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帖,顶!真诚而又恳切!道出了广大“初哥”的心声。
我认认真真的从头看到尾,竟然几乎都和我相似。我也觉得自己虽然听了十二年的古典,都还是以上所说的情况。不过我觉得不必担心,有些并不表明“不好”。而且听古典几乎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又有很大的一种“缘分”的东西,急不得的。
1. 我觉得听古典并非一定要从作品中听出什么所谓的深刻的思想性,比如非要听出这是“命运的敲门声”啊,那是“英雄的葬礼”等等等等,这些反而是可能由于看到一些比较旧的音乐教科书而自己受到的影响。真正听古典的原因、喜欢古典的原因就是两个字“好听”,从一开始到现在我都这样认为。以前在听古典的时候,经常旁边有同学一脸疑惑地问:“你能从这里面听出什么?”我经常不知如何回答。现在可以了,“好听!”能触动你、能感动你就是好,就是有深刻的思想,但不一定非得用语言表达出来。
2. 老柴并非就是浅的标志,我很早就看过以前中央电视台的刘璐主持的“音乐桥”。有一段时期是在谈割据,邀请了刘诗荣解说,他说现在国内一些爱乐者认为老柴的音乐浅了些。还有看到一些文章也这样说。我觉得太片面了。前几天又听了一遍“天鹅湖”,竟然感动得无以复加,心里极为佩服,何以老柴能写出每段旋律都大不一样,却有如此之优美的舞曲。还有切利毕达克对其他作曲家都有所批判,唯独对老柴一往情深。他说:“柴可夫斯基是一位真正的交响乐大师,而在德国却是那样的不为人知。 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末乐章的引子众赞歌处,长号的用法比起柴翁出神入化的手笔简直是业余之极。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德国人真正悟出此道,只有这个民族的狂妄自大! ”。没错,老柴是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入门导师,但长久以来还是喜欢他并没有错。
3. 巴赫是伟大的。你可以不听其他,可以放弃其他,但绝对不能没有巴赫。我对巴赫的景仰很多都是经历了看书、然后心中一直向往那些伟大的作品的碟子,然后又过了好久才买到,听了以后又能达到期望与聆听值的统一。当然现在也只限于巴赫常见的作品如大小无,小提、键盘协奏、键盘类。当然还有其伟大的大型宗教作品。《马太受难曲》心里向往了好几年,一直在盼。最后买到后听不久就喜欢上了,三张盘比较顺利地听下来了。试试这些大型宗教作品吧。
4. 最近也非常喜欢歌剧。现在主要听的就是割据。《弄臣》、《唐璜》等等。越听越喜欢。特别是《唐璜》,以前看DVD都不懂,心里对《唐璜》总有个疙瘩,大家都说《唐璜》是莫扎特最伟大歌剧,怎么我《魔笛》和《后宫诱逃》听得好好的,就是看不懂《唐璜》。最近买了《唐璜》的CD,听得非常入迷。灾看DVD,一下子懂了。最近歌剧也买了些。要等着慢慢消化。
5. 我也有"瓦格纳情结", "布鲁克纳情结", 还有"马勒情结"。“肖斯塔科维奇情结”等。看到有资力的爱乐者都在谈这些,还有一些爱乐杂志也都在谈这些,心里也很痒。很早就向往。但到现在始终还不是很那个。瓦格纳我发狠买了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三张CD我第一张恶狠狠地听了好几遍(可能有十遍),也听出了点眉目。但还是不得要领。现在已仍到一边。《马太受难曲》同样是三张CD,两三遍下来就比较清晰了。更不用说什么《指环》了。我可能很久都不会去碰,看缘分了。以后有机会先搞套《名歌手》试试。其他如布鲁克纳、马勒等都没碰多少。布鲁克纳只碰了个第四的第一乐章。马勒碰过一些,没多大感觉。
6. 我简谱一点都不懂,一样乐器也不会。所以非常羡慕那些会的,能谈出指法、弓法如何的人。论坛上的一些DX级人物我也是佩服得无体投地,如YILINLIULIN,如WEIARC的唱片心水集,还有一些考古队的队员。但心里总觉得有点遗憾,希望有机会能或多或少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