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CD、LP等“动态范围指标”与人的“动态听觉感受”的关系及问... [复制链接]

1#

cwk 在 2005-11-29 17:39:13 发表的内容
LP就是凭借其较佳的瞬态反应速度,才能在听感上优于动态范围比他强很多的CD。
就拿所记录的卒发声来说,LP凭借其较快的转换速率呈线性地迅速从低电平上升至最高电平,而CD则要走六万多级楼梯。


我觉得cwk朋友对ADC方面的了解有一些直观上带来的误解,我找找看有没有比较好的介绍DSP和有关电路的知识的网页,介绍给大家参考。
分享 转发
TOP
2#

cwk 在 2005-11-29 15:42:42 发表的内容
忽略了瞬态反应这一特性。


是指电路的瞬态反应?还是其它方面呢?请详细说说。
TOP
3#

这里插句话,刚刚查到,1957-58年款式的Ampex 351母带机(带速15 ips),经过测试人员的调整、升级之后,在不使用Dolby A降噪的情况下,使用1/4英寸的现代母带的时候能够有60分贝的信噪比;在使用1/2英寸的现代母带的时候可以有63分贝的信噪比。

对于模拟领域来讲,虽然信噪比不等价于动态范围(信噪比体现的是平均参考电平和噪声电平之间的差别,而动态范围体现的是最大不失真电平和噪声电平之间的差别),但是通过测量机器和磁带的Headroom(即不产生过载失真的安全范围),可以测出该机器+磁带之后的动态范围。

根据测试,那台经过改造升级的Ampex 351能够录下78分贝的动态范围。

所以我们考虑一下,假如就是原来的不加改造的Ampex 351,使用50-60年代时候的母带,不用Dolby A降噪(Dolby A于1965年首次向录音工程界推出)能够有多少动态范围呢?我估计会比78分贝小一些。

我昨天测试了一下Milstein演奏Goldmark小协的Capitol录音,录音时间为1957年。考察母带磁带播放的部分,在正价版CD上,按照窗口宽度为10毫秒来算,CD版的动态范围达到了65分贝;假如窗口宽度按50毫秒来算,CD版的动态范围为60分贝多一些(这个数字很了不起的!连Ansermet的Decca版天方夜谭也只有50多分贝的动态范围)。考虑到这个是1957年的母带机,使用1957年的母带进行录音的,所以我觉得这款正价版CD上的动态范围,和此录音的母带相比应该没多大差别了。

当然,我不是说动态范围、信噪比就能完全决定一切,这个请勿误会。
TOP
4#

o2 在 2005-11-30 19:13:44 发表的内容
LP是模拟的技术,没有对音源采取压缩;CD、DVD是数码的技术,肯定有压缩的,所以本人认为LP声音应该比CD好!


这位朋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更加准确明了的方式来看待,这是我在上面的长帖子里面写的一段话,或许有帮助:

felixcat 在 2005-11-23 15:21:18 发表的内容
下面来看看CD方面。

1. 数码取样是离散、断续的取样,那么是否会造成重播时信号缺乏光滑性和连续性呢?

这可能是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问题。对于熟悉信号处理的朋友来讲这个问题是根本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不太熟悉这方面的朋友,却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实际上,我们用离散的方式对连续的模拟信号进行取样,目的是为了给我们定义的某种变换取得参数,并且这种“变换”绝对不是说把取样点“拼”起来;而是说我们把连续的信号转换到另外一种坐标系(具体来讲就是把信号从时间域转换成频率域)去表达,这种转换仍然保持连续性,并且恰好这种转换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表示。所以这样来看,CD上记录的数据,可以理解为它记录的是这些变换的参数。

数模转换做的就是利用CD上记录的这些变换参数,用这种变换的反变换,把这些数据从这个坐标系(频率域)变回原先的坐标系(时间域),得到原来的信号。这些变换都是100%保持连续性的。

只不过,由于这种转换的取参数的方式,很容易让人想起“割开来,再拼起来”这种形象,所以有的朋友就会把它理解为“不连续”的感觉。

当然我们都知道:给定坐标系,只要用三个数字(a,b,c)就可以标出三维空间里的任何一个位置(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变换”,空间位置变为三个数字)。三维空间可以用三个数字来定位,同理很自然地,四维空间,就得用四个数字来定位。也就是说,空间“广”一些,需要的参数就要多一些。

所以,CD要表达的“空间”是0Hz - 20kHz,所以经过计算,一秒钟用44100个参数就能够表示出这种“变换”,参数多了没用(比如说三维空间用三个参数就能够完全定位了,给第四个参数是多余的)。假如我们想要更大的“空间”,比如说0Hz - 40kHz,那么一秒钟用88200个参数就足够了。

(未完待续)
TOP
5#

Wilmer威馬 在 2005-11-30 15:40:45 发表的内容
记得两年左右前论坛吵得最利害时我曾转贴过一个网址(可惜网址纪录没了),当中是一些录音界专业人仕撰写的技术文章,我记得当中大意是 CD 动态值业内标准只是取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差距,但 LP 动态值是全频平均值,故 LP 即使只有 60 dB,也是实实在在有 60 dB 动态,而 CD 即使有 200 dB 动态值也只是在玩数字掩眼法。


60分贝这个数字是密纹唱片的原料——乙烯材料,理论上能够达到的信噪比(请注意,不是动态范围)。

虽然,也是理论上,动态范围应该要比信噪比要大,但是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在80年代之前压制的LP,全新状态下,竟然动态范围一般只有50分贝,二手的那些就只剩下40多分贝了。

这里是一个CD和LP的测试比较,最大、平均、最小等各项指标都分别列出来了,各位自己算一下便知道了,这里绝对没有掩眼法。

http://www.audioholics.com/techtips/specsformats/LPvsCDformats2.php
TOP
6#

Wilmer威馬 在 2005-11-30 15:59:59 发表的内容

据我理解,七十年代起是音响业的黄金档期(以世界经济为准则),当时推陈出新的大部份是一些所谓柜式的套装机,而软件主流也是世界各地的流行曲为主,特别是八十年代领导全球的 BILLBOARD 流行榜,HIEND 市场仍只是冰山一角,我是怀疑当年的会否大部份软件刻意压缩来配合主流器材市场?


流行方面我不太清楚,不过对于古典来讲,某些品牌似乎越做越好。比如说有LP烧友说,他听过效果最好的水星LP,不是头版,而是后来Philips在70年代重刻的Golden Import系列的斯塔克那张SRI 75104。并且也有烧友觉得Decca 70年代末在荷兰刻制的那批LP,音效最佳。

我感觉流行乐方面,头版CD音效不好的例子比较多,所以很多人在比较指标的时候,老是用制作不好的、压缩严重、有严重clipping现象的CD来和LP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