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1765|回复: 296
1#

一口气读完,受益良多:不仅是音乐知识上的,也是论坛上ID百态的一个大展示。
分享 转发
TOP
2#

佩服丁老师的学识,更佩服您的宽阔胸襟和机智。
我汇报点感想,还望赐教!

砍柴的主帖表达的一个重要意思,我理解,是提倡直接感受音乐,这一点,我很认同。
我听一首音乐作品,觉得很受感动,很喜欢,或者,这就行了。当然,这正是丁老师说的第一个层次,最低的直觉的层次。
我注意到,所谓最低的层次,其实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有时候,我要的就是这个最基本的感受,别无它求。至于我听的意思和原作者想表达的完全不一致,这没关系,我只想听从我自己内心的感受,我找到了共鸣,这就成了。
我记得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那个坏人丹尼在杀人前,就喜欢听贝多芬的命运。我不能说他不投入,但我又不能说他就欣赏了贝多芬。以他个人为中心,他“听懂了”,从公共的角度看,他又没听懂。
我意思,如果一个人只满足于个人的感受,那就直接听音乐就行了,管它什么风格结构。但,如果你想和别人交流,那恐怕你就得具备相当的音乐知识:否则你就是在人堆里说鸟语了。
砍柴为了说明直接听音乐的重要而在表达上偏激,被丁老师指出不妥,这是问题所在。
音乐创作确实是一门学问,我很遗憾自己没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强调对音乐的直接感受,不应该否认音乐本身的学问,这就是我的认识。
TOP
3#

意犹未尽。
因为这里是音乐论坛,所以,当然希望对音乐有所交流。而要交流,就必须要懂音乐这门学问。因此,丁老师希望我们提高音乐修养,这是完全正确的。
对我自己来说,切不能以直接感受音乐为借口来掩盖不懂音乐学问之不足。
TOP
4#

再读一遍,每次都受益!
TOP
5#

丁老师的这句话是一个高度的概括:“我一直认为,听音乐无须音乐知识,听懂音乐要有相当的音乐知识。”

这里我理解,听懂也是有层次的。比如一段欢快的音乐,你听出来是欢快,这是听懂了,但你并没有听出这是江南小调中的欢快,所以,你的“懂”和内行的“懂”不同。我宁愿使用“不同”而不愿使用“高低”。当然,使用高低也可以,因为所谓高低,就必然有一个默认的标准。
TOP
6#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老天为我这样未受过音乐教育的人还留下一条可以直接聆听音乐的途径,这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吧。

如能有时间机会,一定多学习音乐知识,多向丁老师及各位行家请教!
TOP
7#

谢谢丁老师鼓励以及大伙儿容忍,我再汇报一下。

前面说,人切不可以直接感受音乐来掩饰自己不懂音乐;但反过来也很重要,即,一个懂音乐的人,也万万不可以为只有“圈内人”才听懂了音乐。
实际上,怎么样才叫“听懂”了音乐,有什么标准?谁来定这个标准?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好吧我就来尝试说说。
老天爷,我说不了话了,这论坛上的敏感词太多了太敏感了,简直不让人说话,太扯淡了!
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是神的语言。举例而言,一个人如果面对高山大海,不感受到造物者的伟大,那他就是没体会好这壮丽景色。如果他只感受到他自己如何克服困难攀上高峰,就会坠入自高自大不自量力的境地。音乐也一样,如果一个人从音乐中不是感受到美和自然的启示,而只是感受到自我,或只产生不良的感受,那,他就是没领会音乐,也即没能“听懂”。现在大家明白了,审判者不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只能归于神。任何人没能力指责别人听懂没听懂音乐。

说到音乐理论,这也是一种道。这让我想起佛学,佛祖到最后已经几乎无话可说,因为在不同的认识状态下,又觉得过去说的话不尽意。但这并不代表佛学就无话可说,因为道总是一步步积累上去的。
TOP
8#

谢谢丁老师!我记得我看过的唯一一本音乐方面的书就是他写的《如何欣赏音乐》(是叫这个名字吧?)

人有时候很奇怪,曾经有过的认识,后来丢失了。一段时间以后,或许又被找到,以为是新感受。但是,偶然又被自己发现,这其实是早就有过的一个认识。简单地说,这叫认识上的原地“打转转”。我读过科普兰的书,不记得脑子中留有多少他给我的知识和概念、方法。我是个愚鲁之人,脑子太杂。最近在读《时间简史》,读着读着,进入到一种读不懂也在读的境界,这也挺有意思。扯远了。

等我转到第十页再读一遍再汇报!
TOP
9#

昨晚凑巧看到香港英文台“时事60分钟”节目,主持人采访美国著名的民谣歌手Bob Dylan。问他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的好歌,Dylan说是来自灵感,他只是记录灵感而已!象那首“Blowin' in the wind”,他说他仅用了十分钟就创作出来了,换句话说,他用了十分钟记录了这个灵感。

我觉得,作者写出的一段音乐,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他本人的创作,他或者只是一个记录者,一个笔记员。这个道理很不好表达。所以,象前面的一个观点一样:一部作品写出来后,作品就不是作者的了。写作者也并不能完全把握这段音乐了,因为这段音乐并非来自理性的创造,而是来自灵感,来自灵感!灵感从何而来?这是个问题。
一段音乐所包含的信息实在是太丰富了!既包含“孤帆远影”也包含“夜空下的蚂蚁”,只要它们代表的是善和美,就包含着。
所以,我们所谓的音乐交流,只能这样说:据我们所知,作者原本是想表达“早晨”的,他用了什么什么结构什么什么音乐风格如何如何。他在创作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处理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交流着。假如这时候跳出来一个人,说:我听到了夜空下的一只蚂蚁走过了草丛,它如何如何......。我觉得假如我听到这个,我会觉得也很有意思,只是,他不在内行人“圈子”里。
这个意思是说,这个人也感受到了这段音乐的信息,但与他人很不相同,所以,他很难和他人交流,变成了鸟语。或者被他人斥为不懂音乐。这个不懂,是指不在“圈中”,也即未受教化矣!

哈哈,我思故我在。砖头呢,拍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