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天鹅是实听LP如何完胜CD的好机会 [复制链接]

查看: 19433|回复: 118
1#

小衡 在 2005-12-6 19:48:23 发表的内容
还有一点,现在在制作上好象还没有一个人敢称,或者被绝大多数的人认同为"大师级"的!现在所谓的高手其实都只是在某个方面有着一些"信服"力而已!而且我认为关于录音/混音这一项工作其实在某个意义上也是一样很主观的工作,在技术层面的支持下,在很大的程度是看录音师个人的取向的!不一定做出来的东西人人会喜欢,但确肯定也会有人欣赏!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其实应该较理性的去看待,而不应该太过的偏激咯!


是你不知道,不能说没有吧.上http://www.audioasylum.com问问,别人会告诉你一串名字.

如果每张录音,混音都能够保证在很高的水准,消费者看到他的名字,那么专辑的音质就有了基本的保证,那样的人就是大师.的确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你本身了解多少,能够说出多少人的名字?如果你本身不了解却说没有.有些不合适吧.
分享 转发
TOP
2#

软件是魂,器材是工具.经常听到有些朋友喜欢问对方使用什么器材.那么我想请问上面harvey前辈,kuang版主,以及其他朋友,你们除了香港地区发行的SACD以外,还听过什么其他SACD软件,让你们获得现在的听感呢.RCA,水星和索尼的SACD,是老碟新翻,如果拿现在的母带状况,重新翻制LP,音质又会有多大差别呢?

Harvey前辈上次说,买过一张SACD,回家在CD机上没听出什么味道,所以让你对SACD有些失望,现在经历一定多了不少,除了在展示会,或商家的试听室以外,还在其他场所,试听过哪些软件呢?

Dr Kuang版,有没有按照多声道的标准,进行喇叭摆位试听过多声道软件呢?LP在声音效果不好的时候,总是可以用设备调试不当作为托词.那么在聆听SACD的时候,是否提供了SACD软件所需要的相应设备,摆放位置,和调试呢?

不论什么介质,音质好的专辑都是极小的一部分.LP/CD都是发行了几百万的基数,里面真正符合这里hifi要求的专辑有多少呢?不说百分之一,就怕千分之一也不到吧.SACD起步不久,发行了3,500个品种左右,保守的说,符合这里hifi要求的专辑,35张肯定是不止的.但也不是随便听过几张,十几张专辑就一定可以做出评价了.还要看你听过哪些软件了.

希望SACD大幅超过CD的音质是不现实的.CD本身的音质,以目前的转盘/DAC水平,已经非常出色了.就像百米赛跑.跑进10秒50的人有很多.能进分10秒20的就是高手了.能进10秒的世界顶尖高手了.但这些人的距离其实也就差那么一点点.到了相当的层次以上,本来提高一点点就是很困难的事情.

对于某些香港制作人认为现在SACD的音质受制于D to D的转换,那我想请问一句,你们发行制作过DVD-A吗?既然是PCM录音,有没有尝试过呢?明显自己在这方面探索,研究精神不够.还说什么DVD-A已经死了.DVD-A这个名词或许出现的机会少了.但DVD-A这个格式.离死还差了远着呢.
TOP
3#

DMP的Tom Jung说他花了5年的时间才掌握了DSD录音的技巧.

http://www.soundstage.com/surrounded/surrounded200204.htm

Telarc也是从98年就开始了DSD录音设备的使用.和他们相比,使用DSD设备录音制作经验有限的几位香港制作人员的发言,哪方面更有发言权呢?

香港在SACD发行,DSD录音,体现在信息滞后,设备落伍,制作人员专业水准尚需提高.不要做不出好录音,怪设备还不够先进.
TOP
4#

Dr kuang 在 2005-12-7 0:09:12 发表的内容
恳请Raxel 兄多点了解一下唱片录音,制作的流程再来发表这类高见好吗?
比如说现在你是一个大牌歌星,我和几个其它人担任你的伴奏,用“现场混录.不经过事后编辑”的“发烧”录音方法,你唱完一次,表现不够满意再重录,我再来几遍直到你满意当然没问题,如果我弹错了个音或者自己觉得伴奏表现不到位,监制是否该叫你重来一次?又或者录音师觉得录制后出来的声音效果不够理想,是否大家又再重来一次直到麦克风摆放满意?如果是一场大型的现场音乐会呢?如果录音时需按时间租用录音棚呢?如果参与录音工作的人员需按时间收费呢?
其实对于录音制作人来说,“现场混录.不经过事后编辑”的唱片制作反而更简单,多轨混音需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难度并不比这个要少,只不过他花费这些时间时不需要所有演出者和其它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不需要再付录音棚或音乐厅租金。有没有留意到,在“现场混录.不经过事后编辑”的“发烧唱片”中,占大多数的是些什么类型的音乐和音乐家?


你要谈流程,我们就谈流程.你上面无非就是表达一个概念,实现这种制作是很困难的,我同意,如果是简单的事情,那么所有的制作人员都可以来这么做了.但事实上,对普通人难的事情,并非不可实现.直刻LP,直刻CD有前例在先.现在的Pure DSD录音也是实例.老虎鱼的发行就有人声专辑.Telarc的Michael Bishop上次在audioasylum已经仔细回答过他们是如何处理制作大乐队的录音了.

请记住,我没有否认过这是一个挑战性的任务,所以不要用普通的制作流程来衡量.就像录口水歌,一首歌要重复录许多次,有时候,某句话,就要重复几次,当然是不行的了.如果这是很容易的事情,那么发烧市场满大街都是直刻LP了.
TOP
5#

Pure DSD也不代表没有母带,,和事后混音编辑,,只是没有在编辑过程中转换成PCM.只是现在的混音台功能非常有限,..

DSD的录音台,,如果用的是Sadie这个厂家的产品,,现在只能录8轨..Sonomia现在已经有32轨的录音台了..
TOP
6#

hpstudio 在 2005-12-7 16:37:10 发表的内容
Mixdown 不是 Mastering

~~~算了~~~你们继续研究吧~~~


你觉得Telarc的混音师,,吃了几十年这口饭的Michael Bishop懂不懂这个问题呢/?
TOP
7#

harvey 在 2005-12-6 19:27:03 发表的内容
我不想讨论这些唱高调的问题,这种真正DSD技术录出来的软件是存在的,但并不普遍地满足爱乐者们的需要,价格也不大众化,只好说曲高和寡。

另一原因是:他们说"现在没有纯正DSD制作"的原因是D to D的困难未能解决,像你说的「真正有水平的录音/混音师早就可以用现有设备做出纯正DSD(pure DSD)的专辑.现场混录.不经过事后编辑,的确不是普通制作人员可以做到的,但不代表大师们做不到」香港的录音/混音师早就做到,但成本过高。

「我没有参加这场盛会,不清楚其它还说了什么.但上面这两点,明显有些专业人员发布了一些误导消费者的信息. 」说有些专业人员发布了一些误导消费者的信息,我认为有些武断,我不相信既是录音/混音师又是制片公司的老板,会搬起石头来轧自己的脚!


1.Pure DSD的SACD价格并不高过普通的SACD价格.SACD的价格并不是由如何录音制作决定的.不同的公司定价不同.老虎鱼的定价22-25美元/张.不论如果制作都是这个价格.MF的SACD定价29美元.环球的定价14美元.RCA的定价11美元.Telarc的定价19美元(不论是否Pure DSD制作)所以,首先你对市场的定价规则不熟悉.

2.没有纯正DSD制作是因为D to D的困难未解决.不同意这个说法.如果是纯正DSD,那么从录音,混音,到压片都在DSD领域完成,不存在DSD和PCM之间的转换.如果是说DSD混音工作台的功能不够全面的问题,那么我在下面回答.

"香港的录音/混音师早就做到,但成本过高。"
请问他们做到过什么?请举出专辑的名字,不要凭空想像.

3."我认为有些武断,我不相信既是录音/混音师又是制片公司的老板,会搬起石头来轧自己的脚!"
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位.但制片公司老板全世界有几十上百了.有人看好,有人不看好,有些制片公司甚至连SACD/DVD-A都没有制作发行过.在香港有哪家公司现在是致力于DSD录音,SACD发行的,能否报一家给我听听?就是FIM,天乐也是以翻制老专辑为主.

DMP的老板就看好SACD,他认为
“The Sonoma system, when optically interfaced with Ed Meitner‘s DSD converters, is the most musically accurate recording and editing system available today at any price... Period.”

Telarc也是大力使用DSD录音的公司之一.

每个专业人员,制片公司老板可以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不代表他的言论就一定是行业标准.

4.的确我没有参加这场盛会.但据我对SACD目前发行专辑的了解,就录音/制作的水平而已.香港的SACD没有什么给我流行深刻印象的."江河水"也不属于纯正DSD的制作.而且并非一定要Pure DSD的专辑才能出好声,事实上,目前SACD软件里面音质最好的大部分并非是Pure DSD的制作,包括大部分TAS SACD天碟榜上的专辑.

现在的工具,大家都能够获得,但不同的制作水平,当然出来的专辑质量也不同了.有些人只能怨天尤人,怪现在的工具不够先进.这种说法也的确没错.工具便利,当然能够提高方便.但工具是否先进,不是能够制作出好音质专辑的首要条件,人才是第一条件.
TOP
8#

harvey 在 2005-12-7 9:08:25 发表的内容
「Harvey前辈上次说,买过一张SACD,回家在CD机上没听出什么味道,所以让你对SACD有些失望,现在经历一定多了不少,除了在展示会,或商家的试听室以外,还在其它场所,试听过哪些软件呢? 」这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那次是我好奇心所驱策,因为家里的Sony DVD 9000有SACD译码,因此大破悭囊忍痛买了一张FIM厂的SACD,聆听过后的结论是:

1.    SACD很考硬件,听说Sony的声音会偏薄但纤细;Marantz就偏厚却有点雍肿…
2.    软件太少了,没有多少选择余地(记得当年在香港HMV店里,只有约百数十张展示出来,品种贫乏) 。

就这两点就把我对SACD的幻想凝结了,我刚追逐CD的硬件升级还尚未了结,又要对SACD的硬件展开长跑?说老实话,我是一名标准的LP拥护者(当年的LP存量>CD存量4-5倍,现在我的CD存量差不多=LP存量了,但新添的它们完全是APE版,多数是我所缺少的曲目) ,因此我决定放弃SACD,从不会问津!


其实现在SACD软件选择少的确是一个主要问题.所以放弃SACD也是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喜欢下载APE的玩家.但是如果对SACD没有足够的了解,只是听了别人的一些说法,就人云亦云,有些观点,自然我就不能赞同了.至于sony纤细,marantz偏厚,可能个人系统不同,我持保留意见.
TOP
9#

harvey 在 2005-12-6 14:07:04 发表的内容
的确,LP系统存在的问题是一大箩!但它的优点我这个老东西是深有体会的。有了EMM LABS在回放新技术有了的曙光只不过是一个方面,SACD的制造上参与今次168聚会都聆听到一些搞录音的心中话,所谓SACD的制造上,都不会是纯正的DSD制作,奈何?


不好意思,虽然在另外一个帖子里面已经说过,这里我仍然这样认为,专业人士不一定能够说出专业的话.就目前香港已经发行的SACD软件来看,我认为没有哪位可以称为大师,并且有资格来评论DSD制作.

1.Telarc已经用32轨DSD录音系统了.可是香港专业人生说现在的DSD录音设备只有8轨,16轨还在研制中.这句话就是放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说,也是错的.数字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进步迅速.香港无疑在这方面是落后的.
2.纯正的DSD制作已经有了,而且不止一个.对于水平普通的制作人员来说,没有完整的编辑处理工作站,做不出好的录音,这也是"现在没有纯正DSD制作"这一说法的由来.但是真正有水平的录音/混音师早就可以用现有设备做出纯正DSD(pure DSD)的专辑.现场混录.不经过事后编辑,的确不是普通制作人员可以做到的,但不代表大师们做不到.

我没有参加这场盛会,不清楚其他还说了什么.但上面这两点,明显有些专业人员发布了一些误导消费者的信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