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让我小小意外了一下,能看出来是什么东东么?-- 陈坚胜前辈的CD... [复制链接]

查看: 63217|回复: 414
1#

很感兴趣,价格再下来些就好了。
分享 转发
TOP
2#

我申请,是第一个吗?
TOP
3#

试听的无感试听帖收到了,特意向发烧鼠兄买了接触件清洗剂和“神油”,今天把器材擦洗了一遍,准备在周末下午“隆重”试听。我在上海的龙柏地区,想邀请两位烧友一起试听,有兴趣的朋友可将联系方式用站内短信发给我。我有香港高级视听展原音精选LPCD45,2006、2009、2010、2011年的碟,和2010、2011年的上海SIAV纪念碟,试听将在这几张碟中选,因为这些碟的音乐种类比较齐全,可一揽子试出结果来,有上述碟的朋友可将碟带来,就方便做AB比较了。
TOP
4#

今天下午对无感贴进行了试听。原打算邀请两位烧友一起试听的,但因本人号召力不够,没人报名,只得作罢。正好一位非烧友来访,我就邀请他一起试听了,因他不是烧友,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成见或心理暗示,反倒可能比较客观。
        选中的两张试听碟是2010年SIAV纪念CD(第14首喇叭花的抽鼓乐、15首张莹的琵琶曲阳春古曲、16首蔡琴的今宵多珍重)和2010年香港高级试听展原音精选LPCD45.(第二首爵士乐三重奏、第三首阿卡多的巴赫Partita、第四首夏昭声的追忆和第九首格林卡的鲁斯兰和柳得米拉序曲),分别有男声、女声、弦乐、弹拨乐、鼓乐、交响乐、爵士乐等等。
        试听的结果如下:1、无感贴的提升效果是明显的,但贴在LPCD上的提升效果没有贴在CD唱片上的大。2、无感贴的总体风格是声音饱满、宽松、自然、流畅。原CD显得燥、薄、冷,贴上后变得润、暖、厚。3、有贴的碟线条感、乐器分离度和纵深层次感更好。这个比较难得,因为通过加脚钉、CD机上压镇等等抑制振动的方法也可以得到上述效果,但多半会有声音变紧的副作用,而无感贴在线条感、乐器分离度和纵深层次感得到提升的同时,声音仍然能够显得宽松、自然。4、有贴的碟质感更好,仿真度更高。5、从频率上来说,有无感贴的碟在高中频方面的改善较小,低频的改善较大。低频下潜更深、更干净、更有弹性、更有张力。
        至于前面有烧友说两端延伸更好了,我持不同意见。我认为贴上无感贴之后,是能量从高频向低频方向转移,高频的延伸比原来的差,但低频的延伸确实更好了。这个是我“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我的前墙上是满墙的小格子窗帘,每格大小4.5CM,象坐标系一样。我是用这个窗帘来“看”高低频延伸的。这个是我的经验,声场上面越高,代表高频延伸越好,声场下面越低,代表低频延伸越好。不知道这个方法正确与否,反正我以前的听感和“看感”一直是非常统一的。窗帘正中我夹了一个长尾夹,这个夹子的高度就是我嘴巴的高度,(我的身高是1.70米),大多数的碟,女声的口位在长尾夹之下或相当,男声的口位在长尾夹之上或相当,和真实情况差不多。在听夏昭声的追忆时,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口位,原唱片的口位在长尾夹上约2CM,但贴上无感贴后,口位就与长尾夹持平了,而下面的乐器也相应下来了,所以我认为是高频延伸不如以前的,能量向低频转移了。我猜测,是因为贴上无感贴后,高频更柔顺自然了,使人产生了高频延伸更好了的错觉。
       听感就这么多,我想既然贴在LPCD上面提升效果不如CD,不如明天将LPCD上面的贴揭下来,再换一张CD贴上,物尽其用,顺便再试一次。
TOP
5#

原帖由 不吐不快 于 2011-12-31 17:30:00 发表
有什么好眼红的?陈坚胜一向以骗出名,假冒博士、搞魔戒、EVD、音场发生器,哪一样不是在骗人?前几样已经被发烧友识穿,还不死心,现在又弄出这个玩意。要知道加了这个之后,会改变光头原来的读碟方式,加重光头和伺服系统的工作负担,声音当然是有改变了,但确是以缩短光头寿命为代价的,当发烧友发现有问题时,你们这伙人要么早逃之夭夭,要么百般抵赖、死不承认,发烧友欲哭无泪。所以,在此奉劝各位,为了你的CD机光头着

你说会坏光头,是什么原理,请说清楚。
TOP
6#

不知道远去兄的解释和不吐不快的解释是否是一回事,如果是重力偏心的话应该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比如说,在中心对面的位置再贴一片重量相同的纸片就可以平衡了。如果做成和CD一样大的贴把CD全部贴上就更平衡了,或许还能象碳素纤维或石墨垫一样起到吸振的作用。总之,我认为这么小的问题不足以撼动无感贴的优势。我认为无感贴最大的问题是每CD一贴,价钱又不便宜。如果我买300贴,10元一贴也要3000元,如果以后技术又提高了出了升级版怎么办?全部撕下来吗?所以,我认为以后的方向肯定是会做成象碳素纤维或石墨垫这样的几百元一张的万能贴,就是发明者不做,也一定会有别人去做。现在的纸贴只是一条思路,一个尝试,一个技术突破,但还不是一个值得购买的产品,虽然它的效果不错。
TOP
7#

原帖由 乱刀侃翻 于 2012-1-1 20:46:00 发表
不建议做成较重的CD垫形式,十年前那种CD碟大小的垫片产品刚出来时,试过,也DIY过,对转速有影响,效果并不好,最多是有利有弊,高频空气感变少了,瞬态上也有降低,和这个贴降低重播染色的效果大不一样。

十年前大概还没有碳纤+石墨材质的CD垫吧?现在的碳纤片可以做到0.2MM厚,分量已经很轻了。压上碟片后晃动减少了,高频空气感变少很正常,就像抑制器材其它部分的振动,比如抑制线材的振动、箱体的振动等等的结果一样,这同样也可以在抑制的同时通过其它途径调整过来。现在的材质、工艺和技术都在不断的进步,包括无感贴在内。是不是可以研制出和CD垫片互补的无感贴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正准备DIY一个。贴在CD垫背面已经有人试过了,据说有效果,但效果不大,我想可能碳纤本身有较强的屏蔽性,应该贴在正面,压上后可以直接接触CD碟,推想效果要优于贴在反面。正在研究如何在碳纤垫上手工弄一个0.08MM深的坑把无感贴埋进去,如果陈坚胜前辈成批做的话,用激光或化学蚀刻应该很容易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