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选择ATC喇叭的烦恼 [复制链接]

查看: 5447|回复: 17
1#


ATC音箱就是这样的。你听的还是书架箱,如果有机会听听ATC的大箱子,这样的感觉更为强烈。我的体会是:除了你所说的,ATC的低频其实也很好,量感不多甚至有偏少之嫌,然而低音收得很紧,鼓点打出去非常结实,没有任何多余的脂肪。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强力后级来驱动。ATC的高音略微偏暗,在通常的硬调空间里容易获得良好的平衡,久听也不易疲劳。音量开大一点听效果比较好,而且对低频有利。

ATC音箱声音很迷人,当然箱子也是出了名的难伺候,之所以如此,应该和ATC一直坚持的几大特点分不开。

坚持之一:使用软球顶中音

大家知到,ATC喜欢使用球顶中音,特别是他们的落地箱,基本上采用三分频设计,中音就是只馒头一样的软球顶单元。ATC最著名那只球顶中音的型号叫做SM 75-150,它号称能够完整再生人耳最敏感的300Hz~4kHz频率范围。据ATC的资料表示,目前市售的三分频音箱当中,绝少有能够将中音与低音的分频点设定在400Hz以下者,就是因为它们所使用的中音单元无法同时兼顾两端延伸。ATC这只为何有如此能耐呢?秘诀在于软球顶技术。ATC认为硬质振膜生产起来容易,不过先天的缺陷是容易让人听出自身的色彩,换句话说,就是有音染。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ATC坚持使用制造耗时,而且造价昂贵的软球顶中音单元,除了能大大降低失真,频率响应曲线也比传统硬质振膜产品更为平顺。

坚持之二:磁隙宽度必大于音圈宽度

按照ATC的说法,磁铁影响范围与线圈的设计关系密切,而且是喇叭单元最常见的失真来源之一,可惜一般的喇叭设计者大多忽略掉了这一点。这其间的解决方式有许多种,ATC所使用的是最有效,但也最昂贵的一种——直接加大磁隙宽度(或许应该说加大磁铁体积),让线圈完全笼罩在磁力范围内。

坚持之三:低效率与复杂的分音器设计

没看错吧,竟然有人喜欢低效率的喇叭单元?低效率的结果是低灵敏度,因此需要大功率来驱动。别人还在为提高效率伤脑筋呢,ATC怎么反其到而行?原来ATC认为,高效率的单元也不一定就等于好推,比如PMC、Westlake、Yamaha等多种灵敏度不低的监听音箱,但是它们却不约而同的对放大器的功率与电流输出要求很高,其实原因在于阻尼因数这个症结上。既然高效率也需要大功率的强力后级,何不欣然接受中低效率音箱的好处呢,因为这类产品往往能够提供更大的动态范围。另外,为了让各单元之间的频率衔接尽可能平顺,ATC设计的分音器向来复杂异常,复杂的分频网络无疑会损耗能量,牺牲效率,不过好处也很明显,就是能让喇叭单元工作在精心设定的频率范围内,有利于性能发挥。总之,不管设计喇叭单元还是音箱,效率和性能常常是一对矛盾,设计时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ATC选择了性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