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抓轨的CD与原版CD到底有多大区别? [复制链接]

1#

挺有意思,喜欢这样的讨论。
我个人的看法,有这样几点,供大家参考:
1.  我对音源的看法,几年来一直没变过,就是用数据文件播放,必然是个方向。所以我从几年前开始备份CD,近几年,除非很好的碟,一般是不买了。同时备份文件,不过是在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等,也是因为,碟片买了几年,那是要坏的,也需要备份一下。
2. 以前没有合适的设备,近期用个USB转同轴,玩下PCHifi。我个人认为,不要轻易的否定PCHIFI,如果你的效果不好,就去否定,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证伪是很困难的。我也见到很多出来效果非常好的了。
3. 目前的PCHifi是否是很好的解决的方案? 我个人认为不是,因为PC的电源,硬盘的震动等问题,限制了你的效果,未来支持固态硬盘的专用播放机,一定会超越。类似的7C,8C,Linn的一个和Maridian的,我觉得就是先期出现的,将来会愈加完善。即便如此,目前用PC出来的效果,已经非常好。
4. 高比特文件的问题。近期出现的高比特,如果是唱片公司制作的,我认为精度可以保证,但曲目和录音,很难让你有很大的兴趣。如果是个人制作,那么制作的质量,又无法保证。就目前44.1K的文件,经过好的解码处理,效果相当的好,几乎不会比DSD播放的差。举例,一张小提琴弗里德曼的Showpieces,似乎大家公认的考机碟,我从HDBites拿到的88.2K的文件,根本无法入耳,硬,干,瘦,展露无遗。而同样的44.1K的,非常悦耳。
5. 限制。唱片公司一定不会赞同来卖数据文件,尤其是在中国。其次,经典的和好的录音,也没有高比特的文件。那么玩好44.1,才是你的根本。我个人的PCHIFI,我认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目前就这样听,毕竟,你的目的是为了听音乐。

有什么不好? 借用坛上有位同好前几天说的话,我非常赞同。原话不记得,意思就是说,还是喜欢放CD,看着它进仓,因为每一张CD,都是我们的一段经历。看到这张碟,你或许会想起买到它时的那种记忆和喜悦,这是技术永远无法带给你的。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7/6 12:28:4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补充一句:
也播放了一些近期录音的高比特文件,比如Linn的88或者96的,192也有,但我没播放过(因为我的解码需要双输入才能支持192,目前没有合适的硬件),音效确实非常的好。那种分析力和饱满,确实赞叹。
44.1K的差距有多大?我只能说,绝对没有事先想象的那么大,甚至已经很小了。
TOP
3#

原帖由 南海十三郎 于 2011-7-5 1:26:00 发表
今天到了三台刻录机和光驱,都进行了试抓轨实验,三台机抓出的文件都有音质的差别,还有一台机器未到,到时把文件上存大家听听,看大家能否听岀。

这位兄台,是不同的光驱抓轨吗?有试过比较下三个文件有什么不同吗?
这里面有太多的误解,至于个人的听感,是不能证明什么的,这就是争议存在的原因。但是,你理解数字过程,就不是那么复杂。
44.1K不够吗?设计上,应该在22.05K以下的声波信号能够被完全恢复。但实际过程,为何有差距?两个原因,一是取样精度,二是取样频率。精度上,16位向24发展,这也是为何有的录音采取低电平,其实就是为了提高精度。频率上,就是Jitter了。
在整个CD的过程,有两个Jitter引入点。一是首次录音,由制作公司引入,这个,不可恢复;二是在你的解码过程。所有的抓轨也好,刻录也好,不会带来什么恶化,因为没有解码,何来恶化?抓轨,已经有人多次比较不同的光驱的文件,和分析是一样的,就是不会带来误差,纯粹是数据的复制。这个过程,没有什么所谓的Jitter。刻录,从数据角度看,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你的刻录精度,会导致后续解码的Jitter大量增加。此时用缓存式解码,能够较好的提升。
所有的电源,或者硬盘震动等,如果影响抓轨,那是误解,因为没有播放。但这些会影响刻录,进而影响到播放时的解码,才会影响音质。
结论:抓轨有不同,属于自我心理暗示;刻录,你的制作条件太差(主要是时钟),刻出来送人可以。用数据文件播放,才是对的。当然,各位要玩,这个两码事。
TOP
4#

原帖由 6n6l 于 2011-7-5 17:48:00 发表
数码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光驱能正确读出来的就是好的...就是一样的..

兄台一语中的。
前帖提到类似EAC技术文档,或者MD5这种单向数列验证,都是很简单的东西。如果连抓轨都还有问题,那还是个人自己研究吧。看起来理解是难了点。
表达下观点而已,如果说错了,一笑置之,不必介意。
TOP
5#

呵呵,讨论的话题,老是变化啊,到底讨论什么呢?个人看法:
1. CD读取,就因为不是电脑文件,所以才要抓轨,否则打个Copy就Ok了。
2. CD缺少额外的纠错机制,且CD-Rom不生成错误信息,无法确保读取一定对,但EAC可以达到足够好。EAC足够好,实际错误率是多少?这个问题因没有原始文件可比较,所以不知道。我也曾经问过EAC的作者,没有给我明确的比例。我可以再问问。
3. 足够好是否表示实际可用呢?从自己的经验看,我持肯定,因为它已足够好。很多朋友已经调的非常好,很多高档的转盘都不用了。
4. 可用是否是刻录?我持否定。个人的刻录条件,我看还是算了吧。可用,指播放数据文件,硬盘震动再大,超过CD机也是不用怀疑的。但播放要解决好数字信号转同轴和解码器的问题。而刻录,玩玩可以。
5.  抓轨,去更换电源线等,有效果吗?我不能证伪,或许别人不同,但不同要有证据,听感算吗?我也试过,得到的数据是一样的,何来听感的不同?播放产生的还是心理暗示?当然,你别拿老掉牙的CD-ROM去搞,一般新的有品牌的CDROM,基本对电源线无关,音响的玄学,此地可以休矣。真有区别,我这种耳朵,是听不出来的,需要神耳,能听出相同数据不同声音?
6. Jitter的问题,参看前面的,这里是对抓轨的看法。虽然整体都影响声音的,但原因是不同的。比如ape,虽然无损,但低速率文件的的频谱,还是有些不同的,至于原因,还不知道。

以上是个人的看法,未必对,错的话,我改。但既然来了,就说些道理出来,否则没意义。
很多东西,技术上都是讲得通的,比如CD为什么选16比特,而不能24,因为对解码精度要求超过极限;SACD为什么肯定优于CD等等。
顺便,顶一下楼上的,这些就是所谓的红皮书,还有蓝皮,白皮等,很多的,象画画。
TOP
6#

原帖由 神农 于 2011-7-6 10:18:00 发表
如果精确读取那么容易实现,为啥还会有天价转盘出现,直接采用cdrom不就可以了吗

说的对啊,所以,天价转盘末日快到了,如果版权问题解决,天价转盘一天就可以歇菜
TOP
7#

原帖由 shazi2000 于 2011-7-6 11:07:00 发表
其实这个问题,需要这么看:
1、如果你认为你的抓轨和刻录都很厉害,那你就自己听,没必要到这来讨论。
2、如果你耳朵很厉害抓轨和刻录都不行,那就没必要听,就买原版。
3、这个问题讨论不讨论都是存在的,所以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笑笑,无语。就这样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