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ajan 在 2005-6-17 0:56:04 发表的内容
zjize 在 2005-6-16 14:04:04 发表的内容 古典音乐的精选的原声不是极品,极品是原创的古典音乐。如指环王之类!
|
严格意义上讲,当代大多数原创的管弦乐原声不属于“所谓的古典音乐范畴”那只能说是使用了管弦乐队而已。其结构,手法,思想模式与“古典”或者“严肃”音乐体系相去甚远。以至在欧洲,几乎不可能有人同时写电影原声和严肃音乐。
“你的妥协是指形式上的吗?就是电影音乐不能像作交响曲/协奏曲一样的写作方式吧? 难道只有按古典音乐的结构、手法、思想模式创作的才能叫古典乐么?音乐不是在发展的吗?哈哈,我可是知道很多作曲家又在创作严肃音乐和电影原声的哦。Nyman,Glass,还有红提琴的配乐者,还有老肖,还有布列兹,还有科普兰……… 不过,近两年的原声音乐大师因为配乐作品很多,好象倒真是没听说过几个同时涉足两个领域的。不过,在听了许多人的作品后,我想对他们来说写一部你所说的古典音乐,比如音诗、协奏曲之类,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不过一是没兴趣,二是没时间,三是写了也没什么钱。”
相对而言电影原声更加简单,直接,外在化,感染力迅速。这同时成为其震撼性和肤浅性。这里的肤浅指外在性,这不是个贬义词。我从来认为没有外在的东西谈不上深刻的可能。而外在性本身是一种深刻的难以企及的艺术形式。如果盲目批评电影音乐的肤浅,那是对外在性的深刻理念没有理解。 同时,电影音乐也因为繁殖的速度,使人不至于迅速赶到厌烦,而永远享受短期的极度震撼。当然,不乏流芳百世的伟作。但其持久性较之于“古典”总体上更难体现,手法结构的原因。我相信当时的结构已经不复存在了,或者已经很难再有人消耗如此的时间和空间去构建。如果一部电影原声用哪怕1年的时间来创作,那么局面又会不同。我相信人类的智慧和艺术天分没有想象中进化得快,那么时间便是关键。
“你说得非常的对。不可否认,在原声里,极少作品有深度的,毕竟创作时间上的限制及一次性的作品,每段又必须非常短,还必需与电影的场面相符,这些因素都导致原声音乐很少有深刻的作品。 不过,其实,古典音乐早期不也这样,巴赫一生创作出的作品简直可以耗掉一个人半生的听乐时间(同样的情况还有莫扎特、海顿……)。难道又每部都像某些人推崇的是精品值得仔细去听么?同样的,贝多芬从1800到1827年创作出的作品有多少,每年至少10部以上,这样看来,贝多芬每部作品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这还不包括他为他侄儿打官司,为出版商争稿费的时间),他的每部作品不都给评得给神品一般么。所以我同样相信,今天我们谓之的神品,其实并不是同等高度值得仔细一品的。而且,现在的所谓版本比较,实在有点浪费听乐时间(个人以为,如有得罪,敬请见谅)! 我还是想节约些时间出来听更外在、更有感染力和更多的作品,仅管确实较肤浅。 但是还是有些电影原声的作曲家创作较少,部部精品的。当然我也承认绝大部分电影音乐大师,不是每部作品都值得一听的。”
电影音乐里也不乏原创的(严格意义的)当代作品,不过一则它们要妥协得多(相比纯严肃音乐领域),比如Philip Glass; 二则数量少,风险大。
“你说得非常对!”
我上面举的例子是电影原声中的纯古典音乐。这其实和极品没有关系。因为他本身就是,不需要和其他原声作比较。只是单独挑出来以后,会发觉许多“僵死”的“衰败”的或者“朴素”的古典音乐原来确有如此惊人的活力及时代模糊性。
“这也正是原声音乐的乐趣所在,很多音乐,由于有了画面、对白、情节等,从而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就像歌剧或舞剧一样) 比如,钢琴家这部电影,就使我对肖邦的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这些音乐不标出是肖邦作的(你假设也不知道),难道这些音乐的高度就因为它是作为电影原声而有任何降低吗?(仅管它只是片段)
|
非常高兴和你讨论。
受教了!
实话实说,我现在已经不太清楚还有多少在写严肃音乐的作曲家了!至少这说明现在严肃音乐的作曲家的影响力是不够了。
还有,你觉不觉得古典音乐很多年没有真正意义的进步了。我看了后期(浪漫以后)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总是感觉他们在闭门造车。
像格什温那样把JAZZ乐引入古典音乐的不多,倒是玩什么几分几秒一声不弹的所谓作品,而且,越来越不悦耳了------失去悦耳的特性,音乐和噪声有什么根本区别!而这正是电影音乐吸引人的地方。我们很难找到有深度的作品,但是却可以听到无数优美动人的弦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