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源前级和无源前级的区别与优劣 [复制链接]

查看: 4913|回复: 11
1#



接下来来看扩大机的输出入阻抗。一般我们常耳闻的说法是:扩大机的输入阻抗是愈高愈好,而输出阻抗是愈低愈好。为什么呢?因为输入阻抗高了,从讯号源来的讯号功率强度就可以不必那么大。这么说也许还有读者不甚了解,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欧姆定律;假设讯源输出不甚了解,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欧姆定律;假设讯源输出一个固定电压,传送往下一级,如果这一级的输入阻抗高,是不是由讯源所提供的讯号电流就可以降低?如果输入阻抗非常非常的高,则几乎不会消耗讯号电流(当然还是会有)就可以驱动这一级电路工作,换句话说就是几乎只要有讯号电压,电路就可以正常工作;但是对于低输入阻抗的电路呢?就正好相反了,它必须要求讯号能源能提供较为大量的讯号电流,因为在同一个电压下,低输入阻抗会流进较大的讯号电流,如果讯源提供的电流强度不足以满足下一级电路的需求,它就不能完美地驱动下一级电路。而讯源的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讯源的功率了。   另外何谓低输出阻抗呢?它有什么好处呢?通常低输出阻抗被提到地方大半是指前级扩大机的输出阻抗,后级通常是称作输出内阻的。前级的低输出阻抗有几个好处:一.一般会强调低输出阻抗即表示了它有较大的电流输出能力,容易搭配一些低输入阻抗的器材(后级)。二.低输出阻抗可以驱动长的讯号线及电容量较大的负载,以音响用前级为例;前级的输出阻抗在与讯号线结合后,输出阻抗加上讯号线本身固有的电阻与电容会形成一个RC滤波的网络,当输出阻抗愈高时,则经过讯号线后的讯号,其高频端的滚降点就会越低,反之则愈高。你应该不会希望高频滚降点移进耳朵听得到的音频范围吧?所以遇上电容量大的讯号线,你还是选一部输出阻抗低一点的前级较为保险。这也是为什么每一种讯号线会有不同声音部份原因。    有了以上大略的说明,你应该可以明白;所谓扩大机输入阻抗愈高愈好,输出阻抗愈低愈好,其主要理由即在此一在与其它器材互相搭配时,其匹配性比较高。 那么照此说来,我们就把每一部扩大机不论是前级或是后级的输入阻抗都设计得很高,输出阻抗都设计得很低,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吗?让我们再从输入阻抗看起,由于高输入阻抗所需的讯号电流较少,可知连接其上的讯号线中流动的电流必较小,因此对于讯号线品质的要求就可以不必那么高,因为少了一个电流的干扰因素在内,这也是高输入阻抗带来的另一个优点。但是高输入阻抗的优点既然这么多,为什么市面上找得到的高输入阻抗前级或后级竟寥寥可数呢?让我偷偷问你,你有没有用过收音机?你知道收音机的讯号是从哪儿来的吗?从空中来,你答对了。从空中来,你可知道空中存在有多少的电磁波?多到集合你全家老小的手指头加脚指头都数不完,这些可都不是你想要的音乐讯号哦!当空中的这些电磁波被作用有点像天线的讯号线拾取后,虽然只是一点点的噪声电压,但是一个高输入阻抗电路却能轻易地将其放大(正是其优点),于是乎,当有人抓了一把沙子放进你热腾腾的大卤面时,你还以为是黑胡椒粉呢!    易感染噪声,就是音响器材在设计输入阻抗时,明知高输入阻抗的诸多优点,但也不能任意设计得很高的主要原因,胆敢设计成高输入阻抗者,必有其对抗噪声干扰的过人之处,Cello有一款前级名为Encore IM,其标称输入阻抗即高达IM,为HI-END音响界最有名的高输入阻抗前级。但这个纪绿最近被日本SONY公司所出品的一款输入阻抗高达2M 的前级给突破了。 虽然Cello的1M前级在音响界已是不得了的事情,但就电路的输入阻抗而言,还不算太高啦。随便一个FET做为输入级的IC它的输入阻抗都可以高达百万M,就像前阵子有点红的BUF-03这颗适合作为缓冲器的IC它的输入阻抗就有这么高呢!常见的前级的输入阻抗,在早期真空管的时代,由于真空管本身的输入阻抗就比较高,因此大都设计成500K或250K,晶体前级则大多数是100K或50K。近来则输入阻抗有愈设计愈低的趋势,20K、10K也已经很常见了。    后级的输入阻抗则大部份是47K,高一个的有100K,20K,10K的也所在多有。最近德国著名的HI-END音响厂家MBL,所推出的旗舰后级MBL9010输入阻抗是多少呢?5K!没有少写一个零,就是5K。好象说了半天,高输入阻抗有多少多少的好处,就是有人不来这一套,至于好不好声呢?就请自行参阅相关的评论报导吧!    那么低阻抗输入有什么优点呢?首先当然感染噪声的问题会降得很低,可以大幅提高信号杂音比,使得音乐的纯度提高,音质就比较好。另外低的,输入阻抗有较好的相位特性,这一点是比较少有人提出来讨论的,一般常见被提出来的是频宽特性,总谐波失真特性等,而相信失真则很少被提及(至少在所有公开的性能规格中),MBL的看法是高输入阻抗与讯号线的电容量所引起的相位失真较大,而这对声音的影响将很深。因此MBL 9010采用低的输入阻抗,以较低的相位失真来求得在音质上的完美,当然在这个时候,你必须采用一部拥有更低阻抗输出的前级来搭配了。    前面提及了也有知名厂家采用低阻抗的输入,这是肇因于现今大多数市售前级的输出阻抗均已相当的低,因此在后级的输入阻抗部份就可以酌情降低。假如你前级的输出阻抗高于后级的输入阻抗,这是不能匹配的,切记!切记!    至于说前级的输入阻抗呢?以目前大部份市售品前级的设计而,言输入阻抗就由音量控制器给决定了。绝大多数的设计都是输入的讯号经过讯源选择后就经由音量控制的可变电阻作分压,再进入主放大线路,所以这个音量控制的可变电阻值就成了输入阻抗了。另外一些前级的设计是输入讯号先进入一个缓冲级,输入阻抗就由这个缓冲级的输入阻抗来决定,由于缓冲级电路的输入阻抗极高,因此,输入阻抗值极高的前级,其接受讯号的前端部份,可能就有输入缓冲级的设计。但是,输入缓冲级的阻抗也可以不必一定得设计得很高,例如MBL 6010前级的输入部份就设有输入缓冲级,而其设定的输入阻抗值则是47K。    一如前面所述,前级的输出阻抗如果能够低的话,则后级的输入阻抗就可以不必设计得那么高,那么同理,如们我们所使用的讯源的输出阻抗也够低的话,那么前级的输入阻抗有必要那么高吗?今天有很多音响迷的系统之中,只有数字讯源一种而已,而如今的数字音源由于本身内部已经具有模拟放大的电路,而且有愈来愈多厂家将模拟讯号的输出阻抗做得极低。最有名的例子就是Theta,其在模拟讯号输出的地方加了一个高回转率、高输出电流、低输阻抗的输出缓冲级BUF-03,这颗IC的输出阻抗低至只有2,由此看来,其搭配的前级的输入阻抗有必要很高吗?


主动式前级就是我们一般所见之IC、晶体管、真空管之前级,输入信号之后再输出时有放大作用,这种前级较能发挥高动态的表现,随着各机种之特性也有不同的音色。而被动式的前级说穿了最简单,就是一个音量控制的衰减器,其输出会小于输入,但音色渲染的情形较少,通常只有轻微的差异,不致像主动式的前级扩大机差异相当大。
最后编辑leslie
分享 转发
TOP
2#

标题 有关有源前级无源前级的一些争论 作者

有关有源前级无源前级的一些争论 对发烧能来说,选择一台合适的前级放大器,是头等的大事,正因如此,对前级的认识,内里就大有学问了。对每一个有一定资历的玩家,前级带来的烦恼,也像是寒天饮雪水,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一向以来,书本教我们一台前级放大器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那时候的讯号源电平很低,不足以推动后级放大器。今天除了极少数的一群,我们已可以忘记黑胶(LP)唱片了,所以谈到前级,现在一般是指只有一级十倍放大级的放大器了。有放大级在内的,我们叫它做有源前级,概括来说,它的组成部份是一个多路讯号选择开关、音量控制器、音调控制器(今天的Hi-End强调原汁原味,故这部分也大多数欠奉了)、录音旁路设备,以及一个十倍放大器。 可是今天,数码讯源大行其道,有很多CD机和解码器都有数以伏(Volt)计的输出电平,足以把一台有一般灵敏度的后级推至削波,於是有人质疑今天是滞还需要十倍放大级,换言之,有源前级是否还有存在价值。代之而出现的,是没有放大作用的前级,亦即无源前级。它只保留了讯号选择和音量控制的功能。目前市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款无源前级,都属於极品的级数,身价当然不菲,由於它们的卖价,使它们的口碑产生了一些附加价值的作用,这样的发烧圈子里就常常出现有源、无源孰优的争论。 在未深入研究这争论前,首先要弄清楚一般发烧友常常误解的一个概念,就是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简单来说,这是指讯号最强和最弱之间的量的对比。一般放大器是把讯号放大了,是同时把了强和最弱的讯号作同一倍数的放大,换言之,理论上经放大后讯号的动态范围是不会提高的,最多只能保持不变。当然有一些专业,特别是录音室用的器材,如音量扩展器(Volume Expander),才会人工地提升讯号的动态范围。另一个指标是讯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当一个讯号经过放大器时,讯号本身和它附带的噪声都同时放大,换言之,放大器是不会把讯号本身附带的噪声去除或抑制的。相反,经放大的讯号却会添加上放大器本身的噪声。第三样是失真,同理,原讯号如果本身已含一定的失真,经过放大后,这失真是不会突然失踪的,相反,经放大的讯号是会添加上放大器本身的失真的。 稍稍弄通上述几点,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推断,一个讯号经过一台有源前级放大后,动态范围并不会提高,相反,很可能会劣化,也就是会压缩了;另外,讯号经放大后,读噪比和失真都不会优於原讯号;於是"无源"派便大声疾呼说,有源前级只会污染原讯号,不是向高传真的目标走,而恰恰是远离了一步。 他们这样的指控,基本是事实,但我们不能以偏盍全,我们还得以心理声学的角度去了解问题。首先,动态范围劣化了,或压缩了,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只不过从一开始,发烧友心目中早有了动态范围越大越好这个错误观念。压缩其实是录音专业的一种常用手段。因为人耳是会对平均响度作出调节,而不是对峰值响度作出调节的,如果讯号不稍加压缩,住往出现正常响度的讯号片断变得太弱,但如果要把这些正常响度的讯号提升,动态范围就得稍为退让一下,也就是压缩了。又以一些胆机为例,在大讯号时,往往会出现"软性"削波现象,这时讯号是压缩了,只不过人耳反而觉得这种"软性"削波来得讨好,喜欢它的像上了毒瘾,趋之若鹜了。有时正因为这种"软性"削波对讯号的压缩,频谱上限迅速下降,听起来,一些瞬间动态反而会被脑袋理解为更富活力,於是也有人提出"活生感"(Liveliness)这形容词。 现实家居的听音环境可提供的动态范围其实很有限,根本比不上一只中上录音的CD。就算加上心理声学的说法,人耳能在一定的噪音中"听"出音乐讯号,但随著人耳对频率上升而灵敏度大降的特性,在一般家居中人耳的动态范围在1KHz很难达到90dB,而在10 KHz 时很难达到70dB;在实际听声时,可能只分别达到80 dB和60 dB。声音压缩可以氢弱讯号提升到背景噪声上,特别是对低频而言,这却往往令发烧友误会过会有更好的现场感。无可否认,有源前级是会或多或少地对原讯号加上渲染,也有人说是加上了它自己的音色。但笔者认为这决不是孰优劣的问题,是个人喜恶的问题,反正只要你喜欢,管它别人怎样说。 另外,阻抗匹配(Inpedance Matching)和驱动能力(Drive Capability)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阻抗匹配上,有源前级明显优胜,因为它可以有高的输入阻搞和很低的输出阻搞,这样对其它客观条件因素如接线的感抗容抗的免疫力大大提高。而无源前极的输入阻抗不能高,输出阻抗也不会低,更甚的是很多时两者会随音量电位器的位置而改变。而驱动能力更是有源前级的专长,因为有放大级,输出阻抗和驱动电流都能保持恒定,故对后级的驾驭就更得心应手了。 在匹配上,无疑无源前级需要更多柬择,但只要配合得好,无源前级确可以在传真度方面赢回一仗。举例说,Krell的KSA-150的输入灵敏度是1.8V,那么按计算法2.18V就可以把它推至削波。如果在选择CD机或DAC时能找到输出达2.5VRMS的,而输出电流较大的,那么配合无源前级就应该不会出甚么大问题。 也要一提,在Hi-End界中,零件质素的重要已被认同了;目前无源前级的用料都是极品级的,但由於零件少,相对来说对连接的线材就非常敏感,因为从微观来讲,线材的感抗、容抗和阻抗,都会和无源前级的个别零件构成不同的滤波线路,所以也有人称用无源前级必需配靓线,这里面不无道理。 好了,最后我想发绕只求靓声和自己合听,笔者只是希望能从技术层面给大家提供一些想法,其实只要配搭得宜,有源、无源都各有胜长,有益的讨论,可以;而无谓的争拗看来大可不必吧。 1
TOP
3#


无源前级和普通前级有什么不同?



目前绝大多数的前级,不论它是晶体管机或是胆机,绝大多数都必须要有电源才能工作,也就是它们属于有源前级。它们的电路都是由有源放大器件(晶体管或电子管)和一大堆的电阻、电容、电感等无源元件所组成。只有很少一部分“不吃电”的无源前级。你可别以为这些器材不吃电、零件少、结构简单,就以为它们便宜。事实上,这类产品大多售价高昂,除了真正的发烧友,普通消费者是不感兴趣的。无源式前级在商品机上大致分为两类:

(l)电阻器所组成的。严格说起来,这类产品因为不具备电压增益,理论上不能称其为放大器的,电子工程师称这东西为衰减器。在音响圈里,大伙约定俗成地叫它“无源式放大器”,没关系,只要大家都知道是在说什么就可以了。之所以出现无源前级这种东西,是因为现今的音源设备(CD机)线路输出电平高,其讯号在送入后级之前一般都要作一定程度的衰减,否则出来的音量就太大了。当然,常见的有源前级也能通过音量控制旋钮衰减讯号,但有源前级内部有晶体管或电子管这类非线性放大元件,会造成讯号失真,而无源前级不用晶体管和电子管,理论上没有失真,声音极为真实,所以受到一些发烧友的追捧。无源前级的电路多采用昂贵的高级音量电位器来制作,还有一种设计是用高级多波段开关再焊上发绕级电阻组成音量控制器,但后一种方式起码有两个不算小的缺点:其一,由于波段开关少有超过60段者,有时会感觉音量调节不平滑,也就是说减一格音量嫌小,加一格时音量又嫌大;其二,100多个焊点的情况下,即便DIY高手也不见得能够搞定,只有工厂里熟练的焊接工才有能力,所以这类无源前级几乎都是厂家的商品机,而且售价昂贵。

(2)电路以变压器为主角,具体又分1:l及升压变压器两类。1:1指的是变压器初/次级的电压比,1:1自然没有增益,也不衰减讯号,仅仅起到隔离和交连讯号的作用。这类1:1变压的无源前级和无增益的有源前级一样,其实没什么意义。许多人用了它们以后,认为声音突飞猛进、隔绝直流消除噪声……,种种论述—一出笼,说实话它的作用至多相当于能微调音色的线材而已。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用线呢?而且变压器还有频响范围受限的问题,屏蔽不好的话还会感应电磁噪音。

第二类是具备增益的升压变压器。最常见的升压变压器当属MC唱头升压变压器,玩LP的资深玩家应该不陌生。MC升压变压器通常为1:10的变压比,把MC唱头微弱的输出信号(通常0.1mV-1mV)提升10倍左右,再输入RIAA唱头前置放大器进行放大。由于MC升压变压器工作于RIAA前级之前,所以又叫前前级。

另外一种就是最不常见,以升压变压器、讯源选择开关及电位器所组成的无源式前级。它具有所有前级放大器的功能,只是不需要电源,线路里只有二只变压器、一只双连音量电位器以及少数几个电阻电容。别看这么简单,如果要求绝对高品质,那么这种无源前级的制造成本远超过大部分售价昂贵的有源前级。为什么?因为它处理的讯号源,包括了MM唱头、调谐器、CD、DVD等各种类型,不同讯源的电平差异极大不说,阻抗由最低到最高至少也相差10倍以上,处理变化这么大的讯号,不用任何放大电路而只用变压器,还得保证20Hz~20kHz范围的频率响应完全平坦,你说这变压器的制作难度该有多大?所以没多少厂家愿意去生产这类无源前级,因为成本太高而且品质不易控制,直接影响了产量(也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即使偶有为之,售价也贵得吓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