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里的螃蟹好吃否——辣评新德克二十周年转盘解码(P1听感p5重... [复制链接]

1#

当你们不听新德克的时候,我们听新德克.当你们听新德克的时候,我们又打算不听新德克了.

我们打算升级老凌作品转盘,解码了.这个还没人听到过,但我们觉得值得去等.

我们是花鸟虫鱼,GEORGE 4,和我.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7/13 23:17:5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你想得太多了.谈不上我们先知先觉,我的意思是:听自己的,别去管别人说什么,网络上流行什么.自己去听去判断.一定要自己去听,选自己喜欢的,没有什么先知,没有什么神人,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崇拜.

所以我们买东西,一不看杂志,二不信网文,三不跟名人,四不盯热门.网络上的东西看看就可以了,关键还是自己去听去选.
TOP
3#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11-7-14 12:51:00 发表
一窝蜂式的网评害人啊~~~~


网络评论还是要好一些的,毕竟是双向的,各方的意见都可以发表,能听得到不同的声音.但缺点是往往很多的声音不是实践接触后的感受,而是各种意气之争,甚至不乏有或明或暗的商业争斗因素.

而音响杂志完全是单向的商业行为.都是代理商出了钱送到杂志社去的.一般读者判断起来就更容易受到暗示或误导了.所以我现在音响杂志是完全没兴趣看了.
TOP
4#

原帖由 korg 于 2011-7-14 13:24:00 发表
我以一个DIYER的身份来评论一下新德克这种转盘的档次吧。
首先是光头部分,使用CDPRO2光头是贵价机器御用的,这点是有起码的质素保证的;其次在降低Jitter方面做了些措施,如使用1PPM的晶震;第三在电源供应方面加强,使用多牛多绕组;最后是使用大型机箱,取得比较有效的避震效果。
实际上,懂DIY的人都看得很透彻:新德克就是一台DIY机器,但是是厂家DIY的。为什么我会有这个结论呢?因为这


图中这些机器卖3000左右一台?
TOP
5#

刚刚看到GEORGE 4在老凌论坛上的帖子,才知道残剑兄为了这套转盘解码还出了点状况.真是没有想到,表示慰问了.毕竟器材相对于家庭和身体,还是次要的了.
TOP
6#

我一直讲,一切音乐与音响评论的基础是建立在自己实际聆听之上,自己听过了然后才能有切身的感受,至于这感受是什么,是接受,或是不接受,或是无感觉,都没什么问题,都是自身对某种声音的自然,真实反应,问题不一定在自身,也不一定在器材。实际听过了,讨论和交流才有基础。




残剑兄在购买器材之前喜欢询问别人,包括其他他认为可信的用家或设计师本人。似乎没有实际听到就买了,这实际上还是有点冒险,毕竟别人有别人的口味和爱好,对音乐有自己的认识和方向,虽然有所以前的经验参照,但毕竟不同于所有的器材感觉都会一致。但考虑到这套器材在国产器材中算是高价了,一般当地经销商未必出样备货,当地用家也少,不买可能根本就听不到,这也是一个实际情况。好在最后残剑兄还是在实际聆听比较了后分享了自己的听感,无论所得出的听感是否和其他人一致,能为所有人接受,这种行而言之的精神是最可贵的。讨论和交流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同时建议其他想买器材(未必是这套器材)的烧友,还是尽可能不要跟风,不要根据别人的听感就下判断,买器材之前最好想办法自己实际听一听再决定,没听过,或听不到,那么还是尽量谨慎,或先不买为好。这不是不信任谁,毕竟音响是买来给自己听的,而不是为别人服务的。
最后编辑johnleeh 最后编辑于 2011-07-15 07:44:04
TOP
7#

20周年的电子管输出部分的用料和声音都要比晶体管输出档要好,但用它的电子管输出只能接单端信号线.我们比较喜欢用电子管输出.

用家可以自行比较鉴别.
TOP
8#

另外BNC好象不是通常意义上说的平衡输出吧,一般的平衡输出是指AES/EBU冷热地三端输出..
TOP
9#

这四种升频模式我也曾经认真地比较过,起先我和花鸟和你一样,感觉在24/96时听人声,小提琴最好,主乐器声音鲜明突出,细节似乎也更明晰一些.而32/192放大场面的交响乐感觉更开阔丰满一些,气势上更好.其他两种介于其中.

后来胡敏强过来,我们又用FISHER,BENEDETTI,哈恩等人的小提琴碟,宝碟的蓝教堂等仔细听,感觉实际上还是32/192模式下的声音最好.听人声和单件乐器时,它们似乎不那么突出鲜明,质感没那么强烈,细节,结象也没那么幼细,但仔细听的话,其实还是32/196细节更多.,密度更好(反而表现得更松润了,好的密度并不让你感觉死实,而是金粉式的弥散),空气感和现场感也更好.乐器是在一个"场"中,而不是脱离了环境来到你的面前.总的来说,感觉声音要更"和",或者说更接近现场的聆听感觉.当然座位是在中排.我没站在指挥台上听过音乐,所以我对现场的概念是在音乐厅中排的概念.

可惜你的解码已经出掉了,不然还可以再仔细听一听.其他用家也可以在安静的时候,用自己熟悉的,高质量的现场乐器录音比较一下.
TOP
10#

原帖由 花鸟虫鱼 于 2011-7-15 23:33:00 发表
残剑兄写的较客观同意百分之70,其实你还未玩尽20周年转盘解码。你说的缺点在我处就没有。1、可能未用凌总的独门密器旋律保险丝  2、未用凌总特制西电电源线 3、解码可以换胆 4、功放是瓶颈,发挥不了你的箱子     。
  另外高文解码我们有、其高贵飘逸是削弱中低频为代价,拿我家的钢琴比较高文的声音是不真实的,所以我们要出啊。还有低频力度强如MSB白金者,只得一股蛮力,只有输的份,本地吴大师失望


同意,用家经验之谈,花鸟还用过WEISS MEIDEA解码,在徕卡兄那里和高文和MSB比了一比后,当场就决定把WEISS出掉了。这些高价,天价解码,器材,以后残剑兄接触或买到了,可以自己慢慢再比较,体会。自己的实践和体会最重要。
TOP
11#

原帖由 胡思 于 2011-7-16 9:39:00 发表
好贴。楼主喜欢真实感。
大多数烧友喜欢的是味道。。。呵呵


确实是这样。
TOP
12#

原帖由 徕卡 于 2011-7-16 17:30: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花鸟虫鱼 于 2011-7-15 23:33:00 发表
残剑兄写的较客观同意百分之70,其实你还未玩尽20周年转盘解码。你说的缺点在我处就没有。1、可能未用凌总的独门密器旋律保险丝  2、未用凌总特制西电电源线 3、解码可以换胆 4、功放是瓶颈,发挥不了你的箱子     。
  另外高文解码我们有、其高贵飘逸是削弱中低频为代价,拿我家的钢琴比较高文的声音


搭配好了也没有用。MSB所谓的音响性是好的,但只是两端比较用力,声大力猛,仔细听内涵并不好。乐感更是无从谈起。但有些玩HFI的发烧友会很陶醉和满足于这种打得开快很猛的快感中,但多听现场的人会发现这种声音其实是比较假的。我和花鸟都曾经经历过这个 阶段,都曾经用过不止一台MSB。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和自身对音乐和音响理解的进步,经过比较现在都不用它了,包括高文,也是宁可闲置。MBL的系统也很少象我和花鸟听得这么熟,MBL声音厚重饱满,初听似乎一般人理解的密度感更好,但关键的音乐的灵气和起伏并不算好。所以我说不要跟风别人,因为你在跟,别人也在变,跟到哪里算数呢?还是自己听到什么喜欢什么听什么吧。
TOP
13#

老凌的作品(不限于20周年转盘解码,包括我们听过的其他作品系列),给我的感觉可以用两句诗来形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就象一个人走到你面前,初看上去他并不是那么聪明,机灵,张扬,霸气。但是他给你的感觉很舒服实在,和气有礼,温文尔雅,语言有物,性情高雅。但又不是书呆子一个般索然无味。这样的人天天打交道,才越谈越觉得值得交往和长来往。
TOP
14#

原帖由 残剑831 于 2011-7-16 17:41:00 发表
下面我来谈谈在二十周年音源上的几款线材和中国钉避震附件的听感:

      首先说一下新德克FP-1银铜合金电源线的听感:这款电源线属于新德克线材产品中的中端型号。由于有银材料的加入,这款线呈现出了不错的温润感,整体声音饱满厚润,声音比较耐听顺耳。作为入门hifi电源线这几点做的都可圈可点。缺点是:声音虽然厚润但不够

电源线最好用老凌做的西电线,风格和转盘,解码本身的路数最夹,对声音的总体表现会有不小的帮助。比厂方跟机送的FP-1银铜线好太多了。FP-1我试了试就收起来了。
数码线我现在用的是新德克DAC-GOLD金铜混合线,本来也想用西电线的,可是老凌说西电线的阻抗等原因,不适合做数码线,推荐了这个或新德克碳素数码线,我选了这个。用下来感觉也不错的,风格基本和转盘,解码的风格一致,在吴大师系统上和超时空THE ONE比过,我们认为THE ONE好声。
TOP
15#

选择一种音响风格,便是选择认同一种艺术观。10年前,我使用MARK,MSB,后来用过丹拿,世霸,ADAM等等很多器材,其中有的是象到饭店换换口味试点菜一样试试某种品牌味道的,有的是当时很欣赏和认可这种风格的。听到现在,我喜欢老凌的作品,而且最好是全套老凌。这不是说否定了以前所有用的器材,说它们全都不好,不用便是一无是处了。不是,是人在变,年龄,爱好,对音乐,音响的理解都在变。器材是为人服务的 ,是适应人的不同阶段的需要的。所以我根据我的需要和认识不断选择。到目前这个阶段和选择,我觉得是基本上可以安心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了。

再往后面呢,还会不会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吧。说不定,再过个10年,我都不怎么喜欢听音乐,而去周游世界,陶铸于旅游的乐趣中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你现在喜欢听什么,就听什么吧。
TOP
16#

原帖由 吹bee1 于 2011-7-17 11:10:00 发表
今天的我打到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打到今天的我!


不是打倒这么激烈的概念。人的兴趣,口味,认识是个不断变化,自然改变的过程。想想从小到大,我们不同阶段喜欢看的不同的书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