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单端(Single end) 机比推挽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5437|回复: 18
1#


甲类单端放大器可以说是音响放大器中最早出现的工作模式,特点在于线路架构简单,放大波型完整,以一个正弦波输入可以获得一整涸正弦波输出,以音响系统来锐极为理想。但这类放大器同样面对着输出功率与效率极低的问题,难以应付日益大食的喇叭组合,再加上原件的损耗速度也相当厉害,所以在出现有推挽放大器之后就长期处于半兴不衰的地步了。大家都曾知道,日本音响发烧圈中相当盛行以几瓦数单端机配以高效率喇叭(尤其是大号角喇叭),而且特别钟情于[西电]之类古董真空管产品,取其音色醇美再结合上号角的质感动人。当传出西电的300B复产,这一片单端的热风就直接的在各地中烧滚起来。单端是否最为吸引的放大方式呢?我不敢妄下判断。以音响的角度去看,暂时似乎尚没有绝对完美的器材出现,大家都得知除了器材本身的质素以外遣得考虑其他配搭的重要性,否则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枉然。日本人在细地方玩大型号角的习惯,以前我个人信受一位前辈的看法,认为日本式塔塔米式居所加纸墙等造成天 然上的庞大吸音率,唯有依靠号角大能量以消解问题,细瓦数胆机则避免在太小的环境下造成太大的低频输出量所引起的低频共鸣罢了。日本人处事是严谨的,就这样发展出他们一套的系统出来。但这一套的说法是否有误,就当得时常检视了,否则近年不会在世界各地也卷起单端的热潮。较早之前支持单端放大器的有Cary的CAD 805,最重要的要算是那部采用211胆输出的mono block后级,因为以300B结合211单支输出胆支付起五十瓦功率不是易事;另外要数的要是Audio Note了,最重要的我不会想它超贵的Ongaku,反而要重视它价位内的Conqueror 300B后级,以及价钱十多葛的Ankoru。前者对于喇叭的选配性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的,八瓦的功率大概可能只可以考虑自己的喇叭或是La Scala,但后者的七十瓦就似乎无往而不利,大概是看不出那一对喇叭特别难得到它的。在Ankoru中,它采用了一支7044单端推动一支2A3以交连牛连结推动两支单端并联的845,能够获得高达七十瓦的输出功率,所以较一般的845机都有更高的驱动力,而在试用时,我更从Ken Kessler的文章中学到转用300B可以取得另类的音色效果(但请注意,2A3与300B并非互换管,就橙丝电压已有明显的大分别)。玩单端放大器其实不应该贪功率大,应该学习体会细小的美感,未知小焉知大呢?但时常面对现代大食的喇叭,又怎能不对大功率投以欣羡之心呢?当你享受着300B甜美动人的音色之时,可会想到能够获得同样音色而又惊天地的效果呢?我就时不时想的了,Ankoru的价钱始终很高,但我还会说它是一部相当best buy的后级。 现在可有机会以平宜很多的价钱取得同类型架构的单端后级,这就是Antique Sound Lab。这个牌子可谓名不经传,并无甚名气,认识的人也不会太多,产品的价查它名下的机种与机款却多如牛毛,一时也被它弄得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由细细件的前级到单端合并机、再来一些2A3以及300B的推挽机,再到相当大型上百瓦的845推挽后级都有,说夸张一点真的是个胆机总会的牌子。这次推出的是以805输出为骨干的单声道后级,论整体的结构,多少与Audio Note的Ankoru有点相似。首先,它采用一支12AX7作讯号输入放大以驱动一支6L6以单端连接交连变压器驱动805作输出,与Ankoru的7044推2A3交连变压器推845不是极极为近似吗?而且,交连变压器的使用也不是家家厂商肯用以投资的。 一般我们遇到所谓好声的真空管后级,最大的好声功劳来自那只输出变压器,而大部份的放大器都是以推挽操作,除了因为功率输出问题之外,其中很大原因也在于那只输出变压器。一只推挽式变压器从使最大输出能够达到上百瓦功率,它的静态电流可能只维持在三四十微安培,损耗是相汉少的,静态热力损耗也少,引致在设计时可以较忽略这方面的考虑,但单端用输出变压器可不同了,国为处于甲类状态,除了真空管的热力散失极大之外,变压器的损耗也会变得相当严重,举例说:一部输出有二十瓦的300B后级静态时大约只有三十至五十微安培,而一部输出只有八瓦的300B后级在静状时那颗300B的静态电流就已经高达六二至八十微安培,如果使用同样直流阻抗的变压器的话,使用单端放大形式的后级所引致的热耗就会高三四倍。热力耗损本来不要紧,但这些热力存积在变压器内却会增力阻力而引致其它方面不良的影响,频律的线性问题等当然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很多胆后在开着了一断时间后声音变得松软无力往往就是变压器的内阻处理得不好所造成的问题,这一点是推挽类所没有的,而且会长久地直接负面的影响到表现,这

个问题的复杂性在此不谈(对不起,我唔识嘛!)。可以说,单端放大器线路虽然比推挽的简单得多,但所需工艺及成本却高出不少,变压器的问题常是恼人的。Ankoru令人佩服的还有那驱动胆与输出胆之间的交连变压器,一只的输出变压器成本已经够高,还要加多一只交连用变压器更可以说是百上加斤。Antique Sound Lab以同样制作足可赢得最大的嘉许。一般真空管的操作是以电压驱动,所需要驱动电流近乎于零,但211、845之类直热式三极管却因为输入之阻抗很低而需要颇大的驱动电流,若以原子粒直接驱动的话,问题自然不大,但若以操作电流不甚大的真空管驱动的话,就会令驱动端的负载变得太大,令增益大减,使得中有动弹之力,交连变压器就是将电压驱动力大,电流驱动力小的真空管放大讯号以变压方式转化为电流量大的讯号力以驱动末端。它所需要的同样是低内阻及线性的频律响应,而要造到损耗小频律响应高的话成本自然也不菲,困难程度不比一般输出变压器容易,很多公司避而不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技术上做不到,一是成本太高不愿投资,通常我们只能在最贵的放大器中才会见到这些用于内部交连的变压器,除了之前的Ankoru之外,当然还有Marantz的Project T-1。对于这部Antique Sound Lab来说,使用内部交连变压器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卖点。 不过,我对于它采用6L6而非更具吸引力的300B就令我感到有点失望,始终300B还是单端热潮中的领导者,而且也是音色的固执者,虽然6L6亦是重音色的好胆,但它所被人谈论的广泛性还是有所不及。而输出胆,它则用上了较为冷门的805。大体上,211,845以至805在音响上的应用都相当接近,大家都同样是三极管,同样适用于高于一千伏特工作的功率管,可以以单端提供高达三十至五十瓦的功率(有些厂商爱取输出较小而可能更靓声的十来喇叭来说极为合适。然而,我个人则认为过于保守了)。对于所需功率不太大的喇叭来说极为合适。然而,我个人经验知它们几支三极管虽然特性相似,但声音本质却有多少距离,211底子较为险柔,845则相当刚强,而805则有点介乎于上两者之中间,刚中带柔,有它较为独特的个性。 12AX7主音乐感,6L6也重美态,再加上中间路线的805理应结合出相当优美的声音出来,果然,这部Antique Sound Lab所重播出来的声音直播的甜滑,娇美动人,算得上是单端胆机中的一部杰作,单凭原装跟机的真空管就已经达到极高的可听性,单端

广 告

输出高达五十瓦只收一万四千元一对实在超值令人难以置信。LS3/5A一向受胆,很多人更认为无胆不欢,KEF也出LS3/5A,而且还有钢琴木版,但这一对我却认为应该改用大瓦数原子粒机方适合,因为它的速度好动态佳线条更明朗爽快;用这部Antique Sound Lab推动想不到也难得的有上佳的动态和能量感,虽然造不到惊人的气势与场面,但已足够教听开普通单端机的人另眼相看——原来山外有山。大致上这部Antique Sound Lab可以推动一般的书架式喇叭以至中高效率的座地喇叭,诸如LS3/5A,ProAc Tablette,JPW Ruby(这个牌子的Ruby系列表现出色而且价位相宜,香港代理的零售价更可能是全球最平,值得大力推荐),甚至是Sonus Fabre等等,大致上都胜任愉快,说夸张一点它彷佛为高级喇叭仔而设,估计所有的喇叭仔差不多没有问题,当然,它的价钱也适合配用一般的喇叭仔呢!若是遇到了大喇叭的时候,它虽然没有Ankoru对大喇叭的掣动力,但也有它拿手的一面,尤其 当面对细喇叭时更有手到拿来的感觉,就算是遇上难推 大食的大喇叭时亦能有不失的气魄,在极大音量下仍没 有不平衡的问题出现,整体自然而顺畅,低频仍保持上 佳的线条,通透度良好。若是硬要和845比较它无疑略欠 刚强,但比起几瓦的放大器它又展现出难以匹敌的力度,而且,它少见的拥有顶级音响的气度。在Von Schweikert VR66之监听下竟觉堂煌,场感理想,不觉勉强,这点是绝大部分细瓦数单端胆机都无法造得出来的,因为在力度上以外还要关乎于控制力与平衡力的良好性,根本上九十分贝的座地喇叭是叫大部分五十瓦或以下的放大器投降的。而从VR6中亦可以体会到它在分析力方面也有相当级数。或许那具有监听性的喇叭还是较合Antique Sound Lab的个性呢!声闻这对我们谈论了很久的Von Schweikert在香港终于有代理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可以接触到它全线的产品了。而论大家最想知道单端放大器最重要的音色方面,Antique Sound Lab底子是畅顺型,声底不会太厚,整体平滑,透彻,在柔弱中流露出娇美的一面,性质上可以用喇叭中的屏风式来比较,低频不会太多,性格不会太过刚强,但音乐粒子却极之密集,中频迷人但又与传统动圈式截然两样,喜欢透丽音色的朋友可不要错过,可惜是刚刚没有屏风铝带或静电工喇叭在手,否则可能又是另一境界。硬要找它的缺点可以说是明刚不足,但暗劲却还是不俗蝗,起码公主也能善服得到。因为Marantz 7的关系,德律风根的12AX7被炒得天文数字,连带同型号的真空管也相当昂贵,但这一支把守着这部Antique Sound Lab头关的真空管却不可因此而想要换,将之换上表现,再有非常大的进步,但我会较为看重Mullard的表现,价钱也相宜一点,想想看,以十份一的价钱买到Audio Note Ankorn近似架构的放大器,那区区的换胆费用相信也不算得什么了。
http://www.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30179&ntypeid=10
分享 转发
TOP
2#



从线路方面看,近乎99.99%的后级都用推挽(Push-Pull)放大。推挽放大,如负如输(Negative FeedBack)一样,给设计者减少许许多多麻烦。第一,用推挽就少了很多静态电流,胆后级的变压器就可用小型的,而输出功率却很大。第二,胆本身消耗的能量少了,寿命得以大大地增加。使用PNP-NPN晶体管或浒的MOSFET推挽放大式肯定把许多重要的Harmonics消掉了。此外,推挽放大有严重的失真——Class Bcross over distortion。就算是Class AB也无法消除这种失真,很容易就听得出。我爱把bias提高少许,甲类操作,不然听不入耳。胆机本身就是甲类工作,这种失真不太严重。但原子粒就不是小问题了。所谓的“原子粒”声,就是这种失真作祟!

用推挽的好处是,电源供给处马虎了事也能过关斩将。这是因为正相杂波和反相杂波相加而自动消除了。这个好外也带来了一个极严重的坏处,就是前面说过的把重要的些微讯号也抹杀掉。用推挽放大的电路,永远是一种妥协。正相的电路零件和反相的,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配对(Match pair)。因此,永远有失真。
TOP
3#

谈原理当然不谈成本咯
TOP
4#


单端放大是多种信号放大形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1907年,Lee De Forest申请三极管专利,1912年,他又申请了Single-Ended Triode(SET)单端三极管放大器的专利。如果再加上直热式(指电子管)三个字,就是近几年很风行的直热式单端三极管机。这种90多年前就出现的放大形式,结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当然也就没有人再来对它进行分析了。除了电子管有单端三极管放大器之外,采用晶体管也可以做成单端放大器,其实也就是把的单端真空管机的设计原则拿来运用到晶体管上而已。

所谓单端放大,就是只用一个放大元件来完成一个完整波形的放大过程;不过由于单端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实在太小,又才开发出以二支真空管分力合作,一支真空管负责放大正半波,另一支真空管负责负半波,当一支真空管工作时,另一支真空管就休息,这样二支真空管形成类似二个人共享一支锯子锯木头的推拉状态,所以就称为推挽式(Push Pull)放大。换句话说,推挽式放大器由一对放大组件分工合作,各放大一半波形,输出时把这各一半的波形合成一个完整的波形,这等于是由二端合成输出一个完整的波形,而非单端就输出一个完整的波形。或许您要问:单端放大器是否只限定一个放大组件放大呢?不!单端放大也可以把二个以上的放大组件并联起来,增加输出功率,不过它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每个放大组件都是全波放大,组件之间没有“推挽”的合作关系。

自从真空管放大器改为推挽式放大之后,再到后来的晶体管时代,除非A类(纯甲类)设计,否则大部分的放大器也都采用的是推挽式放大,只是放大元件由真空管改为晶体管而已。几十年来,单端这个名词几乎为人所忘记。后来300B胆机在日本再度兴起之后,单端这个名词才又开始冒出来,让许多年轻音响迷以为单端放大是新玩意。

单端设计的放大器无论是并联几个放大组件,在输出功率上还是比较小,尤其只用一根300B管子的放大器输出更只在5瓦以内,所以必须要有效率很高的喇叭来搭配。通常,单端放大器至少都要搭配效率在95dB以上的喇叭最为适合,这样的搭配还能享受到管弦乐的宽广动态范围。

除了输出功率小,单端真空管机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输出阻抗比起推挽式真空管机或晶体后级都要高。一般而言,单端真空管机的输出阻抗高达1.5-3欧姆,而推挽式管机的输出阻抗约1欧姆以内。至于晶体后级的输出阻抗有多少呢?大概都在0.1欧姆以下。功放的输出阻抗越高,对低频的再生与控制力能力越差,这也就是单端真空管机的低频很难听到结实有劲表现的原因所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