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产精品和洋货有的拼吗? [复制链接]

查看: 18324|回复: 105
1#

有,在价格上。
分享 转发
TOP
2#

云海 在 2005-2-17 1:19:19 发表的内容
zjize 在 2005-2-16 16:41:17 发表的内容
有,在价格上。
同样3000多成本,一样档次的用料。国货卖5000还没啥人买,洋人卖的价格贵3倍国人买了还说超值。
我想了解,到底差多少,差在那里?难道就因为是国产?


凭什么认为国货5000多的成本有3000多呢,你为什么不认为光代理挣的就3000多呢。又凭什么认为洋货15000的东西成本和国货3000的一样呢??!!
什么是用料,精度5%的电容和1%的电容价格差别好几倍,但外面一模一样,你凭什么看得出来;还有,配过对的功放管和未配过对的价格差了近一倍,外表也一模一样,你又凭什么认为是一样;还有,寿命差几十倍的正品电位器与假冒电位器,外观同样一样;还有……
国货之所以有时让人瞧不起,不是没有原因的!
TOP
3#

想买52se 在 2005-2-17 11:36:52 发表的内容
国货生产商欠缺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洋货生产商欠缺一种国内商人特有的急功近利的精神。不知我这样讲妥否?


这是原因之一。
TOP
4#

云海 在 2005-2-17 12:59:04 发表的内容
谢谢sfxlo826,杰长老的观点,我长见识了。但是,音响本来就是暴利行业,一切靠耳朵收货。
音响器材比的是调音的功力嘛
有的时候,用料真的不代表一切
我更愿意相信,这句话。那么,国货就不可能调出好声?问题出在那里。
现在现在都是纸上谈兵,还是期待有人会出试听报告。


在中国,作HIFI的厂是有点暴利,但我想国外可能不一定。因为人家收入是咱们的十倍,一般的HIFI器材进入家庭是没有问题的,只有HI-END的器材才会保持暴利。产品要进入家庭,一定会微利,因为量实在太大了。
所以我相信许多国外的产品,由于批量生产,无论成本、品质、价格、利润都会比国内一些作坊式小厂有优势。而有了水货这条途径,关税可以忽略,国货相有优势,很难。

问一问国内这群设计师们,有几个听过几次现场的,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调的音?
TOP
5#

enrique 在 2005-2-17 14:34:49 发表的内容
云海 在 2005-2-17 13:06:20 发表的内容
就如斑竹和小白说2008X能达到洋货4,5千水平
我信,外国月亮不见得都圆。这个价格上,进口没有优势。最起码比起雅骏,除了中段没别的了。


雅俊之类就是国外最低档的东西, 英国人一个月工资可以买几台的那种, 到国内经过几轮经销商的盘剥, 价格上去不少. 诸如此类的太多了.

人是容易被心理暗示的,在音响行业尤其如此。为何? 因为耳朵不如眼睛灵。所以才有各种手段让消费者多掏腰包。

如今欧美的电子加工业除了少数很高端的国内无法比,就中地端来讲,就没什么了。主要都是亚洲,中日韩等生产东西供应他们。为何? 国外人力成本太高了,而且欧洲人也懒惰。在我们可以消费的起的欧美产品档次,通常都是别人最低档的那种。如果欧洲人可以买到中国货,没有加太多关税的那种,那么他们的低档工业早就垮了。

KEF, ROTEL,B&W等为什么被收购,就说明了国外的中低档制造业已经很难支撑了。为何?还是来自东亚的廉价优质产品冲击了他们的市场。而且东亚的产品的设计也越来越出色。国货里面,比如五千档次的原创达芬奇 CD机,这个价格无论哪个欧洲国家也做不出来。比如欧博的Eric-1,在法国评测和Jmlab 907都是五颗星。设计是什么?老外做的叫设计,我们做的就不叫设计?

崇洋媚外的好好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哪里人。这个国家不是人人都是不争气的。


部分同意你的观点。我们只能同别人在中低档上面拼一拼。
另外,国外的公司每天都收购过来收购过去的,非常正常,不意味什么。
我全用国产,就我来看,国产器材要走的路还是很长,至少,就品质管理,国内某个名厂在我的眼里和家庭作坊没区别。这个厂至少是诸多发烧友极熟悉的三个品牌之一。另外的,也好不到那里去。
另外,在调音上,在技术上的差距都是有的。尤其是在调音上,一台调音得当的器材和调较不良的器材相差绝对是天上地下,如果名厨和我用同样原料作的菜一样。
光伦孰市就有5支国际一流的交响乐队,我想各位应该明白为什么英国佬的器材为什么播交响音乐出色了。
TOP
6#

云海 在 2005-2-17 17:05:39 发表的内容

我不这么看。国外收入高消费也高,音响也是奢侈品非生活必须微利和销量多不太可能。就我知道的一些,一般的音响厂产量不大,人工就更贵,也就是国货便宜及洋货国内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免关税价格也是进口货瓶颈。
他们优胜在技术上,我们在低价劳动力上有优势。由于生产成本底, 所以我们出口大于进口。但一件产品,他们赚5000,我们要10件才赚那么多。这是中国吃力不赚钱的原因。
关于校声,国内发烧厂家不知怎么作的。我们有那么多音乐学院,为什么不可以请那里的教师们做顾问。这样应该不难啊?

国外连汽车都是生活必须品,音响怎么会是奢侈品呢。
成本低,只是人工成本低,其它成本就不一定了。尤其是品质成本!国内产品的品质实在有点说不出口,偶家里用的东西,没有一样一点点问题都没有的。
TOP
7#

向阳花 在 2005-2-17 20:04:43 发表的内容
请碳兄推荐几款1万内晶体公房,合并,后级均可,100-200瓦。 要求:质量要好,至少2年没毛病。多谢了。


没可能!
TOP
8#

质量如何呢?
佛山,倒不远,可惜没空,真想来瞧瞧。
我喜欢ATC,就是太难推了一点。
TOP
9#

你说这些,一点不便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