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让生命充满喜悦:谈谈莫扎特等音乐家!! [复制链接]

查看: 311386|回复: 1415
1#

回复: 让生命充满喜悦:谈谈莫扎特!!

听人讲,很多音乐爱好者最终都会听回(喜欢)莫扎特,但我有点特别,先喜欢莫扎特,是莫扎特让我爱上了古典音乐!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aspx?topicid=123086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aspx?topicid=110732
最后编辑爱hifi 最后编辑于 2007-09-18 11:37:24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让生命充满喜悦:谈谈莫扎特!!

作为业余爱好者,私下认为音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能从人们内心深处打动人们,能让感情产生共鸣,就是好音乐,而不管它是否有深度、够专业,或者属于哪类哪派。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是因为乐仙的音乐纯真、简单,他最了不起的本事就是将简单写成不简单。其实人类现在把世界搞得越来越复杂了,不少大师的音乐就是太复杂,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心疲力尽,只能为少数“专业”人士赏识了。
TOP
3#

回复: 让生命充满喜悦:谈谈莫扎特!!

转“老柴”的一段狂言,激赞莫扎特:
我对贝多芬充满了敬畏,但我一点也不爱他;
布拉姆斯这下流胚不过是贝多芬的蹩脚模仿者;
巴赫的键盘音乐还是蛮“有意思”的;
享德尔是个四流音乐家,他的音乐连“有意思”都称不上;
瓦格纳则是个“误入歧途”的艺术家;
他们所有人在莫扎特面前都黯然失色,因为莫扎特,我才把一生奉献给音乐!
TOP
4#

回复: 让生命充满喜悦:谈谈莫扎特!!

虽然“莫扎特就是音乐”,在古典音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并不能让所有人喜欢或认同,为什么?不就是因为莫扎特的音乐没有大起大落,欲仙欲死的感觉?不就是不够“劲”吗?可能许多人逐步喜欢上莫扎特是一个“回归”,一种“落叶归根”。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5#

回复: 让生命充满喜悦:谈谈莫扎特!!

“莫扎特是春天的阳光”,而不是夏天的毒太阳,这是对莫扎特音乐最好的形容了。
      为何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总是这样纯真,舒适――这并非莫扎特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而是与他的坚强性格和宿命观有很大的关系,以下乐史的二三事可了解到乐仙是如何看待困苦、死亡以及如何走向死亡的,此后再听他的音乐,一定会加深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和敬意。
      一、凄楚的巴黎之行
      1777年9月,22岁的莫扎特在家乡经过长期的屈辱和多次遭到粗暴的拒绝之后,大主教终于批准了他的假期,但大主教没有同时批给他的父亲列奥波里德,望子成龙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利用这次机会再次赢得少年时的荣誉,以使儿子能离开萨尔茨堡,便其天才得到发挥。为此,在再三叮咛以后,让其母亲伴随年青的莫扎特前往巴黎。
然而,此次巴黎之行,所途经的曾经辉煌的地方似乎都忘记了这位从前的神童,人们欢迎的热情已今非昔比,在1778年3月母子到达巴黎时,他们凄凉地住在一家小旅馆的房间里,由于房间过于黑暗,以至于母亲分不清白昼,孤独、贫困威胁着母亲,她几乎没有出门。其实她早已染病,但她始终支持着,尽量不让儿子察觉,直到六月她才病倒,从此重病不起,十分热爱他母亲的莫扎特到处奔走求医,彻夜不离母亲的床。但一切无济于事,1778年7月3日母亲死在他的臂弯里。当晚,莫扎特坐在母亲已经僵冷的身旁,写了二封信,一是给父亲写了封几近梦呓的信,只谈到母亲病重和自己的创作,为的是不让父亲伤心。另一封写给了他的朋友布林格尔,充满了悲号:“我们最好的朋友,我只求您一件事,您怜悯我吧,亲爱的朋友,这是我一生中最悲伤的一天,我是在夜里两点给您写信的,亲爱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她逝世了,她不再有知觉了,好像蜡烛一样熄灭了”。
      第二天,莫扎特含眼在异乡埋葬了自己的母亲,他静静地来到巴黎,不久又默默地离开了巴黎,留下的是母亲的尸骨和心酸的回忆。
      想感受莫扎特失去母亲的悲痛吗?听听他的K304号作品吧,千万别听成是一首欢快的作品!
      二、莫扎特的宿命观
     1787年4月24日,31岁的莫扎特写信给在家乡病倒的父亲:
      ……我不须告诉您我是以如何急切的心情盼望从您那里得到较好的音讯。虽然在种种事实上是习惯于预感最坏情况的发生,但我这次对那一点,觉得倒是有把握的。死既然是我们生命的真正归宿,所以我在最近二年里,已和人类这个真正而最好的朋友相当熟识了。所以它对于我无所恐惧,反而具有不少的宁静与安恬。我要感谢上帝,因为他已给我以机会使我能认识死是我们真快乐的钥匙。我每次躺下床时,总是想着,我纵然年轻,说不定明天早晨已经化为异物了。可是凡知道我的人,没有觉得我是忧郁悲观的。在这事上,我天天感谢造物,又很希望这种快乐能使人人同样享受……
      莫扎特的父亲去世后,他写下了K515作品,大家可“专门”去体验一下。
1789年,在莫扎特贫困加疾病时,在他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的天,即使是最凶狠的敌人我也不愿意让他处在我这样的境地”。
      三、莫扎特的天鹅之歌――安魂曲
      关于创作《安魂曲》的起因,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身穿黑袈裟而不说出自己姓名的人来找莫扎特订购《安魂曲》,并且无论如何要在规定的日期完成作品。这个人还按时来交款,但始终拒绝吐露姓名。那人的举动和衣服,在莫扎特看来,仿佛不是在人间的。以至使病中的莫扎特渐渐相信这个访问他的人是死神的使者,病中的莫扎特常常眼里噙着泪说道,他是为自己写《安魂曲》的(后来查明,这个无名氏其实是一爱好音乐的伯爵的仆人。这位伯爵的夫人死了,因此找莫扎特为追悼亡灵写《安魂曲》并想冒充自己的作品发表)。但这件荒谬的事却使莫扎特本来已经相当虚弱的病体又增加了神志的沮丧,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觉得怔住了,我已不能用我的理性了,我一刻不能丢去那个陌生人的阴影。我老是见到他;他在恳求我,在催迫我,在急躁地要挟我完成那项任务。我在继续不停地写着,因为休息比写作还费力,除此之外,我却无所恐惧。从这些痛苦中我知道这期间已经到了,我已临到了死的关头;我已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我还没有享用过我的才能。”
      1791年12月4日晚间,他临死前的几个钟头,还求人把钟放在他的床头,他看着钟点想像当晚在剧院上演他的《魔笛》的情形,莫扎特哼唱了其中一个咏叹调的一段旋律之后,落下了眼泪,随即不省人事。1791年12月5日破晓,伟大的莫扎特停止了呼吸。终年35岁。
      莫扎特的遗体下葬那天十分凄凉:夫人康斯垣齐亚本来有病,加上过份悲痛倒了下来,不能去送葬。寥寥的几个朋友在圣.斯提文教堂举行了短短的丧仪,其时暴风雪狂号,冷风剌骨。莫扎特的崇拜者、朋友没有一人送到墓地,加上家中无钱,埋葬那天只能埋葬在穷人的公墓里,当二个星期后莫扎特的夫人能从床上起来去找莫扎特的埋葬地时,再也找不到了。唯一知道埋葬地的墓地看守人不久也死了。莫扎特死后是孤独的
      莫扎特实际上未能完成他的最后作品――《安魂曲》,仅完成开关的部分,余下的部分由他的学生玖斯梅尔根据莫扎特生前向他的讲授完成的。
     各位,莫扎特的《安魂曲》,你能听出几味?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6#

回复: 让生命充满喜悦:谈谈莫扎特!!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7-11-4 4:50:00 发表
莫扎特的父亲去世后,他写下了K515作品,大家可“专门”去体验一下。

是莫扎特的一首室内乐作品,好象是五重奏。我没有这张唱片。有机会要听听莫扎特的心声。

是五重奏,格鲁米鴎在PHILIPS录有全集,编号:470950-2,很超值。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7#

回复: 让生命充满喜悦:谈谈莫扎特!!

大美人穆特的CD买的不多,以前有她有一张“流浪者之歌”很喜欢,既有柔情又热情奔放。
这二年特喜欢莫扎特(也许自己真正喜欢上古典音乐是从莫扎特和贝多芬开始),看到穆特为纪念莫扎特250周年出了3张(套)碟,就一起买了,听后觉得感情是女性化了,不知是否是穆特越来越“女人味”(呵呵,费话,她本来就是女人)。还刻意和格鲁米鴎、谢林的K304比较,在这一曲上,穆特是个“女莫扎特”,个人喜欢格鲁米鴎、谢林多些(直率、阳光)。可能已经再婚的她生活充满了幸福。
施老师,穆特有哪些值得听的碟,推些上来看看。她和卡拉扬首次在DG合作的碟很想买,哈,照片上的小女孩太可爱了(不管她拉得怎样)。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8#

回复: 让生命充满喜悦:谈谈莫扎特!!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7-11-4 4:50:00 发表
莫扎特的父亲去世后,他写下了K515作品,大家可“专门”去体验一下。

是莫扎特的一首室内乐作品,好象是五重奏。我没有这张唱片。有机会要听听莫扎特的心声。

补充一下,K515、K516都写在莫扎特老父去世之时,都是情真意切之作,音乐极之醇厚,“穷究天地人生”,有人喻为“莫扎特之心”。相比20多岁所作的K304,莫扎特成熟得太快了。
15发烧,30人声,40古典,50而立,60不惑,70耳顺,80随心所欲不逾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