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常发烧之旅(一)— 网友amrs家的Goldmund朝圣之旅。 [复制链接]

查看: 40463|回复: 140
1#

到顶了呀!!!
分享 转发
TOP
2#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5301628437565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53016285587862.jpg[/upload]
天价音响:Goldmund公司简历

http://www1.gznet.com/it 2002年12月6日 19:36

  
    l981年Goldmund于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当年推出的Studio专业唱盘和T-3唱臂受到世界各地权威性发烧杂志一致推崇,被称之为唱盘中之“尖揣产品”。

  l983年Goldmund在芝加哥消费电子杂志产品展上披露其参考唱盘,该唱重达100公斤。并首次显示出专利发明的“机械式接地”原理所取得的登峰造极成就。同年,Goldmund亦推出第一台扬声器“Dialogue”。其分频网络采用前所未有的复合斜率设计,并配合特种塑模音箱,使其成为当时瞬变最快的扬声器。

  l986年Goldmund推出改良版T-F唱臂。

  1987年Goldmund首次推出电子产品Mimeais2前置及Mimesis3后置。

  l988年Goldmund推出极品级扬声器,由当代著名的意大利设计师Claudio Rotta-Loriay设计。同年,该公司也推出Mimesis 7前置及Mimesis6后级。

  1990年Goldmund正式宣布开始进入“Goldmund数码时代”。

  l993年在东京发烧展上出现世界第一台纯音响CD转盘,它就是Goldmund的Mimesis36。其后Mimesis36更荣得“全年最佳产品”大奖。

  l994年Mimesis9.4首次采用了崭新的A2放大级件,同年,Goldmund正式宣布进军多媒体产品l997年Goldmund推出Epilogue 1和Epilogue 2,这是为顶级影音系统设计的整套Epilogue扬声器的第一步。同年,Goldmund透露正在研制未来的超级PC影院。同年,Mimegs28后级放大器荣获日本"全年最佳产品"大奖。

  1998年Goldmund以其非凡音色,荣获日本权威发烧杂志的"全年最佳产品"大奖。同年,Goldmmd在美国Las Vegas推出入门极SRDA解码器及SRTT CD唱盘。

  1999年Goldmund披露首个家庭影院处理器Chiasma的初型,全部以PC电脑为基础。

  同年,全新Alize 2解码技术研制成功,并推出Mimesis21解码器。

  2000年Goldmund推出限量生产千禧记念版Millenium后级。同年亦推出首部入门级DVD机。

  2001年推出Edios38 DVD转盘。

  2002年于美国电子消费品展示范Chiasma音乐伺服软件,并配合多区无线传送技术,进一步领先其他同类生产商。

  推出Mimesis24数码处理器,期破经录的32频道处理能力,又一次领先同业。
TOP
3#


橫跨20~21世紀的寓言 Goldmund Apologue喇叭


劉漢盛


樂器比例的正確也是Apologue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鋼琴、長笛、單簧管、弦樂同時出現時,它們的形體大小分得清清楚楚,完全不會和稀泥,而當小喇叭與法國號在不同的位置對位演奏時,二者的距離與形體比例也是那麼正確。再者,Apologue對於樂團及獨奏者的力度變化再生得清楚之極,沒有一絲軟化與扭曲。

自1982年,Goldmund 推出元始天尊LP唱盤Goldmund Reference以來,Goldmund幾乎就是高品質、高不可攀的代名詞。全世的音響迷都承認Reference唱盤非常好,但是真正使用過、或深入研究者卻寥寥可數。因此,雖然Goldmund譽滿天下,但是卻蒙上一層神祕的色彩。與LP唱盤相同,Goldmund的Mimesis系列前、後級與Tuner依然蒙著一層薄紗,教人尊敬而不敢褻玩。有了唱盤、擴大機,喇叭當然也要出爐,Prologue喇叭、Apologue喇叭,以及最新的Analogue相繼問世,其中Prologue可說是傳統型喇叭,而Apologue就是一件巨無霸五箱式喇叭;Apologue則乾脆去掉Apologue的二小一大箱,而成為二箱式設計。屈指算算,前述那些產品都有著高不可攀的售價。幸好Goldmund還有二件小東西不算太貴,使得音響迷們總算有親炙Goldmund的機會,那就是Goldmund的唱片鎮以及三角錐。不過最近我又看到Goldmund有一個鍍金唱片鎮,鎮體灌滿矽膠,要價不便宜,合台幣一萬多元。看來,還是以前那個三仟多元的唱片鎮來得經濟實惠些。
Goldmund四個臭皮匠

許多人一定誤以為Goldmund的老板Michel Reverchon是一個電子專家或機械專家,否則怎能作出那些頂級器材。其實不然,Reverchon衹是一個具有鑑賞眼光的生意人而已,他能預知那種器材有潛力,然後將之買下,委託人生產。那對Prologue喇叭就是瑞士Pawel Acoustics製造的,而擴大機據說也與Swiss Physics有關係。無論怎麼製作,Reverchon皆堅持在瑞士製造。所以您可以在Goldmund的目錄上清楚的看到商標下「Swiss Made」的字樣。至於為何要選在瑞士製造,其理甚明,就不必我再多說明。

雖然Goldmund的產品係由不同人來設計,但是有三個人不能不提,因為他們是Goldmund的中堅份子,少了他們,Goldmund的味道就走樣了。第一個人是Georges Bernard,這個人是個機械天才,他發現了機械接地(Mechanical Grounding)這件事,什麼是「機械接地」呢?當一部唱盤、一部擴大機、或一對喇叭,衹要有音樂訊號傳入,就會在機體、電路板、箱身等處產生振動,這種振動如果無法將其有效導引出去的話,就會造成失真、音染。Georges Bernard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他研究出在機體內找出一點接地,讓振動從這一點導入地下。這種機械接地能否像一般人使用三角錐一般,用三個或四個,向上或向下呢?不能!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出振動匯集之處,在此處釘一個尖端向下的角錐,使全機的振動皆由此流出才可。除了一個角錐外,尚需有二個避震腳,這二個避震腳是負擔地阻絕振動的功能。Georges Bernard將這個理論用在Goldmund所有的產品上,這就是Goldmund好聲的祕訣之一。各位如果注意看本期Micromega Trio的介紹,便會發現Trio就是採用這種機械接地的設計。要如何聽出自家音響器材是否存有振動呢?以擴大機為例,您先去中華買二個八歐姆、承受二百瓦功率的大負載的電阻,然後將喇叭線拆掉,擴大機接上這二個電阻,再把LP唱盤或CD打開,擴大機也打開,扭大音量,然後將耳朵靠近後級的散熱片,此時您將聽到擴大機在唱歌,這就是因為內部振動而引起的效應。

Goldmund Apologue的單體均向Dynaudio及下Focal訂製,再配以精密複雜的分音器,因此獲得100dB的高效率。僅以中等功率的擴大機來推即可推棚。

第二個人是Christian Yvon,他負責設計喇叭的造型。有了老板及這三位大將,總計Goldmund才四個人就將全世界鬧翻了。

五件大箱六百五十公斤

聊了許多題外話,此時言歸正傳。其實這篇報導是臨時插入的。事情起於歐美音響進口了台灣第一對Goldmund Apologue喇叭,由於它是巨無霸,歐美音響無法送到雜誌社來試聽,因此打電話來要我去欣賞。到了歐美音響之後,我才發現這對售價五萬元美元的巨無霸比想像中要大多了。它是由五個大小不同的箱子及一組Z型架子組成。五個箱子分別是超高音、高音、中音、低音與超低音 (每箱一個單體)。每一個箱子底下都有一支角錐頂住下一個箱子的角錐,作成連續的「機械接地」。被動式分音器則藏在低音喇叭箱中。據稱這個被動式分音器使用了七百多個零件,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使用了這麼多的元件,竟然還能將Apologue的效率作成100dB (一米一瓦),這是更不可思議的事。由此可用設計工程師技術之高超。假若使用者不滿意這個分音器,Goldmund還備有一個Bass Cube (與KEF 107一樣) 可以加裝,稱作「Goldcube」,而這個Goldcube要多少錢您知道嗎?比一對Infinity IRS Beta還貴,您說!這是什麼世界?一對Goldmund Apologue有多重?六百五十公斤重,拆開時分為十二大箱。如此您就知道為何無法送來雜誌試聽了吧!

整個Apologue的外表皆以黑色鋼琴烤漆處理,單體則採用Dynaudio及Focal單體。超高音與高音皆為一吋半球形振膜,中音為十吋,低音與超低音皆為十二吋單體。而在低音與超低音箱子的側旁有方形低音反射孔。以Goldmund號稱手工精製的製造速度而言,肯定是無法大量生產。因此Goldmund宣稱Apologue將衹生產三面對。當三百對完成之後所有的模具就將銷毀,以確保Apologue的「稀有性」。同時,在每對低音喇叭箱的後面都鑲有一塊金牌,上面有設計者的簽名及喇叭編號。歐美音響這對的編號是18,也就是第十八對。看來離三百大關還有一段日子。我知道香港有一對是編號第二號的。Infinity IRS V是台灣拔得頭籌,而Apologue則是香港領先,在Hi-End喇叭領先賽中這算是扯平了。

線材的終結者

在我到歐美音響那天,歐美剛好來了一組號稱「終結者」的喇叭線與訊號線,那就是MIT MH750 Shotgun Terminator,許多人都知道MIT在750 Shotgun上面裝了一個小秘密武器,給了一個名稱叫CVT,這條線本刊以前就報導過。這條CTV的價格已令一般音響迷望而卻步。當然,因為它的效果實在無話可說,因此在美國十分暢銷,台灣也賣到斷貨。MIT受此鼓舞,乾脆一不作、二不休,將CVT那個小盒子加大起碼十倍,然後給予「終結者」之名,意思是喇叭線、訊號線就到此為止。您知道一對約三米的「終結者」要價多少嗎?台幣六位數。我倒真希望它是「終結者」,因為再這樣「競賽」下去,以後沒有人用得起訊號線及喇叭線了。

在寫出聆聽感想之前,我要告訴您,歐美音響公司的聆聽室肯定在低頻到中低頻處有峰值,因為這個聆聽室的屋頂極矮,可能才二米多一點,而且接近正方形,所以在持續的低頻一出來時,很明顯的便湧現低頻峰值。這對於Apologue的真正實力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在描述聆聽感想時,我必須有所補償。另外當天使用的器材如下:前級為Goldmund Mimesis 2,後級為Mimesis 3 (每邊100瓦)。LP唱盤為Goldmund Studio,CD唱盤暫用Kenwood (多不相配) 加Aragon D2A DSP。喇叭線及訊號線當然都是MIT的「終結者」、「CVT」之流。在此,有一點必須向您報告,我們在聆聽時曾經以一條一仟多元的光纖與一條二萬元同軸線切換比較。在這麼好的器材上,光纖明顯的勝過同軸線多多。在此,我建議您在使用數位處理器 (DSP)時,不妨使用古河或SAEC的光纖,它必然讓您有更豐盛的收獲。

聆聽感想

Apologue的暫態反應及速度感令人心生畏懼,以Sheffield那張「多手仔」來聽,那大鼓一聲聲都踩入心底,而且令人感到「迫力」十足,這是標準大喇叭的氣度。而在聽鋼琴時,您可以感受到近距離聽平台鋼琴的那種真實感。所有鋼琴的泛音一直飄浮在鋼琴四周,可說一秒鐘也沒有斷過。說得誇張一點,整個房間都被泛音充滿了。

樂器比例的正確也是Apologue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鋼琴、長笛、單簧管、弦樂同時出現時,它們的形體大小分得清清楚楚,完全不會和稀泥,而當小喇叭與法國號在不同的位置對位演奏時,二者的距離與形體比例也是那麼正確。再者,Apologue對於樂團及獨奏者的力度變化,我真希望所有學音樂的人都能擁有這對喇叭,這樣當他們在聽音樂軟體時才不會誤解演奏者的詮釋。

我沒有在Infinity IRS V上聽過Belafonte的表現。但是我必須說,可能是目前我所聽過,表現得最佳的Belafonte,那種真實的感覺真會叫人感動Apologue得想將Apologue買下來。我想,下回聽IRS V時,我要記得指名Belafonte來聽。

當天的粗淺聆聽除了低頻峰值的負面影響外,Goldmund唱盤、唱臂及Benz Micro MC-3唱頭我認為調校得還不理想,因為在聽LP時弦樂偶有發毛的現象,而且聲音還不夠「醇」、不夠乾淨。或許是上述二個原因的影響,聆聽過程中低頻及極低頻的表現尚未盡人意。據Goldmund說,那對小的Prologue至少都要Run個一百小時以上,而這對Apologue我看更是不止;還有剛接上去的「終結者」也尚待Run。所以,我建議想去歐美音響一親芳澤的人要考慮這些因素。假若您是有意思買入,那麼我建議您就不必試聽了,雇輛卡車搬回家後再慢慢調校恐怕才是正途。

Apologue與IPS V比起來又如何?雖然我二者都聽過,但是場地不同、器材不同,因此結果也不同。我不願意隨便發表兩者的比一天讓這二對喇叭王見王,否則,永遠是沒有真正比較評論的機會了。
TOP
4#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5301121559594.jpg[/upload]
TOP
5#


/原廠理論精粹/

Goldmund機械接地理論
林及人/編譯

本文是Goldmund發表已久的一篇文章,原名為「The Goldmund Mechanical Grounding」,內容旨在闡述機械接地的影響與重要性。瑞士Goldmund向來是業界倡導「機械接地」著力最深的音響廠商,不但在相關理論方面已經獲得專利多年,而且在旗下產品也都可以見到實際應用的範例。雖說Goldmund的器材並非大家都有機會使用,不過其間牽涉的觀念亦可視為角錐、墊材等道具的延伸,喜愛調音的音響迷可以當作參考。


自從Goldmund T3唱臂和Reference唱盤推出之後,所有Goldmund的產品,包括Mimesis系列的前後級擴大機,都必須通過嚴格的機械參數測試 - Goldmund機械接地理論(Goldmund Mechanical Grounding Principle),方能推出上市。拜Goldmund研發工程師所發展出的「電子接地守則」經驗之所賜,經由嚴謹的機械接地結構,使得音響系統的假性機械諧振得以降至最低,以臻完美之境。而唯有與地表適當的連接,方能有效的將各環節中可能造成的諧振收納,盡可能的使其趨近於零。

有趣的實驗
為了要簡單的說明Goldmund的機械接地理論,我們常用電動刮鬍刀為例來作解釋。每當手握著電動刮鬍刀時,您可以直接的感覺到刮鬍刀機身的震動。如果想要減低這種震動,我們可以在刮鬍刀周圍包裹上軟性的吸振物質。即便如此,藉由橡膠或是軟布的包裹,對震動的吸收程度上仍然有限。倘若您試著將電動刮鬍刀靠在浴缸上,同時微微施壓,這些剩餘的微量震動便會由於浴缸與地面穩固的連接,順利的導入地表而得以排除。

電子學上的現象
電子學上的現象與機械接地是相當類似的。在器材處於不穩定狀態(Floating)之下,器材的噪音、哼聲、以及DC Offset是無法避免的,整個機械架構也會因此而容易震動。於是,我們可以嘗試著將機體與地面連接,藉以排除震動所帶來的困擾;而機體與地面的連接愈是完善牢固,相對的接地效果也就愈顯著。所有機箱內引發振動的臭蟲,在經過適當的機械接地處理加以排除之後,訊號自然就會顯得格外乾淨,就連唱頭在傳統唱片溝槽中摩擦所造成微小的機械性震盪,也可能消弭於無形。音箱中的各元件也保留原本因為振動而消耗掉的能量,進而提供了更上層樓的活生感。

光學上的現象
為了要有效的吸收震動,整個機械結構內各元件間的連接,必須保有一定的特性。如果我們忽略了其中某些元件較為獨特的個性,震動便會經由各元件間的連接而產生「反射」的現象(Reflected)。光學儀器中光線的傳導也有類似的有趣現象。當光線經由空氣進入玻璃介質,部分光線隨即產生反射現象。假使經過的路徑是二層玻璃,那麼,玻璃表面的光滑程度和二層玻璃特性,就成了決定光線反射比例的重大變因。玻璃表面愈是光滑,或者是材質相同(折射率相同),所產生的反射也就愈小。再者,由高密度介質(高折射率,低傳遞速率)進入低密度介質(低折射率,高傳遞速率),也會提供光線較佳的傳導途徑。

相對的在機械學上,震動可能因為接觸面的平滑程度或材質的特性而無法順利傳導下去。除了折射係數之外,機械阻抗也是機械工程師考量的重點之一。就好比在光學,震動可以順利的由慢介質(軟性物質,低傳導速度)傳導至快介質(剛性物質,高傳導速度)。Goldmund的圓錐角就是以這種理念為基礎而設計的,同時也考量了光學上的限制折射角度(The Limit Refraction Angle)會帶來的影響。

音響器材的音染
Goldmund的工程師群在徹底研究過多種不同器材之後,證實了絕大多數的音染是來自於器材的機械振動。至於Re-Emission所造成的喇叭本身內部的震動,以及因能量吸收而產生聲音瞬間的模糊感,機械上的電子迴路(包括器材所有零件本身)會因麥克風效應而產生一連串的震動、假性訊號和音染。這樣的效應在真空管上是可以輕易地經由耳朵判別的。由於真空管中的電壓會隨著訊號的強弱而上下起伏,因而造成真空管內部金屬部分的震動,同時也使得電極本身的諧振對聲音品質產生影響。另外,訊號衰減的時間延長(真空管器材發出空間感的來源),以及各種真空管的結構對不同頻段所造成的音染(好壞管子的分別),都是主宰真空管器材聲音的主要因素。

幾年前,這種現象也被發現在電容器上。這種所謂的電容器「聲紋」(Sonic Fingerprint)的來源,主要來自電容器內部鋁箔間的震動。絕緣層/鋁箔相對於電解質的機械結構愈強,或是聚苯乙烯與複合碳酸鹽間的諧振愈諧調,電容器也就愈適合為音響之用。而一般來說,電介質密度愈大(高電壓),音質愈佳;同時,固體鋁質電解質也較液體容易震動之電解質好得多。

在擴大機中,輸出電晶體也會產生相當程度的震動,而Goldmund的擴大機將來自輸入電晶體的麥克風效應所生成之震動,以機械接地方式予以消除。同樣的,喇叭和唱盤也可以藉機械接地,以相同的原則在聲音方面予以改善。

優秀的機械接地設計
雖然由Goldmund研發出的機械接地技術都已獲得專利,但是一般構築機械與地表良好的結合的基本理論,早已為大眾所熟知,並且已經應用至其他如大型的機械工具製造產業上,而此大型機械工具的生產則是瑞士相當重要的工業之一。

再一次強調,機器的諧振可以輕易地從電子和光學的基礎上予以消除。首先,地表與機械結構間的接合必須相當嚴謹,阻尼物質的採用也應慎重的選擇,否則接合物質會因本身的共振而產生不良的影響(例如使用鋁質圓錐體),同時能量的傳遞上和震動的排除也無法趨於完美。再者,就如我們所見到的,震動由慢介質進入快介質能有較為良好的傳送。因此,適當的選擇二種介質材料才能確保震動疏離的完美性,同時將回震傳至本體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這種作用就是Goldmund所說的「機械二極體」效應(Mechanical Diode)。如果我們將光學中的原理加以延伸,應用在音響器材上,則各個元件接合的角度必須有確切的方向性,而Goldmund所設計使用的圓錐體則有著相當於電子二極體的單向傳導功能;除此之外,角錐形角座、機械二極體、堅固而沉重的機體、震動排除箱和阻尼物質在Goldmund產品中隨處可見。誠然愈是重型機械,愈需要好的機械接地。在音響設計上有許許多多的例子可以說明,縱使是小小的改善,也會對聲音造成戲劇性的改變。

機械接地對聲音的影響
良好的機械接地不僅提供了較優異的動態表現,同時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音染。前面已經討論過,任何的器材的機械接地可將器材本身的震動藉地表導出。對於機械接地的喇叭而言,所有可利用的能量將完全轉移到音響能量之上,使得動態表現大幅提昇。因此,妥善的擴大機機械接地不僅削減了機箱內部的諧振,同時可以預期的是,大動態的表現與具有活生感的暫態反應。

對於經驗較缺乏的音響迷來說,要聽出器材上程度較低的音染或許並不容易,但是,Goldmund器材藉著良好的機械接地,不僅提供了消費者澄澈透明的音質和豐富生動的細節,系統中各器材音色上的微妙差異也更能加以辨別。如此一來,系統上空間相位的準確度也會因此而大幅改善。■


回157期目錄
TOP
6#

audio 在 2003-5-30 15:20:40 发表的内容
器材背后地上放的四条黑棒子是DD?

避免线材碰到地面,减少震动干扰。对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