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拿到的碟已是经过二次艺术创作的“定稿本”,(姑且让我这样称呼经过二次艺术创作的成品为“定稿本”)既是“定稿本”,就不可能再作修改。(当然,如再改,又得创作,是另一回事)既是“定稿本”,喜,怒,哀,乐,忧,恐,悲,思,惊,伤等等抽象和具象的艺术表现都已定型,写到此,不由得想起《警世通言》的开卷之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伯牙遇钟子期,伯牙抚琴,其意在于高山,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遂许子期为知音。假设,伯牙抚琴,其意在于高山,子期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钟能否成为知音姑且不论)如这样,有二种情况,一伯牙琴艺不精,二子期不是知音。
有事,一会再来,
大家都发帖,热热闹闹多好,我一人独角戏,没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