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场目睹艺术家的眼泪(图)(第二页已经增加在线试听-川江) [复制链接]

1#

“吆喝,吆喝,吆喝———嗨,嗨……”川江号子声声不息,川江魂灵随壮阔浩瀚的川江波澜和涛声回荡在中华大地,回荡在全球上空。
分享 转发
TOP
2#



     听了《川江》这首长大近12钟的作品不由得想起了儿时的一篇课文---《伏尔家河上的纤夫》,我想要是那位画家能够有一幅《川江上的纤夫》的话我们也不会对川江上的纤夫那么陌生了,可以说想画出一副川江纤夫的全景图是很难的了,难在川江的奇、险、秀,那种艰辛和气概是很难通过几见破衣服和表情来表达的,川江的纤夫有他们独特的艺术,是画家们怎么样也表达不了东西------那就是川江号子。但是听杨宝智老先生的《川江》我觉得他成功了,他用音乐的画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艰辛、气概万千的《川江》,听这首曲子,我们知道人生路如此美丽但是那么艰辛,不过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我觉得这首曲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用丰富的音乐元素描绘了一幅美丽、艰险的川江风景,而且把一群川江上行走的汉子描绘的淋漓尽致;二是表演者巧妙运用二胡这一独特的乐器把他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闵大师在乐器人声化的运用上真正体现了大师风范。

   听完整曲就象那天在现场听到的一样,实际是分了4部分,第一部分把美丽的川江那雾气朦胧,霞光四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美丽后面暗藏了急流,第二、三部分描写船进入三峡,江流,滩多浪急,下水则由领腔搬头桡,随鼓声点击,整齐下桡,一唱一和,一呼一应,此起彼落,声扬河谷,“吆喝,吆喝喝,幺姨妈呀,划呀嘿,也嗨—也嗨———嗨嗨,嗨嗨———”在号工的领呼下,一阵阵悠扬婉转的号曲把我们带到空旷悠远,亘古而漫长的历史境界。如诗如画的川江景观,春江如潮,绿水如蓝,碧空万顷,两岸群山起伏绵延,岸边卵石沙滩平缓广阔,江天之间莺歌燕舞,水鸟飞落,水天一色,好生舒坦。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江上点点帆影,逆风而上,由远而近,从水天之间地平线上驶来,白帆渐近,船夫立身前舱平台大声吆喝———, “呜哟……呜哟……”声音宏亮,连贯绵长,经岸山返回,“呼风号子”回荡云天。帆船鱼贯或并列徐徐前行。前呼后应,争相呼号。江山如画,画外有声,声声含韵,字字含情。这种呼风的号子,轻松、愉快、韵味绵长。风小了,前后驾驶。撑竿助力。前驾船头撑竿脚往前蹬,身往后倾,一步一步,行至中舱。后驾一竿撑几步,又提竿前进,下竿前撑,驱动船行。这时,“助力号子”又响起。

 听号声,就知道船位,船速,尤其是上水号子。听声音、节奏,就知道纤夫的苦,纤夫的累。纤夫经常涉水,常年穿草鞋,无论凄风楚雨,烈日艳阳,常常是下身穿短裤或围块帕子,气温稍暖就裸着半个身子,赤膊上阵。经长期日晒雨淋的身子,呈古铜色,黝黑色,个个船夫像是一尊尊铜像。

  川江两岸,人口密集,集镇众多。许多人看见拉纤、推桡这种阵势,听到川江号子这种音韵,都要注目而视,目送船只远去。一些人还和着声调呼号助阵,顽皮的小孩和着韵,跟着高呼戏谑号子:“船夫子,你脚上穿的是什么?”“鞋,鞋(嗨,嗨)!”(川音鞋同嗨)。“船夫子,吃饭没有?”“嘿了嘟!嘿了嘟!”非常生动,幽默有趣。这些雅俗共赏的号子,谱就了川江独特的神韵,不知倾倒了江边多少洗衣女,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夫劳动的呼号,它声韵悠扬,节律有致。它既是音乐,又是歌曲,也是舞蹈,伴随川江壮阔的波澜和涛声,也铸成了川江美妙的旋律,它从远古传来,回荡云天,声声不息,成为川江之魂灵。逝者如斯,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和长江水位的提高,听惯了的川江号子将渐渐离我们而远去……
     曲终,音乐重回主题,船出川江,一马平川,船影一点一点远去。。。。。。。。。。。。。
TOP
3#

E版效率真高  ,敬佩!!
TOP
4#

          “器乐演奏声腔化”
          ---------------闵惠芬二胡艺术的魅力
   伤春感怀的杜丽娘、丧国之恨的汉献帝、痛悼黛玉的贾宝玉、去国怀乡的王昭君……闵慧芬双眼微闭,完全沉浸在她的音乐之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生命,都神奇地化在了她指下那两根简简单单的弦上,如歌如诉,如影再现。
    闵慧芬“器乐演奏声腔化”始于用二胡“唱戏”!在京剧泰斗李慕良的帮助下,闵慧芬尝试用二胡模仿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唱段,从此,为自己后半生的艺术追求找到了新的方向。闵慧芬演奏的曲目大多都改编自传统戏曲的唱段以及民歌小调。京剧、昆剧、越剧、沪剧、粤剧甚至歌剧,中国戏曲纷繁的地方剧种和表演流派,被闵慧芬的一双手和两根弦演来,依旧风格鲜明。不仅地域特色浓厚,那些描写人物和故事的曲目,也竟如看戏一般历历在目。
   最具代表性的曲目,应该是闵慧芬当年为毛主席录制的京剧音乐《逍遥津》。这支移植自京剧老生高庆奎唱腔的音乐,表现了汉献帝被曹操逼宫后捶胸顿足的切齿痛恨。在京胡名家尤继舜的伴奏下,闵慧芬的二胡“演唱”几可乱真,时而悲怆激昂,时而沉重低回,与京胡的音乐浑然天成。而到了昆曲音乐《游园》中,一向以悲怆见长的二胡忽然变得如丝竹般悠扬———闵慧芬的二胡化作了杜丽娘那段著名的昆曲唱段《皂罗袍》。如泣如诉的弦声犹如杜丽娘的吟唱,旖旎春光和伤春情绪悠然而出。
 30年致力于“器乐演奏声腔化”,闵慧芬为民乐演奏开辟了一条新路。她说,声腔和民间音乐是我们最宝贵的传统,它只有经过每一代人的不断进步,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尽管已经是一位60岁高龄、动了6次手术的老人,因为吃药还有些体形臃肿。但伴随着这些音乐,闵慧芬却显得生命力极其饱满。她的脸上忽而流露出少女般的腼腆笑容,忽而沉痛悲怆,忽而又潸然泪下。在音乐会现场,所有人都在静静聆听,没有多少人会在那一刻想到,为了这些乐曲,她曾跑去青海听“花儿”,到广东随余其伟听五架头,到海南岛听裙戏,去四川看川剧高腔,听扬琴、清音…
   此次听到的《川江》实际就是用二胡演唱川江号子,如果看过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朋友听完《洪湖主题随想曲》应该不难听到这不正是韩英的歌声吗?闵惠芬二胡的艺术魅力就是在这里了------“器乐演奏声腔化”。
TOP
5#

      
    《二泉映月》要拉出欲哭无泪的感受

   《二泉映月》可能是最具名气的二胡演奏曲,谈到对这首曲目的理解,闵惠芬说:“《二泉映月》描写的绝不是风花雪月,它是阿炳对其一生悲怆的表达。演奏《二泉映月》的要点在于欲哭无泪,它和《哀歌-江河水》的倾泻而出不同,是受了太多苦,已经不懂得倾泻,只能把悲伤藏着、掖着,就象一个人哭得眼泪都干了,那种欲哭无泪的那种感觉。如果拉《二泉映月》拉得眉飞色舞,那肯定是失败的。”闵惠芬说,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一首没有结尾的曲子,阿炳在要饭的时候随着感觉一直拉下去,有时间可以拉半天,但是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我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根据考证《二泉映月》其实和“二泉”、“月亮”没有关系,很多人说听《二泉映月》怎么听不到泉水也听不到月亮?其实他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在当年录音后根据无锡著名的景点“二泉映月”安了这个名字,这首曲子是阿炳的“依心曲”,贺绿汀在《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回顾》中也提出:“《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和他的音乐是相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身世。”当然在后来的日子给阿炳带了很多高帽子,什么“民间艺术家”等等,我想的是如果他在乞讨的时间知道他是艺术家他该怎么想了,这样的曲子能够这样打动人有一点很重要---“依心”而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