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xos的成功之道,和中国制造业简直如出一辙。管你市场千变万化,我就认准廉价成本这一招。环球索尼50%的成本都花在大腕和大团上面,拿索斯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即便是wit这样的御用指挥,拥有浩瀚的录音,自己也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其他人更不用说了。
拿索斯的老板海曼说他还有几十万小时的音乐可以录。这首先是说我们还有几十万小时的新音乐可以听(拿索斯最大的贡献是告诉大家二三流的音乐家的音乐,其实并不差),其次也说明他有本钱以低成本运营这几十万小时的音乐。。。在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上寻找更便宜的乐团并非难事,没准2010年我们就可以看到上交的拿索斯面世了。
作为Naxos的忠实拥趸,对于其万年不变的封面设计实在是深恶痛绝,“收藏感”全无。而这和成本实际上没什么关系。DG画廊系列的成本也不过如此,看上去就好很多。这些年Naxos的封面略有改观,但还是没有质的变化,只能说海曼根本无意做出精品来,能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