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清澈透明的声音——雨果唱片《心事-黄红英》听感
转贴一篇有趣的评论,和一般的发烧友写的评论相比,别具一格。
黄红英:声靓歌甜诉《心事》
老潘
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歌舞团副团长、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市政协委员等头衔一大堆的客家民歌歌手黄红英,2002年以一张翻唱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的专辑《初次尝到寂寞》唱红了发烧圈。最近,她继去年《客家妹子》之后,又推出这张清新典雅的流行抒情歌曲专辑《心事》。
和《俄罗斯之旅》、《客家妹子》等前几张地方色彩浓郁的专辑相比,《心事》回到了《初次尝到寂寞》时的流行风格。全片14首歌曲中有9首是翻唱邓丽君唱过的歌曲,另外4首为国内著名作曲家徐东蔚的原创歌曲,还有一首《口哨的故事》则是雨果老板、专辑监制易有伍先生亲自作曲并担任演出中的口哨吹奏的。雨果唱片一向以录音卓越在发烧友中享有盛誉,因此制作中的发烧元素自然不可或缺,开阔的音场、清晰的定位、逼真的质感、厚实的低频、通透的高音……一样不会少。哦,还专门录制了一首无伴奏的清唱《梦》,歌手演唱时用声的控制、气息的衔接、力度的转换都一一真实、完全地敞露出来,让追求真实声音的发烧友狠狠地过了把瘾。
当然,除了发烧,音乐性才是非常重要的。黄红英的嗓子音域跨度大,音色高吭而不失圆润,有山泉般清纯、花果般芬芳。虽然以唱客家山歌起家,但经过在音乐学院的进修,运腔技术已较为娴熟,能适应多种风格歌曲的演唱。单从技巧上说,像《月夜诉情》、《人面桃花》、《夜来香》、《心事》、《几时再见》等歌曲对黄红英来说演唱难度并不大,难的是当年台湾歌星邓丽君红遍半边天,这些她唱过的歌也随着她的磁带散落到大江南北,如今翻唱,往往会让人有先入为主的抗拒感。
在国内流行音乐圈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原唱翻唱”。一首歌,只有第一位演唱者才会被认为“原唱者”,是唱得好“标准”,其余的都只好列作翻唱“口水歌”。但音乐却偏偏有很宽泛的多面性,一首好的作品总能让人从多个角度进行诠释,你无法也无须认定那一样才是正确的。就如上黄山,横看成岭侧望成峰;肥环瘦燕,各自婀娜,音乐没有“一言堂”。不过国人在艺术欣赏中的这种“唯一”情结在过去的京剧里就有传统,听那部戏、那个角色就一定是那位演员才正宗。比如听《铡美案》就必须是裘派的演出,“十净九裘”嘛。在国人心目中,权威只有一个。以致几十年前还有“一边一块疙瘩肉”的才算“李玉和”的笑话。反观西方,就不那么崇尚“唯一正确”,比如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就同时有几个权威:舒拉贝尔、肯普夫、巴克豪斯、勃兰特尔,甚至非德裔的吉列尔斯,他们都能成为大师。就算流行音乐也未必一定非要原唱不可,像《Time to say goodbye告别时刻》,除了莎拉·布莱曼唱得全球烂漫,莱斯丽·嘉芮特(lesley Garrett)、凯瑟琳·詹金斯(Katherine Jenkins)等歌手也能各自精彩,广受欢迎。回头再说邓丽君,其实她也是位“翻唱歌后”,《夜来香》、《甜蜜蜜》、《蔷薇处处开》等无一例外都是上世纪的老歌,而那首在国内引轩然大波、沸沸扬扬争吵了多年的《何日君再来》更是不折不扣的“口水歌”了。归根结底,好歌不厌百回听,能让人代代传唱的作品才会成为经典。
在这里,黄红英的演唱不仅甜美抒情,而且很注重声音技巧的运用,《酒醉的探戈》本有些爵士味,可黄红英的演唱在某些吐字上却带些客家口音,别具一格;《月夜诉情》里众多的半音唱来轻松自然,准确流畅,让那些只有本色感觉偶像歌手相形见拙。《口哨的故事》里的那些滑音精准明晰却听似随口唱出,没有丝毫斧凿痕迹。使音乐不但在情感的表达上能引人共鸣,在声音上也更加唯美。
此外,规格方面本片既有普通CD和雨果自己独家开发的LPCD,给精益求精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原载《视听前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