑出了9秒69,而且他还有潜力跑得更快。理论计算值在事实面前被推翻和修正。
对于人耳,我也觉得某方面比仪器强。人耳能听到的某些失真还没有被科学家发现和命名、归类,既然还没有发现,自然仪器就没有这项测试功能。现在归纳出的若干失真,我认为还远远不够。
按照理论,人耳已很难分辨出低于1%的谐波失真,但为何在功放设计上搞出0.1%、0.01%甚至0.001%的总谐波失真?有何意义(反正已大大超出人耳的极限了)?就是人耳不好伺候,所以人们才拼命要把失真降到接近0。
TOP
3#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关于失真,我手头上的资料不少,不过懒得码字罗列上来。我只粗略地划分为良性失真和恶性失真两大类(只是个人的见解,没什么科学依据)。
凡是听起来很悦耳、内心感觉舒展的声音,必定是良性失真的比例远大于恶性失真,而听起来连心头都发紧的声音,那必定是恶性失真的比例远大于良性失真。
我觉得有一种掩盖效应,例如系统中加入一胆缓冲,系统中恶性失真并没有明显减小,但良性失真的比例大大增加,掩盖住了恶性失真,使人耳为良性失真所吸引,对恶性失真不敏感,从而感到听感改善,觉得悦耳了许多。
一些器材同时降低了良性失真和恶性失真,但因两种失真的比例关系,良性失真没有起到掩盖作用,恶性失真仍然可闻,所以尽管声音会很纯净透明、解析力很高、质感很好,但声音听上去还是发紧、没韵味。现在的超级音频格式追求宽频,高频可上到几十kHz甚至上百kHz,但并没有相应解决好人耳最敏感的高频失真问题。
我现在搞DIY,因水平有限,是没有能力大幅度降低失真率的,但采取了投机取巧的办法,就是分配好良性失真和恶性失真的比例,用前者掩盖后者,使声音听上去更悦耳些。
TOP
4#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以前针对“染色”的提法,我对应了一个“欠色”,欠色也是一种失真。例如一个大红的颜色,还原出来却是浅红,这就是欠色了。
一些系统的音色过于浓郁,甚至出现畸变,就是染色了。平淡缺韵味,就是欠色了。
但平时的讨论,大家谈染色多,公认它是明显的失真,而欠色就很少往失真上套。
最近两大论坛热议的某牌音箱,个人看法是染色极少,欠色比之略微明显一点。
TOP
5#

回复:[逸之仕的音响理论]...欢迎切磋.(跟帖续)

对一件欠色的器材,要用另外的器材给它补色,反之亦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