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简单的听音室 [复制链接]

查看: 21123|回复: 78
1#

回复: 简单的听音室

原帖由 lztjt2005 于 2008-11-7 17:44:00 发表
现在有很多问题想请教大家,在宽度4.65米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长度8.1米,高度3.1米不太符合黄金比例,我是否应该将长度减到7.25米,高度降到2.9米来达到黄金比例!这样工程和费用会增加而听音面积却小了几平方!比黄金......


非常好的环境啊,比我这里还大4个平方,“黄金比例”我看没有那么重要,怎样处理才最重要。按照我的观点,高度能达到3.3米处理起来更省钱呢。
分享 转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

回复:简单的听音室

既然是广西同乡还是多说几句吧。

环境处理的——基本方法:就是把所有反射面变成吸声面!!!!
正如电声学大师管善群教授所说:“懂得了这一点,有些当前争论不休的某些问题就可以不必再争了,因为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许多人喜欢拿“听现场没有前后左右高低定位”来(作标准)说话,不错,听现场确实是这样一个情况,至少是“定位”不十分明确的。可为什么??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厅是“不插电”的,但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声压和丰富的谐波音染(听上去舒服些),利用扩散制造谐波成分音色效果,利用反射积累有限的声音能量让更多听众听到足够的声压,是音乐厅常常必须采取的声学措施。也是由于扩散和反射的强烈参与,使直达声的比例大幅度降低,甚至扩散声和反射声达到“喧宾夺主”的程度。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听到明确的定位呢?听现场没有“明确的”前后左右高低定位,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8-11-07 19:18:4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

回复:简单的听音室

排风扇(抽风机)最好安装在室外,用长度一米以上弯管连接到室内抽风,这样噪声会小很多。我的新环境就计划这样做。或者建一个缓冲室(缓冲道),抽风机安装在缓冲室(缓冲道)上。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

回复: 简单的听音室

原帖由 乱刀侃翻 于 2008-11-18 15:10:00 发表
原帖由 贝多芬蒋 于 2008-11-17 18:48:00 发表
一相情愿!


一意孤行?!
广州海印在顶上加扩散板的多,但好声的还没见过!


顶这句话!!

我们的听音室不需要制造残响,而是要尽可能消除残响;

我们的听音室不需要人为的扩散与反射声,而是要尽可能地降低这些混乱不堪的扩散反射声;

听音室的环境处理,就是要把所有的反射面变成吸收面,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不必争论;

目的就是期望听到更多的直达声,更少的反射扩散干扰声,从而让我们听到更多更真实的唱片源里的信息,而不是要让这些相对真实的“信息”带上房间的“音染”,破坏聚焦、定位、和声场、音色的还原。(尽管业余条件下我们很难完全消除“房间音染”问题,但是把所有反射面变成吸收面并尽可能消除这种音染,仍然是正确的“基本原则”。)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

回复: 简单的听音室

原帖由 艾格丝通Eggleston粉 于 2008-11-21 11:58:00 发表
感觉不同能量大小的系统对于环境处理的方法各不相同,吸虽然背景及定位较好,但是空气感缺少,特别对于石机系统,高频张力也不爽,但也不主张扩,还是“乱”来得自然些   


如果真的感觉“空气感缺少”,那应该是器材的“缺陷”引起的问题。环境吸收处理到位了,有这些问题出现时,加用“泛音器”之类的小道具等是可以进行适当调节改善的。环境本来就有太明显问题时,怎么搞都难!!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

回复: 简单的听音室



这种穿孔板的穿孔率是多少??感觉已经超过25%,穿孔率太高吸音效果会明显降低哦。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

回复: 简单的听音室

穿孔率越大,共振频率越高。如果穿孔板的穿孔率超过20~30%,穿孔板就失去共振吸声的作用。
考虑了吸声效果和实用情况,一般采取:穿孔率0.5~5%,板厚1.5~10毫米,孔径4~30毫米,板后空腔深度100~350毫米。

例如:穿孔率为2.5%,板厚10mm,孔径8mm时;
后空腔深度100mm,共振频率(吸收峰频率)=215Hz;
后空腔深度250mm,……………………………=135.7Hz;
后空腔深度350mm,……………………………=114.7Hz;

如果我们把穿孔率设计为0.5%,板厚仍然是10mm,孔径仍然是8mm;
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
后空腔深度100mm,吸收峰频率=95Hz;
后空腔深度250mm,吸收峰频率=60.7Hz;
后空腔深度350mm,吸收峰频率=51.3Hz。

如果穿孔率太高,吸收峰频率将向中高频移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

回复: 简单的听音室

原帖由 贝多芬蒋 于 2008-11-21 22:22: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8-11-21 13:20: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乱刀侃翻 于 2008-11-18 15:10: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贝多芬蒋 于 2008-11-17 18:48:00 发表
一相情愿!


一意孤行?!
广州海印在顶上加扩散板的多,但好声的还没见过!


[ 哈哈......松兄好“执着”阿!


《声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当然需要严谨与执着!!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