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公司的问题
首先,唱片公司的市场定位本身就局限了这些音乐的市场影响力,柏菲这些公司的发行渠道不像别的唱片公司一样能将唱片铺向市场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他们的唱片不太可能为歌手们带来唱片销售以外的任何好处,这些歌手的市场影响力自然也就只能让小圈子的人接受。
其次,他们仅限于服务发烧友,而很多发烧友的音乐理解力本身就存在问题,因此这些发烧公司在音乐制作上便投其所好,力求在编曲上体现乐器的细节,庞大而丰富的音乐层次能免则免,要体现钢琴音色的时候,别的乐器就尽量让道,强行突出钢琴……这样的结果就是,发烧友们一听,哇……牛逼,这钢琴录得真棒,细节清晰得不得了……这个时候,音乐的本质已经完全不重要了,想体现吉他就凸出吉他,想听二胡就凸出二胡,编曲者也超级省事,老板们喜欢这样的东西嘛,能少写一件乐器的音符就坚决不浪费劳动力……恶性循环形成今天的结果。
再者,普及型(我找不到名词来代替这些唱片公司与发烧公司的区别,只好称他们为“普及”了)唱片公司都是遵从一条“捧”的造星规律来做音乐,所以这些公司签约了歌手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为他们写出“首唱”新歌,也称原创歌曲,因为这些公司深谙一个道理,歌手没有自己的作品,绝对不可能在市场中建立自己的地位,也就是红不起来(即使刀郎是大部分翻唱歌曲,其能走红的也只能靠自己创作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而歌手不红,公司便没法在歌手身上收取到相关的演艺回报(比如演出,比如形象代理等一切商业活动),所以,这些众多的普及型唱片公司以兵团式的量投向市场的时候,这个群体中总会产生出一些幸运儿成为主流一线艺员。而反过来发烧公司的运作方式本身就不主流,所以它的歌手怎么可能具备进入主流的环境?
当然,话说回来,中国的音乐现状坦白说就是一塌糊涂,不但没多少进步,而且让我的感觉更是越来越业余了,特别是网络歌手的大量涌现,整个中国的音乐状态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所业余音乐夜校学生在交作业。而发烧公司无论怎么说,因为他们的客户个个家里有台不错的音响摆着,发烧公司在制作品质上毕竟不敢造次,而事实上,无论柏菲、雨林还是涂鸦,这几年来的录音品质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那些普及型唱片公司鞭长莫及的,如果发烧公司能够在音乐上更加注重音乐性,注重创作,那么加以时日,厚积薄发,要扳倒那些在制作上得过且过的普及型公司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毕竟市场总会向着健康的路线寻找结果的,而且发烧圈外的那片市场才是真正的唱片市场,机会一到,雨林、柏菲们不会不向外抢钱的,毕竟,不进则退是商业市场的铁定规则,谁都不会只死守这片发烧地盘而不思进取。
事实上,雨林年初的《空》以及涂鸦与新索合作的《天地英雄》在发烧圈外的反响就非常不错,看看满大街的D版,估计比在发烧圈里要热得多,至于雨林和涂鸦自身通过这两个唱片能赚回多少钱那是另外一回事,毕竟这已经证明其音乐有能力冲击主流。
当然,我所说的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推理,甚至仅限于一个外行的猜测罢了。发烧公司要源源不断地推出《空》和《天地英雄》这些作品并非他们自己想做就行,音乐家才是基本的决定因素,美籍印裔的电影音乐家拉曼在《天地英雄》之后还有没有可能再为中国的新索和涂鸦服务这本身就很玄,而邓伟标为雨林写了一张《空》之后至今连影都没了。所以,理想是应该有的,可环境却是很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