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新发烧唱片在线试听(79)暨赠碟试听(77):星文唱片 《与故... [复制链接]

1#

上海西区,2001年落成的徐家汇公园只保留了原址上的两个建筑,一个是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表明这里曾经有过的工业文明;另一个是一幢红砖小楼,这里曾经是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所在地,而中唱上海公司的前身是英商百代公司。
  在百代灌录唱片的大牌明星不计其数,由于当时的电影插曲皆由演员本人演唱,所以几乎每位明星都会来到百代公司的录音室一展歌喉。他们中有当时的顶级明星:胡蝶、王人美、赵丹、金焰、宣景琳、白虹。而最耀眼的要数周璇。   
  在30年代的百代录音室里,周璇就已经完成了新唱法的探索,就这个意义而言,她堪称中国气声唱法的鼻祖。周璇就是以这样的轻柔曼唱先后灌录了196张唱片,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录制唱片最多的歌星。
  上海中唱的退休职工赵家琪回忆,1957年周璇去世时,工人们三班倒赶制周璇的唱片,每天5000张的销售状况足足维持了一个多月。

声音的化石
  模版仓库原来在中唱上海一座破旧的大楼里。徐家汇公园兴建时,中唱的模版仓库动迁到了漕河泾。
  十八排两米高的大铁柜子里存放着一张张模版。模版和胶木唱片一样大,拿在手里分量很沉。由于使用的是电镀工艺,表面镀的一层镍,光滑如镜,六十多年前刻下的纹理丝丝如缕,清晰可见,模版的背面是铜,手感粗糙。这些模版依然可以印制唱片,放唱的效果也依旧保持原状。
  抗战期间,百代公司有一部分模版被日军掠去,熔化做了炮弹。还有一部分在战前被转移到了其它城市。1949年后又有一部分被中唱总公司拿去北京。所幸还有余下的9000余张模版都保存在它们诞生的地方。无形的声音被保留在沉重的金属块里,这些声音的化石就这样一直静静地躺在铁柜子里。
  仓库的办公桌上,有12本十八开、一寸厚的装订册,红色封皮在年复一年的春来秋去里已褪去最初的艳丽。这是1952年百代向中唱转交唱片模版时的清单。翻开已有些发脆的扉页,手感像蜡的内页上清清楚楚的钢笔字迹记录着模版的档案——灌录时间、演员姓名、节目名称、模版编号等等,仿佛给初生婴儿开具的“出生证明”般,没有丝毫马虎。
  如今,所有模版都装在统一规格的白色封套里,里面的声音可能属于周璇,可能属于梅兰芳,也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最早版本,但一模一样的外表让它们无法区别彼此。只有通过封套上的蓝色编码,才能在记录册上查找到录制的内容,这成了老唱片们惟一的身份证明。老唱片原本都有特制的封套,上面详细地记载着录制日期、工作人员、演员名等原始资料。但这些封套都已失传,部分是过去的职工见封套残损了就索性拆下扔了,更多的是被扎成一捆捆送去废品回收站,几分钱一斤。

  百代公司的唱片模版,加上建国以后中唱出品的唱片,模版仓库里共有10万模版。这里的每张模版,都有自己的故事。可惜的是,这些故事被埋没得太久了,知道这一切的人太少了。

  模版的命运
对库存老唱片模版的大规模整理及转录工作,记者旁观了它们“重生”的过程。
  在一本册子上,“周璇”一栏下写着:“已刻录:4张。”
  苍老的模版被拂去厚积的灰尘,放上了留声机。模版缓缓地转动,唱针在表面轻轻地划过,喇叭中传来熟悉的旋律。
  然而,这也是模版的“告别演出”。留声机旁的刻录机里的光盘也正在转动,它记录下声波的振动,试图忠实地保留下老唱片的声音。
  模版转完最后一圈,唱针微微一颤,歌声随之消融在空气中。余音未了,模版已被送去冷却,而后便回到原来的白色封套里,再而后便是真空包装。从此陪伴它的只有两包干燥剂和永久的沉默。老工人说:“这样做可以减少模版受损害的机会。以后再需要翻录唱片,只要动用光盘就行了。”
  这是老唱片模版的“绝唱”,或多或少地带着些悲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