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勒交响乐版本的个人选择 [复制链接]

查看: 68272|回复: 437
1#

朱塞佩·西诺波利Giuseppe Sinopoli

自1983年起,西诺波利与DG签有独家录音合约,已推出不少非常出色的CD碟,如: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明茨)勃拉姆斯《德文安魂曲》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沙汉姆)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马勒《第二交响曲》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普契尼《蝴蝶夫人》斯克里亚宾《第三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威尔第《那布科》瓦格纳《汤豪瑟》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拉威尔《达尔尼斯与克洛埃》(第二组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勋伯格《室内交响曲》、《歌剧合唱选集》

西诺波利与穆蒂、夏伊被誉为"现代意大利指挥3杰".1946年11月2日,西诺波利生于威尼斯.1972年,26岁的西诺波利被聘请为威尼斯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电子音乐教授,同时到维也纳开始跟指挥家斯瓦洛夫斯基(H.Swarowsky)学指挥.3年后,在法国洛里昂(Lorient)音乐节中首次以指挥家的身份亮相.随后几年他便在荷兰、德国指挥现代音乐作品演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76年,他在威尼斯成功地指挥了《阿依达》,才被人们所认识.1980年,他在柏林德国歌剧院指挥《马克白》、在汉堡国家歌剧院指挥《阿依达》和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指挥《阿蒂拉》等,所指挥的曲目全是清一色的威尔第歌剧作品.奇怪的是,现代音乐鼓吹者西诺波利竟摇身一变成为威尔第歌剧专家,使他在歌剧界的名声大增,这种突如其来的蜕变之因,至今仍是乐坛之谜.

紧接着,他积极扩大歌剧指挥活动范围,1983年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指挥《玛侬·列斯科》(普契尼曲)、在巴黎歌剧院指挥《露易莎·米勒》;1985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托斯卡》、在拜罗伊特音乐节指挥《汤豪瑟》、《漂泊的荷兰人》(1990年)等.除了涉猎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作品之外,西诺波利也经常出现在音乐会指挥台上,1983年至1987年,他出任罗马圣西西里亚音乐学院乐团首席指挥,1984年,被指定为爱乐乐团(伦敦)首席指挥,1987年升为音乐总监,并再度续约至1997年.1992年秋,他兼任德累斯顿国家乐团首席指挥.

除指挥之外,西诺波利还是位很有才华的作曲家,他于1974年写的歌剧《卢·莎乐美》(Lou Salome),初演于1981年5月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并于1987年录制成CD碟(斯图加特电台交响乐团/西诺波利,女高音露契亚·波普,男高音卡雷拉斯).

西诺波利是属于新进型指挥家,对现代音乐有着出乎天性的喜爱,他的指挥棒像是名医的手术刀、锋利、稳重、敏锐、集中,对任何音乐作品他都十分尊敬,以科学家的态度认真地考察、分析,而后才着手指挥,处理作品从不草率,从不含糊,这或许因他还是一位医学博士之故罢.

西诺波利是位非常音乐化的指挥家,手势美,动作帅,胆量大,头脑清.在他的指挥中,几乎每句乐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一丝不苟,音乐高潮时,他也像伯恩斯坦那样跳起来指挥,极有威力,热力,也带点霸气.
最后编辑zelenka
分享 转发
TOP
2#

[quote]莱纳 在 2005-8-23 14:05:44 发表的内容
马一
无可超越的音响,演绎,真正的巨人.
(个人意见)




这张非常好!莱茵斯多夫的马一无懈可击。
我在朋友那听过,可以老瓦的相媲美。
连发梦都在找她!
TOP
3#

[upload=jpg]Upload/200582318262346424.jpg[/upload]
辛洛波里在德国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指挥歌剧《阿依达》时心脏病突发倒在指挥台上,五十四岁便英年早逝,听到这一消息实在是无比惊愕和惋惜。这位身兼指挥家、作曲家、精神病医学博士、考古学家于一身的意大利人是同辈指挥家中最具个性的一位,对他的认识最早是来自于他指挥爱乐者乐团在八十年代录制的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这张唱片由LP听到CD,至今仍是多不胜数的“未完成”版本中最令我感动的一个(九十年代他指挥德雷斯顿乐团又录了一次此曲,但给人的印象远不如早期的深刻)。接下来我认为最值得听的就是他的马勒。

辛洛波里是当代最出色的马勒演绎者之一,他为DG灌录的马勒交响曲评价甚高,而音效也属于DG大型交响曲录音中的示范级制作。想不到这样的货色竟直接由正价版跌落廉价双张之中,先是第八、第十,然后由出了这款第一、第五。他的马勒也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克伦佩勒、华尔特等前辈大师的演绎完全不同。他的个性不是有什么语出惊人、离经叛道之举,而是建立在对乐曲高度理智的推敲思考上,从每个细节到整体布局都体现出指挥家对作品的深入剖析。对马勒作品中的难点:复杂的声部配器效果和组织架构,辛氏有最清晰、精密甚至可说是完美的表现。辛氏没有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他的出发点是向听众揭示音符中本身的内蕴,而出来的效果具有一种特殊的震撼力,不是一般意义上乐队效果的震撼,而是指挥高度专注投入地构造起庞大的音响结构而释放出的精神力。第五交响曲没有任何煽情的处理,但就绝在指挥用冷静的诠释让作品具有前所未有的悲剧性力量,听时简直有“绝望”之感。
最后编辑zelenka
TOP
4#

[upload=jpg]Upload/200582323383120902.jpg[/upload]

毫无疑问他生来就适合指挥马勒。1946年至1969年在纽约爱乐担任圆号首席的詹姆斯·钱伯斯在提及米特罗普洛斯对马勒的理解时写道:“这位指挥家与作曲家的风格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位指挥家在二战结束后对马勒音乐的传播方面并未获得他应有的荣誉,实际上他为宣传这位作曲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包括首次录制马勒第一交响曲(1940年与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合作)以及1947年指挥纽约爱乐在美国首演马勒第六交响曲(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很不协调,还包括格什温的钢琴协奏曲)。所有米特罗普洛斯指挥马勒的录音均揭示出了这位指挥家的惊人天赋,他能够中肯地、有力地展现出这些交响曲庞大且近乎漫无边际的结构,并以具有穿透力的清晰度将这些作品庞杂的配器进行了完美的解析。马勒交响作品丰富的色彩以及强烈的戏剧效果显然深深地吸引着米特罗普洛斯,而米特罗普洛斯则以具有说服力的演绎将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米特罗普洛斯好像从未指挥过《复活交响曲》,这点很惊异)。

这个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奏是米特罗普洛斯最繁忙的时期产生的。在这个录音的仅仅几天前,米特罗普洛斯在萨尔茨堡指挥了一场幻想般的演出:弗朗茨·施密特的清唱剧《七印封书》(Sony曾以SM2K 68442的编号发售过,很值得花点力气去搜寻)。不能肯定在此之前米特罗普洛斯是否曾经指挥过科隆广播交响乐团,但在这个马勒第六的录音里,很明显可以发现指挥家与乐手们保持着惊人的默契。据悉米特罗普洛斯指挥这部交响曲还有一个更早的录音可以CD的形式获得,这是1955年4月指挥纽约爱乐的演绎,但只有在该乐团一些年前发行的昂贵的盒装“马勒广播录音”系列中才收录有这一录音。对纽约的这一录音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这个科隆的录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胜一筹,不仅因为其音质更好,而且也是由于它更容易被收藏者买到的缘故。

有一两点版本上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和1955年的录音一样,米特罗普洛斯在这个科隆的录音中也省略了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复奏,这让我感到十分遗憾,尤其是在整个演奏都相当出色的情况下。然而和1955年的录音相比,这个录音也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便是米特罗普洛斯将行板乐章置于第三乐章的位置。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马勒在除了谐谑曲外的所有乐章中的具有忧郁情调的插段中为突出特殊的色彩而安排的一些牛铃声。但不论在1955年的那个录音还是这个录音里都未能听见这些牛铃声(相反,钢片琴的声音在两个录音中均相当明显),很肯定米特罗普洛斯是将它们省略了。他为何这么做不得而知,因为那本总谱上并未标明这些牛铃声是可奏可不奏的,而且也没有在其他任何演奏版本中遇到过省略牛铃的情况。

尽管马勒在谱写这部交响曲时(1903年和1904年的夏天)渡过了他一生中相当愉快的一段日子,但这部作品,就如迈克尔·斯坦伯格恰当的评价所说。是“一部沉浸在悲剧性幻象中的作品”。但,米特罗普洛斯在这里将这些幻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第一乐章进行曲主题的速度平稳而果断,没有像巴尔比罗利处理成仿佛疲劳的跋涉般那么慢,也没有伯恩斯坦在他指挥纽约爱乐的第一个录音中所采用的狂乱节奏那么快。米特罗普洛斯对速度的把握恰到好处,并且在他的手下,音乐听上去正像马勒所标注的,是“猛烈而简练的”。其后,与阿尔玛·马勒相关的第二主题便在一种充满热望的情绪下出现。这一乐章结束的篇页背后隐藏着什么呢?对这段音乐浅显的演绎往往是放荡而欢悦的,在这里并不能听到这些(伯恩斯坦的“外向型”结尾就不同了),并觉得米特罗普洛斯采用的一种较含糊的处理方式是十分恰当的。

谐谑曲的速度标记是“沉重地”(Wuchtig),米特罗普洛斯很好地达到了这一效果,但他也保证了这一节奏中富有生气和弹性,从而使音乐听上并不沉闷。米特罗普洛斯对这一乐章的处理强烈而果断,马勒所期望达到的怪诞气氛被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肯定米特罗普洛斯在这中间两个乐章的位置问题上改变主意是很明智的,因为第一乐章和谐谑曲乐章在调性和音乐材料上均有紧密的联系,同样重要的是,行板乐章放在第三的位置,那听众就能在终曲到来前有一个情绪上的缓冲(这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米特罗普洛斯对行板乐章宁静致远的乐句——如开头的4小节——的处理十分出色,证明了他除了能完美地表现戏剧性强的音乐外,也能成功地演绎抒情的音乐。随着音乐的张力和强度开始增大,指挥家和音乐一样激昂起来,因此从10分38秒至13分36秒处的长大的高潮部分以其火热的激情而使人惊心动魄。在这个乐章的结尾处,音乐在一支可爱而伤感的独奏单簧管旋律中渐渐褪去,十分优美。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一切都进展得相当顺利,那对庞大的末乐章的演绎则是几近完美的。乐团可谓超常发挥,并且英雄般地达到了作曲家和指挥家为他们“制定”的严苛要求。虽然铜管部分有一些错音,但这只不过是小瑕疵,并且反而促使所有的乐手们发挥出他们最好的状态。整个乐章的演奏是势不可挡的,但绝未流于歇斯底里。

不能肯定米特罗普洛斯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著名的槌击的。这槌击要获得完美的效果最为困难,觉得这个录音中表达得并不好(就此而言,纽约的那个录音也不好)。怀疑这槌击声只不过就是用大鼓来演奏的,12分43秒处的第一记槌击并未达到它应有的效果,17分29秒时的第二记槌击效果较好(比纽约的那个录音也好)。但重要的是,第二记槌击引出了其后一段音乐的音乐特征,在这个录音中这段音乐听上去仿佛是音符从乐手的手中飞溅出来。第二记槌击后的数分钟内,我们便可听到这种白热化的、激烈的演奏。铜管乐手的确有些过于突出了,但在这一激情的时刻这点是可以原谅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具有争议的第三记槌击(有争议是因为马勒对是否要演奏这第三记槌击并不坚定,于是并不是每位指挥家都将其演奏出来)却是整个录音中最清晰的一记槌击。米特罗普洛斯对其后充满厄运的结尾的演释使人仿佛俯视万丈深渊,好在没有鼓掌声来打破这一符咒(这是一个现场演奏的录音,但没有任何鼓掌等杂音表明听众的存在)。

这是一份独特的音乐文献。它是这部令人难以置信的交响曲的所有演绎中最令人震撼的一个。由于从头至尾始终充满着强烈的紧张气氛,这个演绎可能不会吸引所有的听者。这是一个彻底的主观主义的阐释,因此那些希望听到一个更客观的演奏的人可能不会像我们对这个演绎那么喜爱。只能借用迈克尔·肯尼迪对一场在2003年逍遥音乐会上由海丁克指挥该曲的演出所作的恰当的评价说,我“被这部交响音乐史上的美妙杰作震慑得筋疲力尽但充满兴奋”。

马勒第六是这套唱片中的重头戏,但整个选辑都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伟大的、充满灵感的指挥艺术。这是真正值得聆听的演绎,这是极为优异的唱片。
TOP
5#

这两张强吧?
[upload=jpg]Upload/20058232315435197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82323155485769.jpg[/upload]
TOP
6#

zelenka 在 2005-8-23 23:18:55 发表的内容
其实说马勒,有一位老辈指挥大师得提提——米特洛普罗斯



瑞典指挥家米特罗普洛斯

狄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Dimitri Mitropoulos是20世纪早期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1896年3月1日生于希腊雅典.

米特罗普洛斯于1924年出任海伦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指挥,翌年又转任雅典音乐会协会乐团指挥.1927年被聘为雅典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并兼任雅典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为希腊音乐事业作出了贡献.

30年代之后,他开始活跃于国际乐坛,1930年2月27日,他首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随后几年他在意大利、英国、法国、比利时、摩纳哥、波兰以及俄国等举行了一系列的音乐会,展示了他非凡的钢琴/指挥才能.

1937年,他继奥曼迪之后,成为明尼亚波利斯交响乐团(今名明尼苏达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达12年.期间,他还担任了纽约爱乐乐团、罗彻斯塔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NBC交响乐团的客席指挥.1949年他接替斯托科夫斯基出任纽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翌年兼任音乐总监,直到1958年退休.1954年他还兼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席指挥,演出了不少新歌剧剧目.

他于1951年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录制的《沃采克》(现场实况演出录音),是LP时期著名的录音,被称为"20世纪音乐最佳唱片"版本,1997年Sony经过ADD整理重新推出CD版本(MH2K 62759),编入"大师遗产CD系列"之中.
TOP
7#

我还是比较喜欢“死挪玻璃”的。只是“比较喜欢”而不是“最”。
古典音乐中没有“最”,只有“醉”,还有这个“罪”是老婆给判的。
其实,索老的也不错,还是想再次“犯罪”。
最后编辑zelenka
TOP
8#

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巨人》剖析片段试听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41401.htm
TOP
9#

joe0777 在 2005-8-23 17:46:42 发表的内容
我个人比较喜欢克伦佩勒的马2,庄严雄壮!!!



还有巴比罗利的色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