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Z 在 2006-1-7 12:25:55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笫500贴送给你了,呵呵..............................
这样说吧,如果冷,硬,失真的cd都能在JBL的系统里可以营造出温暖的音色,那也不叫JBL了,我也无话可说.再有,前面我也说过软件的剪辑方式,只是代表剪辑技术人员处理软件的手法和风格.实际效果还是以听音为主.混音,剪辑,录音的技术我是不懂的,作为消费者我更关注的是实际效果和内容. |
首先多谢LBZ兄的厚爱。
由于在别的帖子里面已经专门讨论过了,所以这里我想不必再讨论一次(至于具体JBL音箱或其他等等,它自身并不能过多决定音色的,这里牵涉其他的问题,就不展开讨论了)。正所谓“好”与“坏”要在比较中才能分别体现出这两个字的存在意义。所以下阶段我会专帖介绍一些广受好评、并且经过我自己实际聆听确认的确是真正好的管弦乐CD。到时各位朋友假如有条件的话,不妨客观地按照自己听过的现场音乐会的感受,然后对比聆听一下我将推荐的那些CD,心里自然便知felixcat推荐得有没有错;然后再回头重听《龙迹》,或许会有新的看法 :)
噢,对了。我觉得不应把它这种现象上升为手法和风格这个高度。具体原因在隔壁的贴子里已经说过了。这里为何拿出来再提一次,是因为我看过好几位混音工程师在各自的网页或者论坛上都呼吁过,这种方法其实是损害了唱片的音效的,并且我们也有目共睹,包括环球、EMI、Classic Record、大K等等无数的不论大型的或者小型的发烧唱片厂家,对于管弦乐录音的制作都是刻意回避、避免《龙迹》这种处理现象的!——所以我觉得,假如我们用“手法和风格”来为《龙迹》竖起挡风布,这样纵容,反而会害了将来国产录音业的发展!
没错,或许在1955年,单声道LP的音质可以让当时的Hi-End器材用家得到满足;但假如当时不呼吁:立体声LP的音效要比单声道版本的LP要好得多、不客观曝光出单声道LP的无可抵赖的缺点的话,那么立体声LP要等到何年才出现啊!
因为现在谁也不可能拥有没有“压限”现象的《龙迹》CD和LP(因为它们根本不存在),所以对于《龙迹》我们无法确认什么才是这个录音的真面目。但我可以断言:假如《龙迹》使用正确的管弦乐录音的动态处理方式,音效肯定比现在大家手中的版本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