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环境和器材我们应该注意些怎么?音箱的频响与什么有关?新内容:... [复制链接]

查看: 28283|回复: 189
1#

粗略看了一下,有几点觉得:
1、“但是严格地说,高音单元的安装位置和音箱的障板外形结构及材料对高频的反射是有一定影响的,只是不在极端严格的要求时我们可以把他“忽略”而已。
这种“忽略”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包括绝大多数中、高价位的名牌音箱在内。”
基本上,箱体外型引起的衍射效应无法忽略,包括大多数正确设计的大厂低档箱子,他们都用各种手段来修正。
2、“A、不同的频率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频率越高“跑”的越快;频率越低“跑”的越慢;通常我们说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38m/s只是一个“近距离下”的平均值;

实际上在我们听音距离内,频率高低声音速度还是一样的。因此下面一段“如果我们不“妥协”,那么,分频点在2.5KHz时高音单元“靠后”5mm就可以了;分频点在4KHz左右时高音单元“靠后”7mm也可以了。千万不要画蛇添足。

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理论依据在哪?
3、“频率响应曲线图(照片)上我们看到,横坐标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能量/频率分布特征,”
频率响应根本和能量/频率分布完全是两码事,仅有一些联系。
大部分非全向的箱子的频率/能量分布都是频率越高能量越小的。
4、“因此,到目前为止,大口径单元上成功应用“长冲程”技术的例子非常少”例子应该是比较多。“口径6英寸及6英寸以上的单元,“长冲程”出来的声音已经分割失真很大,实际上有“量”无“质”了,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假低音”现象。”
另外最大的声能输出与单元能推动空气的体积成正比,当今冲程最长的的5寸单元之一为SCAN的一款,其冲程为正负6.5mm,但振动面积不到100平方厘米,而同样SCAN的10寸单元振动面积接近300平方厘米,冲程一样,因此大口径能输出更大的声压,同时(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大口径单元的悬挂系统的线性可以做的更好,磁路系统也可以做的更好,因此在同样的输出时,大口径单元的失真也更小些。只要工作频带合适,也不会产生上文说的分割失真。
5、“有资料证明,中低频单元安装到音箱上后的总阻尼系数在0.7左右时,低频的下潜比较平衡,没有“突起峰”现象,”
倒相箱并无总阻尼一说。

。。。。。。。。。。。。
以上仅个人意见
分享 转发
TOP
2#

松香味 在 2006-3-1 15:11:29 发表的内容
欢迎大家象xiaopeng_zqb兄弟一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讨论,下面回答xiaopeng_zqb兄的问题;
1、“基本上,箱体外型引起的衍射效应无法忽略,包括大多数正确设计的大厂低档箱子,他们都用各种手段来修正。”
个人认为,你所说的“各种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没有箱子这个物体存在,只是做了一些“努力”而已,“效果”与“忽略”的区别不明显。

2、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理论依据在哪?
理论依据源于实践。你如果住在平原地区,注意观察雷鸣现象,大概就可以估算出来了,估算方法:记录闪电时间;记录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记录最后达到的声音的时间;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338m/s,可以得到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
这个距离/{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就是低频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
注意;我们说声音的平均速度为338m/s;它是以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声音的平均速度有取340m/s的,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这个精确度已经足够了。
假如: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是5s,
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5s*338m/s=1690m      ;
{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0.2s(这完全与你认为“结束”的最小声音有关)
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1690m  /(5s+0.2s)=325m/s(大约值);
说明一点;这个实验的误差是比较大的,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只能是(大约值)。而且我也没有找到关于不同频率具体的速度是多少的相关资料,非常抱歉。
另外,这个实验只能比较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与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的情况,因为高频已经被空气、雨水“滤掉”了,距离越远滤掉的越多越“干净”。
在音箱喇叭安装时,我们只能考虑分频点确定后,两个频率段的中心能量频率(基本上在中频段和高频段)的“速度”差别,完全也是一个估算值。
因为家庭环境下音箱距离我们一般只有3~5m,中频段和高频段(比如950Hz与4500Hz)要跑完这个距离,“速度”的差别是不明显的,更何况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分频点的衔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过分强调计算数字,分频点的衔接就成问题了。我说的只是经验,不一定对。

3、你说的对,但瀑布图比较难看的懂,我说的是“可以理解为”,实际上频率响应曲线图里,1000Hz的位置也基本处在20Hz~20KHz频率范围图里中心位置,也是全频声音能量的平衡分割点,每个频率段的“能量”分布位置一目了然,方便直观,方便理解而已。

4、你说的对,实际中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所以文中我强调“有效”一词。

5、倒相箱并无总阻尼一说。
接受批评,本意是安装到箱子后的阻尼系数。

继续讨论:
1、关于衍射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可参看我发表在《现代音响技术》上面的拙文(好象是2003年11期),文中定性和定量详细分析原因并提供测量结果和建议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停留在口头的感性认知。
事实上可采用类似贵族的镜像方法或THIEL的圆角过渡来大大降低衍射对中高频的影响,再配合恰当的分频电路,得到的效果才可以说是“忽略”了衍射的影响,而不是这些手段的效果与忽略差不多。
2、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特性有关,而跟频率无关系(线性情况下,也就是排除非常高声压的情况下---例如180 DB),至于由于长距离传输引起的高频衰减那是存在的------这是另外一回事,不要拿它来说各频率声速不一样,至于闪电引起的雷声,传过来有高频有低频有拖尾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3、你前文说的“能量/频率分布特征”我理解为箱子辐射的总声能量。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总声能量在各频率的分布,与瀑布图(累积频谱延时图)也没什么关系。
TOP
3#

不要拿闪电来说事,因为它又不是你放的,谁知道他响了几下,另外,产生的声压太高了,已经属于非线性声学研究的问题了。而且这个闪电到目前为止好象自然学家也无法很好的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
回到音箱设计来,在人能居住的温度下,在人能承受的声压下,都没有证据表明高频声波就跑的比低频的快,(声波速度倒受气压气温影响),任何箱子多个单元同时发声高频跑的路程绝对不比低频多哪怕是1个毫米。
至于为什么要移后,那是一些严谨的设计中为了对齐单元的声中心而采取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尤其要在设计低滚降(例如声滚降为-6DB/OCT)的时候要考虑,否则高低音之间的相位差会引起频率曲线的强烈起伏。
TOP
4#

松香味 在 2006-3-11 0:18:16 发表的内容
高阻尼系数的内涵之一————内阻很小;
一个比喻————内阻小的电源,放电能力就强。


那还不是承认了深度负反馈引起的高阻尼系数的输出电流能力大。
一方面又说输出电流能力不可以通过深度负反馈获得。

晕!
TOP
5#

松香味 在 2006-3-8 23:47:58 发表的内容
五、“如何保证”“输入功率/输出声压的线性关系”呢?

1、我们知道,表达功率的物理公式有:
(1)、W=VI ;
(2)、W=I²R ;

那么,这两个表达“功率”的物理公式,那一个更适合用来表达音响系统中“输入功率/输出声压的线性关系”呢?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不是一样吗?W=I²R 与W=VI 、V=R*I;这些都是中学物理必须掌握的知识,用他们计算出来的功率(W)应该没有区别。
是的,计算出来的功率(W)是没有区别,但是联系到音响系统中的实际工作状态,它们的差别可大了。

我们知道,音箱的阻抗是一个“标称”值,频率不同,这个阻抗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变化幅度也非常可观。“标称”4欧姆的音箱,可以从2欧姆至十欧姆之间变化;或者标称8欧姆的音箱,可以从4欧姆左右到接近20欧姆左右的范围里变化;最小阻抗到最大阻抗,往往达到3~5倍的差别。

那么,变化量如此可观的一个“变量”,用于计算它所承受的实际“功率”的公式里,如果按照W=VI ,把它当成“常量”而不包含进去,显然是非常错误的。
因此,我们把V=R*I代入W=VI  ;
得到 W=I²R    ;

这样,用于计算音箱所承受的实际“功率”的公式里,即W=I²R 式子里就包括了“标称阻抗”这个变量了。
因此,我们说,表达音响系统中用于计算音箱所承受的实际“功率”、或者用于计算功率放大器实际输出的功率;
公式:W=I²R    才是更符合实际工作状态的。


2、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输入功率/输出声压的线性关系”呢?


提供大家参考。
(未完待续)

本星期在外,没有上这里来。
松DX花了这么多字面来解释““输入功率/输出声压的线性关系””,呵呵
我觉得这里说应该是放大器的电流输出能力/带载能力为关,因为输出声压的线性----至少也应该与扬声器本身的能力有关,如果讨论放大器的话,不要扯的太远。
简单地说,也就是要确保放大器在带比标称阻抗低一些的负载,其输出电压也不会跌落,这样就达到说明的目的了。
另外输出电流跟“阻尼系数”没有多大的关系,高阻尼系数可以通过深负反馈来得到,而最大输出电流却不大受负反馈的影响。
到底如何保证系统的“输入信号”/“输出声压”的线性呢?
一是要如上讨论的放大器有足够的输出电压范围和输出电流范围。
二是要保证扬声器(系统)本身有足够的承受功率、足够低的音圈温升、中低频单元有足够的XMAX来推动空气。
TOP
6#

松香味 在 2006-3-11 0:35:03 发表的内容
请教xiaopeng_zqb兄;
你能说说阻尼系数的内涵吗?

测量阻尼系数好象有一套国家标准的,我没去查。
简单看起来就是负载阻抗和放大器的视在内阻的比值。
个人觉得这样的标准远远不能表征放大器的输出电流能力,视在内阻在一定情况下是变化的(随信号大小变化)。
例如两台放大器,一台使用2000W 的变压器,16对管,一台只使用200W的变压器,2对管,假如他们在小信号测试的时候阻尼系数都是一样的(这个基本可以通过调整负反馈的量来达到)。
你能说他们的输出电流能力一样吗,特别是接上非常低的阻抗的时候(例如1欧姆电阻)。
TOP
7#

松香味 在 2006-3-11 0:08:53 发表的内容
输出电流跟“阻尼系数”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输出电流的能力就跟“阻尼系数”有很大的关系;
高阻尼系数可以通过深负反馈来得到,但是输出电流的能力就不能通过深负反馈来得到;

我的上面说少了“能力”
但你这段不是自相矛盾吗?按你的推论
深负反馈-------得到-------------高阻尼系数---------有很大关系-------输出电流能力

我还是那句“输出电流能力”跟阻尼系数基本无大关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