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汉盛与炮轰者 [复制链接]

1#

支持“二十要”。
大胆的炮轰了“二十要”的们,你能建立起更好的标准吗?
如果有,请大胆的拿出来给大家。
如果没有,就一边凉快去罢..............................................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2/29 13:35:12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2 22:21:00 发表
你们想:为何香港、台湾、日本、韩国那些资深发烧友要收藏它,为何BBC公司把它作为小型监听音箱,为何后期版的不那么值钱,当你们找到它看一下它的单元就会知道了,如能把它推好了,就可以请专业乐手来聆听了。

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我曾经请教一位就职于某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认为CD中小提琴的声音比现场的声音要好得多,其家里连一套音响都没有。至今搞不明白。
TOP
3#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2 23:40:00 发表
我记得有一张DG公司出版的费拉斯演奏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这张唱片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录音,音效极佳,在卡玛和神殿组合上播放,就如众人形容的水银泻地一般,艳丽的法国小提琴乐派尽显无遗,令听着无不动容;然在我系统上告诉大家精确的发音和细致的指法能体现演奏者技术上的把握能力,而大刀阔斧的运弓是演奏者情感所致,请问您认可哪一种器材表达之声。

两者都是片面的,把完整的音乐割裂为音效和音乐情感表达两方面,事实上两者也不可能是完全分开的吧?
结合在一块我认为最好,是吗?
TOP
4#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2 23:27:00 发表
请问先生:一位天生丽质又具有高贵气质的佳人,你是想看她的全貌还是捧着大头照看?需要搞清点和面之间的关系。

佳人是一个整体,既要全面的看,也要看主要部位,两者结合才能看出好。
如果非要分开,强调某一部分,那她还是人吗?
TOP
5#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0:22:00 发表
帕尔曼坐着轮椅在舞台上头冒热气、咧着嘴,在哪里拉琴演奏,您会走上舞台说:请停一下,刚才第45—56小节处,那几个音您拉得不够HIFI,重新再来一边?

先生的话语对我来说高深莫测、跳跃性极大,恕在下看不懂。您总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最后编辑hownolulu 最后编辑于 2012-03-03 08:49:56
TOP
6#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0:40:00 发表
这样,我把前者说过的问题再重述一遍:你如果过于追求HIFI性,可以找一张钢琴三重奏试验,如果录音麦克风拾音距离乐器非常近,你会感觉乐器的细节表达非常清晰,但是三件乐器同时奏出最强音时,便会发现响度过大,乐器之声出现相混状况;好,接下来你试着把录音场地的空间感还原出来,此时便会发现HIFI性降低,而音乐表达性就自然出现,这就如同现场感了。此时您会选择哪一种?

音响性(HIFI)和音乐性是不应该被生生割裂开来的,它们之间总有一种平衡、协调或者妥协来达到,是一个完整不可或缺的整体,强调某一部分都是错的。
听现场音乐,比如音场定位不是那种针尖式的、低频也往往不是拳拳到肉捶心口的,小提琴的声音也没有一些器材表现出的染色,它就是真实、非常鲜活地在听众面前。
最后编辑hownolulu 最后编辑于 2012-03-03 08:48:29
TOP
7#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3-3 8:09:00 发表
赞同楼上二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发烧友对于器材声音的HIFI性的理解将锋芒毕露、犀利爽快的声音理解为真实可靠的声音,其实把二十要的精髓理解了,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细节的表达必须有但不能夸张,这种分寸的把握和理解是建立在音乐的理解之上,是按照演绎者客观事实的演奏而表现得;多听现场不是把音乐厅之声搬回家而是将器材之声接近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演奏,像一个真实的乐队在表演;长笛演奏者手指能

说的不错,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