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议玩黑胶的几个误区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蒋鹏 于 2012-9-25 20:39:00 发表
第二个讲唱臂抗侧滑的问题,还是经常有烧友说通过调整内侧力来取得两个声道的音量平衡。这个着实误了很多烧友。抗侧滑到底是干是什么用的?仅仅是为了增加旋转式唱臂的循迹力,并稳定唱臂!搭配MM头或许必须,搭配MC头建议直接甩掉。VPI唱臂一开始没有加这套装置弄得到处挨骂,我自己初期设计唱臂也没有加还得反复解释,但换来的依旧是质疑!

其实大家可以仔细想想,抗侧滑各家的装置甚至有些南辕北辙,SME那样的小吊锤是从内到外大小一致,松下1200那样的弹簧是越往里抗侧滑力越大,而graham那种摆锤的则又是越往里抗侧滑力越小。究竟哪种正确?  如果抗侧滑影响声道平衡,那么是不是graham与松下1200越往里唱声音越往一边偏呢?

详细解释的话似乎话太多,也不易解释清楚,我个人推荐,以1.5g针压为界,1.5g针压以上甩掉抗侧滑装置。这个听觉效果非常明显,大家一试便知

1、不考虑胶片(基片材质)和信息坑纹(深浅)的变化影响时,越往内(圈),侧滑力会越小。这是由于线速度不断变小的结果。因此‘抗’侧滑力由外圈往内圈逐渐变小是正确的设计思路。
2、SEM小吊锤是一种由外圈往内圈‘抗侧滑力’逐渐减小的设计,而不是先生说的‘恒定’抗侧滑力设计,先生明显是没有认真观察和思考这个问题吧?
3、侧滑力的大小,虽然与针压大小(摩擦力大小)有关,但是针压越大,侧滑力也会越大。因此‘针压大些就可以不考虑抗侧滑力的应用’,这个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4、仅仅是‘侧滑力’的影响,是不会引起声压明显‘跑偏’并造成声音‘跑偏’的,甚至人耳根本不能‘察觉’。引起声音明显‘跑偏’某声道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巡迹角调教存在明显偏差引起了声道信号(△t)时间延迟,声音就会向(△t)相对提前的声道方向‘跑偏’,这是‘李开实验’已经证明的结论。这与某声道的声压大小并没有太多关系。
5、没有‘抗侧滑力’调试系统的唱臂,长时间使用会引起双声道信息坑纹摩擦损耗明显不一致,最后可造成唱片双声道输出电平不一致而引起唱片声音‘跑偏’的结果,购买二手唱片偶尔会碰到这类唱片,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只要这种摩擦损耗不一致性不是太明显,一般很难听出声道跑偏的情况。

很久没有上论坛了,节假日会上来看看,如有不妥请多多包涵。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10/21 19:14:4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

[quote] 原帖由 天藏 于 2012-10-3 15:47:00 发表
 天藏 2012-10-03 15:47 树型| 收藏| 154 #




引用:
原帖由 蒋鹏 于 2012-10-1 8:12:00 发表
松香味老师好,前段时间太原史兄到贵处拜访,给您以及您的系统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很荣幸您能参与讨论。
小弟冒昧,想驳斥一下您的论点。
1,越往内圈线速度是越小了,但螺旋线的内侧角也越大,至于具体是哪个因素更大些还是要看具体唱片来决定。
2,支起小吊锤的小支杆可以移动,甚至弯曲,因此细究起来可以调的逐步减小,也可以调的逐步增大,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恒定的内侧力装置
3,小弟说的MC头可以去掉抗侧


建议蒋兄开发唱臂一定要考虑抗侧滑功能,现在抗侧滑已经深入人心,你不做这项肯定会影响唱臂销路。


1. 侧滑力由三个因素决定,一是针压,二是线速度,三是唱臂与切线之间的夹角,请看下图:
侧滑力.jpg (61.19 K)
2012-10-3 15:46:50





唱头越往内圈,线速度越低,但唱臂与切线之间的夹角(T角度)会减小,前一个因素会导致侧滑力降低,后一个因素会增加侧滑力,一增一减是否刚好抵消,取决于针压。


2. 对于家庭使用的唱臂,抗侧滑力装置可以延长唱片的使用寿命。发烧友的唱片是反复听的,电台倒无所谓,唱片放几次就换了,所以一些专业臂是没有抗侧滑功能的。




个人认为:适当的超距与补偿角的应用,目的就是在唱针由外到内读取唱片时,尽可能降低切点角度T的变化,并在‘扫过’的A(外)、B(中)、C(内)三点获得完全正切。这三点上的切点角度T是完全相同的。而其他位置上,只要采取适当的超距和补偿角,其切点角度T变化也应该不太大,它对侧滑力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因此侧滑力的大小主要来自于线速度大小和针压大小,线速度大摩擦力就大,反之则小;针压大摩擦力就大,反之则小。而侧滑力又来自于唱针与唱片信息坑纹的摩擦力,摩擦力大则侧滑力就大。所以外圈线速度大侧滑力会大,针压大时侧滑力也会大。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2-10-03 22:59:37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

原帖由 天藏 于 2012-10-4 0:44: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2-10-3 22:5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天藏 于 2012-10-3 15:47:00 发表
[table][tr][td][/td][td]天藏 2012-10-03 15:47
侧滑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唱臂与切线之间的夹角(我这里说的唱臂简化为唱臂轴心到正切点的直线)。

天藏兄可以做个实验:唱臂与切线之间的夹角=0即没有这个‘夹角’时,也即唱针正好处于正切点使唱针包括唱臂与轴向成(90度)垂直时,看看在没有这个‘夹角’的时候,侧滑力是否就消失了呢?(我这里说的同样指唱臂简化为唱臂轴心到正切点的直线)。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

有人认为正切臂不存在‘侧滑力’,事实上是这样吗?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