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天收到了一个炸弹邮包!!! [复制链接]

查看: 15850|回复: 94
1#


在我们这个论坛里,“发烧”一词有它至尊的地位,所以才会引出这么多的话。

我想再讲两个人的事,看看是不是能让大家产生点儿共鸣。

第一个人我以前提到过,就是我在汉堡音乐厅遇见的电子博士,他还是一家公司的副总裁,弹得一手好琴,衣着简朴,开朗幽默,对音乐的见解让我由衷地佩服,总跟我抱怨没时间练琴。

再讲一个昨天在Golf球场上见到的女人。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5242332077370.jpg[/upload]

人长得还算漂亮,热情。我以为她就是个教练,并没有因她球打得好,姿态优美而感觉怎么样。

朋友神秘而又假装深沉地说:看到她,你会感叹人生。

我说:少跟我扯,别看见人家女教练漂亮点儿就跟我玩儿深沉。

他说:那好吧,你就听我说说。我打了五年高尔夫,Handicap搞到76,她一个年轻女子竟然36(我实在不懂高尔夫的什么“差点”,感觉不到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她自己有间平面设计公司,挺赚钱,而最让人称奇的是什么?她是汉堡最大那家赌场中最优秀的发牌手!
最后编辑Moka
分享 转发
TOP
2#

阿龙 在 2004-5-22 12:06:45 发表的内容
我发现我根本不是什么“发烧友”。
首先我对器材一点也不敏感。我挑选器材只注意大的原则,就是音色。只要这套器材的音色达到了我的要求,其它的东西我一点也不在乎,我从来不会在听音乐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到什么低频的控制力、高频的延伸之类的细节上,因为这会破坏我对音乐的关注。
同时我这个人很懒。有些好事之人拿着一根电源线或者信号线什么的,来我这里想做个对比,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我并非完全不认同线材的作用,但是我觉得这很麻烦。我懒得把器材移来移去,懒得把线插来插去。我宁可将就一点听也不想把功夫耗在这上面。
所以我买线的时候根本没怎么考虑搭配和对比。有人让给我两条忠实信号线,价格很便宜,我接上去一听,觉得OK了,付钱。后来有人提醒我会不会是假线,我说我对它的关注到此为止了,就是假线我也不再换了。
后来我以为自己至少是软件发烧友。我在收入只有不到2000的时候(持续到前年)也敢手不软地买正版CD。可是我现在对这点也开始怀疑起来。因为我这人不太挑版本。一般来说我首先喜欢的是这个曲目,正常情况下不是太坏的版本都能满足我的要求。我不会像某些人如果没有听到最佳版本就像有个心病。当然,我特别喜欢的曲目,也会买多几个版本,找一找“最佳”,并在心情好时拿它们作个比较,通常这类曲目是小提琴类居多。这种比较对我而言也是偶尔为之。至于同一录音同一演绎之间不同版次的比较,我则一点兴趣也没有。并且还加上经济原因,我更喜欢买廉价版纸盒环保版,也买过一些鸭绿江。同时我也很倡导大家都来买一些以减低一点家庭负担。音乐应该带给我们快乐而不是负担。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大款,这话就当我没说过。
所以我也不能算什么软件发烧友。
那么我算什么呢?爱乐者?说起来有点做作的样子,但我勉强能往这靠一点。因为我听音乐的时候的确很快乐。我听音乐的时候不会做别的事,很少把它当背景。我坐下来听的时候很用心。但是我也很随意。比如歌剧,我连剧情都懒得去搞懂,(肯定又要挨MOKA骂了)但是这不妨碍我从中得到快乐。
也许要特别申明一下--这里的人都比较敏感,而我又不想得罪人--我绝非对硬件和软件发烧友有任何偏见,反之,我对特定人群的某种执着与追求完美一直抱有极大的崇敬,只是我自己身上的堕性使 我做不到这点。同时我还比较害羞(没想到吧)别人要说我是个“发烧友”我会脸红。我觉得这至少对我来说不是溢美之词。我不想当一个“发烧友”。




坦诚和真实地说话其实很不容易。我知道龙兄这次不是在说笑话,也不只是想说明他的与人不同。当一个人有意识并且有能力把生活的表皮一层层地扒下,剩下的就是真实和坦诚了。这样做有好,也有不好。

好处是,赤裸的总会吸引人。

不好之处则是对自己。把任何事情都要剖析到赤裸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你会想得越来越多,做得越来越少。这也许是成熟,也许是衰老。

再说发烧。每个人都会对它有自己的定义。而对于我,发烧就是一种命运。

我从小在军营中长大。文化大革命时,几个文艺团体的人被集中到了我们的大院进行思想改造。革委会领导让这几个团的人组织了几套人马每天在部队的礼堂给广大的工农兵群众演样板戏,算是对党的再教育,又红又专的成果汇报,其中就有带管弦乐队的[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

对一个只会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那段时间真是充满了新奇。我整晚整晚地坐在乐池边听啊,看啊。什么是管弦乐队,什么是芭蕾,故事讲的是什么,我全不懂,就是好奇,喜欢。幼稚敏感的神经承受一次次巨大强烈的震撼。每次早早地混进去,找个不碍事的地方看乐队操练,演出完了也舍不得走。就这样,我连续看了20多场能代表当时中国交响音乐水平的演出,这个经历催化了我发烧的萌动。换了现在这个时代,有如此经历的人,IQ稍高点儿就是郎朗,稍低点儿起码也能混个舟舟。

之后的很多年,好像就再没听到能吸引我的管弦乐,我指的是除了[国际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一类之外。直到伟人们相继过世的那一年,我这个农民忽然听到了[G弦上的咏叹调]。在当时,没人能意识到那音乐对我们(发烧和不发烧的)意味着什么,我只是又感到了曾有过的新奇。

自那以后的年月里,我在一次次的新奇,喜悦和兴奋中听到了,读到了记录在不同材料中的真正的西方古典音乐;一次次同样震撼心灵的生活经历使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音乐中蕴含的一切。然而,我只知道感受音乐是美好的,并不知道这感受是可以拿出来与人分享的,和人交流的,向人炫耀的,跟人争论的,直到我在虚拟世界中遇到了HiFi168并做了我所能做的一切。

现在怎么样呢?我对音乐不狂热,不盲从,不功利,不执著。可说实话,我已经离不开这个论坛了。在论坛中,对同一件事物有那么多的标准,对同一首乐曲有那么多的感受,对同一个问题有那么多的解释,对同一个人有那么多的评价,对同一句话有那么多的理(误)解。一个人不发烧到一定程度根本做不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个人不洒脱到一定程度也根本做不到即则包容万事,离则心意自得。正因此,我佩服龙兄(心里话,谁觉得肉麻就麻去吧)。

其实,让我们发烧的不仅仅是音乐。
TOP
3#

阿龙 在 2004-5-26 21:25:20 发表的内容
曾经有个朋友(写过一本《嫁到黑非洲》,并于前两年拍成电视连续剧,但是很不好看)从非洲给我带了一个木雕。打电话告诉我时我激动得几乎晕过去。可是后来在莫斯科机场被强行没收了。她说其实就是那些老毛子看上了这件艺术品。


俄航的机票出奇的便宜,便宜没好货,哈哈,让你吃亏了。
TOP
4#


我也做过一些算是发烧的事情,下面说的这件事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果。

1997年我在金沙萨看上了那里的一种木头,就是放在电锯上只冒烟,推不动的那种。下图中,小黑人雕像的底座就是了,黑人管这种木头叫Wengi。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52621153958064.jpg[/upload]

我找了一家木匠店,让他按一个大型书架箱的尺寸给我切了12块25mm厚的这种板子,自己打好包,回国时随机带了回来。在机场托运时,海关说什么也不让我带,说不光是重量问题(100多公斤),他们无论如何不相信我声称的使用目的。最后只能冒险塞给管事的200美元,把事给办了。到了北京,首都机场也盘问我,我坚持说是做木材生意的,带回的样品。

直到现在,那些板子还存放在我家的地下室,完好无损。想起来也觉得是抽风。
最后编辑Moka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