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驻波”到底是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 13865|回复: 71
1#

駐波——是在固定的环境下,由环境反射面、反射面的形状、反射面相互之间距离、声源的位置等环境条件所决定的。这些条件决定了,駐波的频率;駐波的幅值比;駐波的位置等就固定下来了。
在有反射面的环境中,駐波总是存在的,不管你如何“摆位”,如何“扩散”,那只是改变駐波的“位置”、改变駐波的频率、改变駐波的幅值比,从而达到我们的听音位置减少受到駐波的影响而已。

对各反射面进行吸音、扩散处理是降低駐波的幅值比的有效措施。
适当的应用扩散板、适当的箱子“摆位”,可以改变駐波的“位置”,让我们的听音位置减少受到駐波的影响。
频率越低的駐波越难处理,需要大型大体积的吸音材料置于产生駐波的“位置”上,可有效得到控制。
完全消除駐波————除非最一流的消声室里,可以达到“忽略不计”的水平。
分享 转发
TOP
2#

amo768 在 2006-3-10 23:30:57 发表的内容
这么说耳机就不存在驻波了 : )


真想知道吗?
TOP
3#

这么说耳机就不存在驻波了?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駐波——是在固定的环境下,由环境反射面、反射面的形状、反射面相互之间距离、声源的位置等环境条件所决定的。这些条件决定了,駐波的频率;駐波的幅值比;駐波的位置等就固定下来了。耳机的外壳,我们可以认为就是耳机振膜的环境反射体,在有反射面(反射体)的环境中,駐波总是存在的。
一个耳机振膜要求从低频到高频完全平坦的还原声压,可以想象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我们听耳机的时候感觉“非常”平衡呢?这是因为工程师们在设计这个耳机时,根据耳机振膜“天然”的频率反应特性,针对不平坦的频率范围,利用耳机外壳这个环境反射体的“駐波”、“共振”现象,选择适当的材料(如某特定的木头),设计需要的耳机外壳形状和结构,吸收拉平“凸起”的部分,填补“下凹”的部分,使耳机振膜“天然”的频率反应特性曲线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修正。所以,高级的耳机也非常贵,但是频率响应范围非常宽,而且非常平衡。如果你这个耳机的外壳不慎损坏,修补后声音就可能发生明显变化了,因为这个耳机环境反射体的参数可能发生了变化。
音箱的设计和制造,也会应用到这个原理来修正喇叭单元“天然”的频率反应特性曲线存在的缺陷。DIY音箱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考虑这个问题?
记得在我的〈环境和器材我们应该注意些怎么?音箱的频响与什么有关?新内容:如何保证“输入功率/输出声压的线性关系”〉帖子里曾经说过:“箱子的设计形式有很多种,内部结构千变万化,很多“秘密”藏于其中;”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93122&page=4只是想“点到为止”,主要不想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解释这些问题。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希望大家理解。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4#

fengni70 在 2006-3-13 22:34:38 发表的内容
那录音室里有没有驻波?
如果也有,那录下来的CD牒里也该有驻波的信号!
如何将CD牒里的驻波消去呢?
如果驻波都消除尽了,会不会音响效果更差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录音室里的“驻波”经过精心处理后,各频率段会相对平均,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残响”;这些“残响”会让音乐变得更“丰满”动听;这就是“声学效果”。不同的录音室,“精心处理”出来的“残响”不同,“声学效果”就不完全相同,适合的“录音内容”也就有区别。
TOP
5#

深港 在 2006-3-15 11:08:14 发表的内容
我的听音室会将100HZ的声音几乎吸收的干干净净,这是驻波造成的吗?


怎么知道的?测量,还是什么操作过程耳朵的感觉?
TOP
6#

深港 在 2006-3-17 12:26:47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3-16 14:20:37 发表的内容
深港 在 2006-3-15 11:08:14 发表的内容
我的听音室会将100HZ的声音几乎吸收的干干净净,这是驻波造成的吗?


怎么知道的?测量,还是什么操作过程耳朵的感觉?


放一下雨果发烧碟的25HZ至20000HZ的频谱就知道了,很明显的


我估计就是这个操作过程耳朵感觉的情况。
这是在你的听音位上产生了反射抵消的现象,这个频率的N整数倍的某频率,可能还会产生这个现象。这样吧,你离开这个听音位,在某个位置上,你就能听到这个频率,可能还会比较大声。这是“反射抵消的现象”,不是驻波。但是这样的环境下肯定有比较严重的“驻波”存在。
TOP
7#

松香味 在 2006-3-18 1:34:22 发表的内容
深港 在 2006-3-17 12:26:47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3-16 14:20:37 发表的内容
[quote]深港 在 2006-3-15 11:08:14 发表的内容
我的听音室会将100HZ的声音几乎吸收的干干净净,这是驻波造成的吗?


怎么知道的?测量,还是什么操作过程耳朵的感觉?


放一下雨果发烧碟的25HZ至20000HZ的频谱就知道了,很明显的


我估计就是这个操作过程耳朵感觉的情况。
这是在你的听音位上产生了反射抵消的现象,这个频率的N整数倍的某频率,可能还会产生这个现象。这样吧,你离开这个听音位,在某个位置上,你就能听到这个频率,可能还会比较大声。这是“反射抵消的现象”,不是驻波。但是这样的环境下肯定有比较严重的“驻波”存在。[/quote]
做适当的吸音、扩散处理,完全可以找回这个频率。
TOP
8#

xiaopeng_zqb 在 2006-3-18 15:08:44 发表的内容
100HZ频率在房间刚好被吸收了(耳朵的感觉),这就是驻波的影响啊!
有人以为驻波产生的影响是某个频率声压特别高,殊不知,在某个频率声压特别低也是驻波产生的影响。
关于驻波产生和如何降低影响,我想HARMAN集团副总工FLOYD TOOLE写的那篇文章(好象在HARMAN网站可以下载)说的很清楚了。
JD-BBS论坛上好象前年有人翻译了一部分,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


是的,但是习惯上把听得到的并特别加强了的称呼为“驻波”;把听不到的并特别减弱了的称呼为“驻穴”。“驻穴”就象声音的“空穴”;在特定的环境里也是和“驻波”一样有固定的位置——“驻穴”点,它基本上是与“驻波”并存的;根据能量守恒定理,我们认为“驻穴”点的声音能量被“转移”到“驻波”点上去了,这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干涉现象。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9#

关于“波”的传递,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例如阳光;我们用一只很细的铁丝头上安放一个火柴头大小的物体,在阳光下,在地面上放一张白纸,把铁丝头上安放的这个火柴头大小的物体放在距离白纸不太高的上方,你就能看到这个火柴头大小物体的清晰的影子;当你把这个物体抬高到一定的高度,影子就出现模糊的边缘;继续把这个物体抬高,我们发现这个影子就没有了。这就是物体阻挡“波”的传递的共同特性——“波”的衍射现象。光波、声波、无线电波都是——“波”,都一样,都会产生衍射现象。
这就是“波”的第一个共性:波长越短,衍射现象越弱;波长越长,衍射现象越强。
太阳发射的光,原本包含有强烈的紫外光线,但是通过大气层达到地面,紫外光已经非常少了。为什么?因为紫外光的波长短频率高,在空气中传递的过程中被吸收掉了。红外光的波长大频率低,在大气层空气中传递的过程中被吸收掉的量最少,所以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阳光的热量和温暖。冬天,只要我们走到阳光下,不管你穿了多厚的衣服,你都会立刻感觉到温暖;因为能够让人感觉温暖的红外光没有“完全”被衣服阻挡或者吸收掉,直接达到了你的肌肤,所以你会立刻感觉到它的存在。
这就是“波”的第二个共性:在大气层空气中传递的过程中,波长越短,被吸收的“现象”越强;波长越长,被吸收“现象”越弱。
“波”的第三个共性:就是反射、绕射特性;“波”遇到物体就会反射,反射的强弱与物体的特性有关。
“波”遇到物体还会绕射,绕射的强弱与物体的大小有关,物体越大越难绕射;还与“波”的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越难绕射。

因此,声音的频率越低,越不容易被吸收,越容易发生衍射现象,越容易被反射,越容易发生绕射。
所以,从“波”的特性来分析,频率越低“驻波”就越容易产生。反之,频率越高,驻波就越难产生。
但是“驻波”又受到环境特性的制约,它的频率、它的位置完全受环境特性的制约。
也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改变环境来达到控制“驻波”的目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