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头版CD之我见 [复制链接]

查看: 18052|回复: 90
1#

如果头版肯定比再版好,根据你上面这么绝对的结论,那么那些借鸡生蛋的发烧小公司DCC, Mofi, Classic Records, 包括港台的Top Music等都在忙活什么呢?那么那些混音制版大师,Doug Sax, Bob Ludwig, Dennis Drake, Steve Hoffman, Vic Anesini都是靠什么扬名的呢?
分享 转发
TOP
2#

Raxel 在 2006-3-7 14:28:29 发表的内容
如果头版肯定比再版好,根据你上面这么绝对的结论,那么那些借鸡生蛋的发烧小公司DCC, Mofi, Classic Records, 包括港台的Top Music等都在忙活什么呢?那么那些混音制版大师,Doug Sax, Bob Ludwig, Dennis Drake, Steve Hoffman, Vic Anesini都是靠什么扬名的呢?


英伦四月天 在 2006-3-7 16:21:56 发表的内容
这是两种听音感受啊,呵呵。


我不是很明白你表达什么意思.不同的听音感受不就是因为音质不同造成的吗?有些专辑有几十个版本了.据我所知dark side of the moon已知的就已经有13个不同的制作版本.难道按照你的说法,有13个首版?许多经典爵士专辑有10个以上的版本是很常见的事情.

请问你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TOP
3#

myshirley 在 2006-3-7 16:48:29 发表的内容
收藏有价值,欣赏价值不大


请问你比较过多少首版和再版呢?有些版本上的音质差异,不是通过器材的改善可以弥补回来的.
TOP
4#

myshirley 在 2006-3-7 17:30:11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6-3-7 16:57:34 发表的内容
myshirley 在 2006-3-7 16:48:29 发表的内容
收藏有价值,欣赏价值不大


请问你比较过多少首版和再版呢?有些版本上的音质差异,不是通过器材的改善可以弥补回来的.


肯定没您比较得多。

我只是想说,头版是比再版好,但是音质只是影响我们欣赏音乐的一个方面。对那些入门较晚的乐迷而言,如果只是为了追求音质的提高而去追求首版,那还不如多收几个不同指挥、乐团、音乐家演绎的版本。



但是你上面说的是欣赏价值不大,如果音质好,怎么会是欣赏价值不大呢?如果音质无所谓,只追求内容,请问硬件论坛,这么多人讨论器材又是为了什么呢?
TOP
5#

英伦四月天 在 2006-3-7 19:14:48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6-3-7 16:56:05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6-3-7 14:28:29 发表的内容
如果头版肯定比再版好,根据你上面这么绝对的结论,那么那些借鸡生蛋的发烧小公司DCC, Mofi, Classic Records, 包括港台的Top Music等都在忙活什么呢?那么那些混音制版大师,Doug Sax, Bob Ludwig, Dennis Drake, Steve Hoffman, Vic Anesini都是靠什么扬名的呢?


英伦四月天 在 2006-3-7 16:21:56 发表的内容
这是两种听音感受啊,呵呵。


我不是很明白你表达什么意思.不同的听音感受不就是因为音质不同造成的吗?有些专辑有几十个版本了.据我所知dark side of the moon已知的就已经有13个不同的制作版本.难道按照你的说法,有13个首版?许多经典爵士专辑有10个以上的版本是很常见的事情.


请问你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不同转录方法出来的音质是不同的,因此感受也不同
我肯定要头版,如果可以选的话


请问什么是不同转录方法,都是从原版母带制作的,如何个不同转录方法,能否说得具体些?
最后编辑Raxel
TOP
6#

英伦四月天 在 2006-3-8 8:02:18 发表的内容

具体的我也没做过,不过转录设备和母带的状况肯定不会一样,转录技术也会有区别,声音自然有差别。


NND,真成了月经贴,哈哈


就像我前面说的,你的话根本不make sense啊.每个不同的版本,不算同一个首版,那有些专辑岂不是有十几,二十几个首版了.按照你的说法,kind of blue有多少不同的转录啊,数不清楚了.
TOP
7#

尤文 在 2006-3-7 18:43:17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6-3-7 14:28:29 发表的内容
如果头版肯定比再版好,根据你上面这么绝对的结论,那么那些借鸡生蛋的发烧小公司DCC, Mofi, Classic Records, 包括港台的Top Music等都在忙活什么呢?那么那些混音制版大师,Doug Sax, Bob Ludwig, Dennis Drake, Steve Hoffman, Vic Anesini都是靠什么扬名的呢?


首先,你说的这些品牌的碟价格偏宜吗?其次,如果真的认真去做,而原始录音母盘保存又完好,那再版碟的音质好于首版,或者各有千秋,也并非不可能。但现在又有多少唱片公司会这么去做?唱片公司现在想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新瓶换旧酒,哪还会去多考虑音质如何。


首先,不知道你有什么根据,你已经认为所有头版碟,或者说大部分头版/早期碟都是认真制作的.事实上有些早期/头版碟用的是当时给LP发行使用的经过EQ处理的工作母带.

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面已经说了,价格并不代表音质的好坏,只是代表了市场的供求关系.我手头就要10-20美元超过100多美元绝版碟音质的例子.可能每个人接触碟的情况不同,但我觉得的你的看法是有些片面,而且有些你们说的头版碟,其实根本就不是头版,只是早期版而已.

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能说出一个头版好过再版的例子,我就能说出一个再版好过头版的例子,反之亦然.我想事实上也无法统计出哪种情况多些.
最后编辑Raxel
TOP
8#

如果觉得首版封面好的,许多人可能玩得不是真正的首版,或者早期版.早期发行的CD,封面根本就是很简单的,就是2页,里面还是解释什么是Compact Disc之类的内容,根本和现在CD的包装,或者封面无法相比的.
TOP
9#

英伦四月天 在 2006-3-8 10:38:25 发表的内容
哈哈,仍何的东西绝对化都会产生错误,分类也是相对。首与再也就时间的差距,机器的差距,人的差距。首里面也分啊,一个厂可能好多生产线。凡事都象你这样,很累啊。

有意义吗?

昨天听了一个弗里乔依和斯塔克,施耐汉德的布拉母斯双协奏曲,大荷花的,应该是CD的首版吧,看着三个艺术家就很舒服,声音当然也很棒啦。呵呵


事实上我没有绝对化啊,而且你前面回我的帖子也不是因为是否绝对化的问题.

恰恰我反对的就是认为首版就是最好的这种绝对化的结论,而你提出不同的意见,所以我愿意听听你看法啊.

你现在又说一个厂有好多生产线,这和讨论的话题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是讨论哪张是先下线的CD吧.首版有些发行几万,几十万的也很多,讨论生产线好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