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leeh 在 2005-12-11 15:00:48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不能呢?在两样都没有做过盲听试验的情况下,谁能说已经有了结论?
还有如按照您的说法,LP和CD如果根本无法做主观盲听测试比较,做了也不会成功,也得不出结果的情况下,再去比较LP和CD的数据,原理,声音优劣,从听音的角度上来说还有什么意义,脱离了人这个受体感受的单纯考据有什么价值?就象去比较传统胶片照片和数码相片这两个体系在分辨率,色彩种数等等方面的指标.
|
我原文并没下结论,只是问:LP能做到这一点吗?
假如Tiefenbrun那个实验的报告里面写的都是真实的事实的话,那么的确工艺良好的CD对于被它所复制的信号源不会有什么扭曲(至少,对于Tiefenbrun先生的听觉来讲,没有可闻的变化),当然不排除有神人或许能够听出来,不过我没见有相关测试。
对于LP,单看Decca的例子:很多LP烧友讨论过Decca的12位刻片工程师里面,谁的技术最高,有的说同样一盘双声道母带,Ted Burkett (以“G”为编号)刻出来的效果明显要比其它几位要好,还有的说Tony Hawkins (以“K”为编号)的效果也不错。由此可见,要么LP的最终效果因不同的刻片工程师而定,要么就是那些烧友在说胡话。
所以我才问:LP能做到这一点吗?
对于LP和CD的比较,它们之间有不同,的确我们不能下一个确定的结论说谁一定更好。但虽然这样,有一些方面我们确是可以肯定的,比如说动态范围,好多管弦乐录音的CD版的动态范围明显比LP版大不少,难道我们不能得出:“对于这些CD,它所展示的乐器音量大小的比例更加正确”这个结论?换句话说,某个录音的LP版动态比较小,难道我们反而说它”所展示的乐器音量大小的比例更加正确“?——假如真的这么说的话,那么动态最大的母带排在第几位了?LP岂不喧宾夺主了,眼里还有”母带“这位老大么?
当然,动态范围这项指标也不能代表一切,所以我就说“我们不能下一个确定的结论说谁一定更好”;但是,指标所反映出来的比较明显的问题,我们的耳朵就一定能够听到——只是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有不同,有的人会留意到,有的人则可能更关心其它的方面。所以我一直都说:选择自己喜欢的即可。
另外我顺便说说为何我比较喜欢讨论一些和数据有关的话题,并且为什么这么喜欢引用别人的结果和意见。其实我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是说要靠别人的意见来建立自己的主见。而是我想尽量让自己的听音风格做到尽可能客观,这是我个人的选择。有些朋友喜欢按自己的感觉行事,这很好,没什么不对的,只是我个人喜欢另外的方式而已。
或者有的朋友说,那我这样的风格岂不就是“训练”自己的听觉,让它跟别人的意见一致?——虽然有的看法认为要迁就个人的感觉,不要勉强它。但是实际上,我们所有的感觉都是通过日常生活训练出来的,我们对于“美”的感受,也是受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环境所训练出来的——印度人以妇女肥为美,但印度的美女在中国人眼里看来是有煞风景的;可见不同的“训练”,给人直接的感觉也就不同。
我主要聆听的是西方的古典音乐作品,它自有自己一套“美”的概念和意象,这种观念和我们的东方文化是有不同的。虽然人类都有听觉,但是大脑处理听觉的方式却是和后天的因素有多方面联系。或许有的朋友不会相信我所说的,这没关系,每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审美观念。但有个例子我们不得不服:比如说一些国际小提琴比赛,一般听众或许说不出很让人信服的为何第一名的该得第一名,第二名的该得第二名的理由,但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评委专家,通常可以给出让人看了之后心服的分析,并且通常情况下参赛者也没有因为评判不公而闹事,所以这些“训练”是有效果的,也是有意义的。
那至于为何我要通过“客观”来对照自己的听觉,那这仅仅是我个人觉得好的一种方式,并且我也是有选择地挑选信息的。——总之,这是我觉得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并且我也亲身体验了这种方法的确让我听到了作品里面更多的东西,它也能让我免除音乐之外的不必要的因素对我欣赏音乐的干扰。个人做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