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活着 [复制链接]

查看: 7650|回复: 56
1#


再说两句。

在世界各地(中国除外)都能看到的CNN 和 BBC 的电视新闻频道上,你可以经常(有时让你感到太经常了)看到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在为自己的国家作电视广告,马来西亚的广告做了不止一年了,甚至连小泉都在用蹩脚的英语说“来日本投资吧...”。

我们中国的呢?2008奥运会这么好的题材,有过一个不起眼的广告,做了两天?也许两周?这样的事在我们国家真是...Who cares?!
分享 转发
TOP
2#

小克 在 2005-1-13 20:36:24 发表的内容
Moka兄提到的是一个学术问题,事实有些东西看起来不合理,乍看也和现实不符,但能以此为参照物,旁侧再作联想,许多事都是恰如其分的,而这似乎包括所有中国人。



情节的真实与否在电影艺术欣赏中本来并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有一个片子叫The Green Mile,汤姆汉克斯演的。比根据小说改编的《肖申克的救赎》要离奇的多,可我很喜欢,你起码能从中得到感动和启示。

但是,就个案来讲,一边是非常善于编造离奇故事的好莱坞,另一边是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而易于轻信的中国老百姓,这事情就严重了。

反过来看也一样。张艺谋们不能把国外的老百姓都看成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的专家,认为他们能看懂,明白片子说的是黑暗的旧社会。
最后编辑Moka
TOP
3#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尽管我们国家每年都保持着惊人的经济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已经快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在很多我接触到的欧洲人眼里,中国还是六、七十年代,甚至三、四十年代的形象。决不夸张。一方面国外有太多无知的人,另一方面,就可说是中国文化和外交的“成绩”了。

为什么过去时代的题材可以做得很好,反映当代的题材却不能做好,或不敢做,或不用心做?

时代和地域的差距问题在电影欣赏和理解方面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人在看美国电影时是无法分辨真实性的,也无法完全理解某些语言和情节的含义。那些好莱坞的大片甚至包括像《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的中片,在我们看来精彩动人,真实可信,可对欧美人也许会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一顾。看过大片之后,我们自然会认为国外就是那样的,其实与国外的现实谬之千里。所以,当国外的那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一无所知的观众看完艺谋兄的新片后,自然也会留下一些深刻的但却是与现实相悖的印象。
TOP
4#

mahler2004a 在 2005-1-14 1:54:14 发表的内容
老谋子在《活着》之前,还有《红高粱》和《秋菊打官司》是不错的,不能一概否定。暴露落后的一面倒不一定就是不对的,至少跟电影的质量无关。把中国吹得很神的片子其实更多,99%更没有价值。



马勒兄,我也很喜欢张艺谋的一些片子,挺耐琢磨的,谁也不能一概否定。只是说暴露落后的片子只应占一个不大的比例。电影人不能心里总是装着外国的评委和专家。

因为,我们要看这种片子的观众是谁。我们自己人看,行。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无恶意的老外偶尔看看,也行。

对落后的一面我们要骂街,在自己家里,怎么骂都行,出来我们不骂,更不能听鬼佬骂。家丑不外扬,出来你会理解得更深。这也许是一种弱国心态吧。

中国载人卫星上天的时候,西方的电视台上就没有一句好听话。中国有好事的时候,电视上你见不到什么画面。一有个什么矿井爆炸了,重大交通事故啦,流行病啦,连篇累牍。人家都这样了,我们还干嘛跟自己过不去呀。


现在,中国的产品不仅是价廉,质量也上来了,在世界各地都侵吞着市场。文化产品呢?在国际航班上,在外国的电视台上,电影院里,偶尔看到,也净是些在国内没人看的,格调低下,画面阴暗的中国片子。还有CCTV4,全球免费。惨不忍睹的电视剧一部接一部,安排这些破烂货来赚俩小钱儿。谁在推荐?谁拍出来的?谁卖出来的?

所以我要问:为什么过去时代的题材可以做得很好,反映当代的题材却不能做好?
TOP
5#


小克 在 2005-1-16 23:25:24 发表的内容
音乐也是一样的,用东方人的眼光审度西方的音乐同样误区多多。



克兄在这里说这样的话可是很危险的。





小克 在 2005-1-16 23:27:53 发表的内容
看看斯罗德每年都来中国玩一玩,看一看,就能知道德国是多么的需要中国。



正确。
TOP
6#

lequ 在 2005-1-14 12:07:07 发表的内容
艺术和政治,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对每个在专×国家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恐怕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直面阴暗直至被迫害、工作甚至生命被中止还是绕开现实中的丑陋使得工作得以延续?
坛子上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朋友估计不少吧。虽然曾经流行一时,广受赞誉,但我怀疑,没有亲历过红色专政的西方人能体会到多少其中的沉重?而书中那些迫害、背叛,对于国人,多么似曾相识?当年此书在我国知识分子中的风靡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再看改编电影《布拉格之恋》,虽然刘易斯和比诺什都是我非常欣赏的演技派明星,而且在片中表现优异,但被淡化了政治色彩后,喜欢此书的朋友还能找到多少感觉?
其他需要有类似政治背景才能引起共鸣的片子像《地下》《毒太阳》之类,如果换成普通美国民众看,能体会它们的好吗?
可惜有红色专政经历的国家毕竟是少数。所以不可能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得到世界各地广泛的共鸣。
所以现在国内的导演,就算打算好被封禁,拍出有浓厚政治背景的好影片,也不见得就会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只有能够深度挖掘人性的片子才会得到认可。(《红高粱》的获奖,不是因为其暴露了落后,而是因为其中的那种勃张的生命力。)可惜离开社会背景,人性有些缥缈无依啊。



lequ 兄说得极是。

这里,我想应该说一下我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政治题材的影片在我们国家已经久违了,因为有着lequ兄提到的政治背景。也因为我们国家有着重视政治宣传的传统,所以,人们越来越对含有政治性因素的内容感到厌恶,电影人也越来越忽视电影宣传的重要性。

不过,我认为政治题材的影片和影片中的政治因素还不是一个概念。

在以往进口的现实题材的好莱坞大片中,我不记得哪个算得上是政治题材的影片。但是,我们稍作分析就可看出很多大片的政治宣传作用。

很多大片的创作就是运用老套的手法,虚拟出男英雄、女英雄、英雄的敌人和英雄的朋友,编出一个个漏洞百出的情节,使用各种科技手法,让片子紧张激烈,惊心动魄,最后好人打死坏蛋,让很多无知的观众感受到了美国国力的强大,国家机器的强大,到处都有孤胆英雄,是因为总有一些变态的,往往有国际背景的坏蛋在捣乱。好莱坞特别会拍这样的片子,而我们的很多观众又特别爱看这样的片子。像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数不胜数。我们的观众受到了震慑,在心底产生了隐隐的自卑。


阿龙说:“我爱看的电影有《春苗》《创业》《第二个春天》《青松岭》《艳阳天》《火红的年代》《海霞》
我觉得这些电影看起来特提气儿,现在的人拍不出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编辑Moka
TOP
7#

mahler2004a 在 2005-1-16 0:44:27 发表的内容
对。我能够理解moka兄在异乡的一些感受,应该是很真切的。
不过电影这东西拍出来,就是扔给市场了,也没法圈定哪些是善意的老外观众了。我们之所以有这么些破烂货,全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我猜即使动用举国之优秀艺术家攻克现代体裁,也未必有效,况且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另外,我有幸在印度人公司呆过,我觉得有些问题是很有趣的,比如我们对印度人的看法。从全国范围讲,我们并不比印度人富裕很多很多吧?可是这里流传的,都是印度人猪狗不如似的生活场景,和数不清的关于印度人脏乱臭的笑话,再有就是恶性交通事故群死群伤,或者种姓制度愚昧残忍这些事,168上也有相关的帖子。这情形好比有2块钱的人嘲笑只有1块钱的人,我们又怎么防得住有10块钱的人嘲笑我们呢?
以上纯属探讨一些问题。真的跑到国外,我的原则还是绝不做让别人看扁中国人的事情。至于那些无知或者无善意的老外把我们想象成怎样,我真的随便他。
请moka兄指正。



马勒兄,碰巧小克兄的这个帖子聊到了我们都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各抒己见吧,不敢说指正。

马勒兄提到“综合能力的体现”,我觉得说到了点子上。如果我们国家处处第一,我们实在没什么可聊得了,光剩下高兴了。

问题是我们到底在国际上算第几?是不是只有世界第一才能把现时题材的影片做好?

中国的老百姓怎样去了解美国,对照自己?通过媒体,包括那些有着明显宣传作用的大片。“看美国人多厉害,想收拾谁就收拾谁,人家有那个实力。”很多老百姓都这样想。可当你听很多欧洲人说“布什发动了一场愚蠢的战争”时,你知道说一个国家强大并不是那么简单。中国不会发动这样的一场战争,但在汉堡的主要街道上已经出现了中文路标,而且上周我还向汉堡有关方面建议要把中文放在日文之上。这事情虽小,但有深层含义。

国外那些有知有识的人都在过高地估计中国,中国的很多人都在过低地估计自己,这就是现实。
TOP
8#

小克 在 2005-1-16 23:41:55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都闻到黄土香了,就不怕说真话了。



我也跟着说句真话,谁要不服气就往小克头上拍砖。

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太强了,在艺术层面上我们又太弱了。

我在德国已经与不少人谈到古典音乐,他们都有独到的见解,可还没有见到一位对器材和唱片很有研究的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