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哲学的声音风格一如它的名字,很有哲学修养,理性但不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北欧器材一贯具有的优雅和润泽风格。hegel的能量储备不可谓不足,但是hegel的能量是一种有所克制的释放,实际上hegel整个高中低频都是在哲学修养的克制之下进行表达的。不够尽兴,不够销魂。可以说hegel还是挺有个性的,它契合了北欧人只求优雅高贵的生活态度,但是和美国器材的风格就显得不那么协调了。
紫禁城和hegel有类似的骨架,但是融入了很多欧博的声音理念,更加重视音乐味,从北欧味换成了欧博味,可以说除了骨架相似之外,声音风格是两个设计。
hegel在欧州机器当中属于比较有修养比较理性的,这和北欧白雪纯净的生活有一定联系。而更多的欧洲机器则是更有感情,密度质感迷人,甚至激情充沛。因为有很好的音乐氛围,演出不断,因此他们更少的在家中听交响乐,家中也无法重现他们在现场听到的交响乐。他们的器材更倾向于在家中重温的动人的人声和小品。自然低频和驱动力就不那么重视。
美国人的相对来说就大开大放一些,美国著名的器材JBL,西湖等等低频和动态都不是一般可比的。虽然如此,但是美国器材的密度感也是高的惊人,例如西湖这样的箱子最大的优点绝对是它无可替代的密度感,和豪无阻隔的透明度。因此西湖这样的箱子一定要搭配密度足够,并且本身个性不太强的前端器材才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优点,才听得到真正西湖的声音。
而密度这一点是之前很多国内器材忽略的地方,我记得从9x年砸玻璃了开始吧,那时候满大街都是摔玻璃的声音。到后来的追求蔡琴的味道,甚至有些人追求那种过分醇厚的老牛声。中国音响发烧友从起步开始,以之字形循环渐进的方式快速成长,现在可以说在平衡度,音乐味,甚至控制力,都有很大的进步,而现在可能急需国人认识和追赶的,因该就是对音乐密度的还原。
密度,我真正重视密度,也是几年和欧博的刘总一起研究线材的时候被刘总影响并逐渐认识到的。密度最难搞,真的,不要密度,可以气势很庞大,很震撼,有速度感,很透明。但是一旦要求有密度的声音,立刻就暴露了器材的各种缺陷。想想早些年我也走过那些不讲究密度空追求场面的日子,残剑兄很幸运走的是一条健康正确的道路,虽然是正道,但是更沧桑难走。
对了,想知道现在残剑兄家里的音源,线材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