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国声为什么在国内成为热? [复制链接]

查看: 22506|回复: 71
1#

wlins 在 2003-11-17 16:45:03 发表的内容
这一话题比你的HIFI ROOM还要历史长,还可以找出来。不过原发贴者已经人是名非,做回初哥,重新学起。

干吗改名呢??LW兄?
分享 转发
TOP
2#

今天,如何选择一对“英国声”喇叭






  对于不玩高级音响的人,或者是“发烧初哥”来说,上面这个题目好


象让人摸不到头脑:选择“英国声”的喇叭,有什么难?现在市面上,著

名的英国音箱不是很多么?挑一对价钱,尺寸,外观合适自己的,不就行

了么?


  英国喇叭,不就自然是“英国声”么?


然乎不然。对于有一定音响历程的发烧友来说,这个问题,其实不那么简

单,尤其是在今天。

  在资深发烧友圈里,所谓“英国声”,其实是指以“BBC监听喇叭”为

代表的传统音色。一般习惯上把ROGERS,HARBETH,SPENDOR这三家当做

BBC的嫡传,而为BBC做单元的KEF,还有CELESTION,乃至比较个性的

PROAC,ATC,一般也被算做英国声范围。其实老年间的TANNOY,包括

LINN,还有许多不甚为现在发烧友知晓的英国老品牌,也基本走这种声音

趋向。可以说,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喇叭的主流风格,的确就是“英国

声”。


  这种“BBC声”的音箱,从技术上来讲,多数是用简单的两路分音,书

架箱,箱体比较小,主单元也比较小,5—7吋,甚至有小到4吋的;为了取

得相应的低频延伸,小单元的冲程却很深,悬挂很软,效率相应比较低。

纸盆多数为比较软性的PVC材质,或者是涂了许多胶质的纸材质,却没有采

用碳纤维或者金属之类材质的。高音单元用软膜为主,或者金属球顶但是

用软悬挂。箱体尤其是平淡无奇,仿佛就是四四方方,普通至极的多层木

板或者中密度纤维板。

  然而,就是这种毫不起眼的箱子,在配搭合宜的情况下,却能很容易

的播出真切无比的人声,古典弦乐和钢琴,尤其是一种适度的“粘”劲,

带着一股既矜持又质朴的感情,很难用语言来描绘;仿佛与真正的老派绅

士相交,平淡如水,别后却爽然若失,庶几似之。虽然也有人嫌3/5A甜媚

,或者嫌TABLETTE尖酸,嫌ATC粗朴,嫌SPENDOR木讷,但总而言之,就象

莎士比亚的戏,英国电影,任其风貌百变,英国文化独有的气质却永不磨

灭。


  这种两路分音的音箱结构,由于其技术上看来并不神秘,成本不高,

而市场相当大,所以许久以来,世界各地的模仿者非常多,几乎象英式足

球一样,遍布天下。但得其形者比比皆是,得其神者,寥若晨星。所谓“

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诚哉。


为什么这种貌似简单的两路书架箱,那种“英国味”,真搞好,学象,非

常之难?


  从根本上来说,这种BBC两路监听箱的设计,到了最后的校声阶段,是

非常经验主义的。可以说,基本理论的指导固然必不可少,但英国人的审

美习惯,那种内敛,矜持,务实,不事张扬的作风,对“BBC声”的最后定

型,是关键的因素。拿那几种著名的BBC箱来说,无论3/5A围绕高音单元的

毡子条,还是SP100低音单元上手工涂抹的粘胶,TABLETTE倒相孔中的饮料

管。。。到处可以见到很“土”的,很信手拈来的校声痕迹。至于内部分

音器的复杂补偿,箱体的厚薄,谐振的多寡,处处是反复斟酌的结果。可

以想见,设计者当年是怎么殚精竭虑,不择手段的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声音

口味。而一旦得之,就再也不敢触动那精妙的平衡,就此定型为成品,哪

怕外观再朴拙,也在所不计。

  同时,英国正统的BBC名器,是不搞“系列产品”的,3/5A就是3/5A,

5/9就是5/9,每个音箱是个独立的设计,而不是可以随便放大,缩小容积

的冰箱,洗衣机!对比那些一出就一个系列,每年换新款的规模大厂,大

家走的不是一条路,就很清楚了。


  也正是英国人的务实,保守,自信,使他们甘于坚持这些技术指标相

当平庸的BBC箱,并以此为自豪的传统,不为外界的风潮所动,因为他们很

明白,音箱是用来干什么的。


  相反,仿效者,总是无法领悟这种分寸,这种气质,结果往往是流于

从局部技术手段上的仿效,甚至只好以某些技术指标超过英国音箱作为标

榜,于是完全和英国音响的设计哲学背道而驰,最后以非驴非马的风格而

告终。

  本来,这种难以仿效的气质,正应该是英国音响的立身之本。


但是8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种讽刺的局面:正是由于英国音箱在世界上的

成功,促使世界各地的经销者,把广泛推销英国品牌,甚至促使厂家迎合

世界各地市场的大众口味来搞新的廉价产品,当作获利的捷径。


  我们看到,美国,日本式的音响产品战略,即用两极化的产品,和巨

大的广告宣传来强攻市场的浮华作风,也出现在英国品牌上了。。。


互相影响下,传统的中价位,实力派英国音箱的市场逐渐萎缩,许多对传

统英国声不了解的年轻发烧友,便误认为现在风头正盛的“新派英国声”

,就是英国喇叭的真正风格,甚至往往以为和现在的电脑辅助设计,创新

材质的新贵相比,当年的“BBC声”不过尔尔。。


  所以,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始所说的,今天选择一对正统的“英国声”

音箱,确实是个不大不小的题目了。

  那么,到今天,我们的发烧友,如果真以追寻传统为己志,又应该怎

样选择一对“英国声”的音箱,并以之为起点,构建一套以欣赏古典音乐

为主的音响系统呢?


]  首先大家应该明白,BBC声的代表之作------ROGERS 3/5A,5/9已经

停产有年,现在连ROGERS本身也已经不复存在,要找3/5A,5/9,只能找

2手的了。


  HARBETH公司还存在,但3/5A是做不了了,现在尚存的产品中,HL5是

最有BBC遗范的。近来的新品MONITOR 30,有“复活5/9”的野心,我粗粗

听过,还不错,觉得比COMPACT 7要好。


  SPENDOR前几年在大陆,走过一阵超值实惠的销售路线,市场迅速扩大

,但今年提价了,十分惋惜,其实虽然同样3/5A做不了了,但从1/3,

2/3,1/2,直到SP100,全线产品都坚持BBC传统的,唯有SPENDOR一家而已

,如果发烧友能够找到提价前的库存,很值得收藏。至于SPENDOR的S35,

我觉得也很不错,但有点“阳光男孩”的气质,仿佛好孩子欧文,但与

3/5A的“蓝袜子”(英语,指女才子)风范,是不一样的。风闻SPENDOR

也被财团收购,将同样挺进AV,喜欢其老产品的人士,下手及早。

  KEF和CELESTION,统归香港金山集团之后,快成一家了,发烧气味,

绅士传统已经不必多言,不过倒比较贴近小资家居,温润的感觉,可以算

贤妻良母的英国声吧。


  PROAC,本来就在英国声中有点另类,我比较喜欢它家的早期产品,从

TABLETTE 50之后我对它的路线,有点保留了。


  ATC向来自成一派,AE就更另是一种风格,距“英国声”较远,先放下

不论。


  至于两个老大厂,TANNOY只有早期延续下来的“古典系列”有英国声

味道,但体积和价钱,都适合豪门而不适合于发烧;D系列则已经新潮的厉

害,6字头就不提了。而B& W,则是新派“国际声”的代表,传统英国声的

掘墓人,自是另一世界,至少追求BBC声音的发烧友,不必去考虑了。


  所以说,AV的世界潮流,从商业角度来说,难以抵挡,英国人卖牌子

,转舵,发烧友这点市场,牺牲了又算什么?


  在这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形势下,BBC声的忠实信徒,不免有来日

无多,渐成绝响之忧。


  但幸运的是,十余年来,反而是中国发烧圈里,对“BBC声”由喜爱,

研究剖析,到摹仿,继承,已经渐成正果。尤其是借其单元比较容易采购

之便,一批以PROAC的 TABLETTE为原型的箱子,率先取得突破。我本人比

较熟悉的是“杰作”的“歌剧4号”,曾经在各种环境下听过,尤其是我自

己有珍藏多年的TABLETTE 2,已经煲到圆熟无比,与“歌剧4号”相比之下

,除了中高音以舒展成熟胜出一两分之外,实在难分伯仲。不由令人叹服

:英国声之衣钵,终有传人矣。


  围棋源自中国,传于东瀛,高丽,现今不是反胜于祖家乎?


所以今天如果发烧友问我,如何选购“英国声”喇叭?我可以自信地回答

,上选自然是原装BBC名器,次则宁可选继承“英国声”的一些国产精品,

他们已经胜过大路货的普通英国产品了。


  焉知会不会也有一天,靠着中国人的巧手和耐心使那些BBC名器从中国复活

,就象无数欧美名牌精品,已经OEM自CHINA那样?
转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