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有必要一昧地随他人追捧老的/很老的录音。。。 [复制链接]

查看: 5724|回复: 35
1#

小克 在 2003-12-24 0:07:37 发表的内容
小草 在 2003-12-23 23:16:24 发表的内容
多点去现场听就会有答案。

我在现场听音乐所花费的时间也不一定少,但这一两年已经很少去现场听了,正如您所说:我找到了答案。
象郎朗,一年开两百多场的演出;三大男高音频频出丑,还周游列国;慕特、帕尔曼除了早期一两个值得留意的作品,现在他们新的东西(就算是现场观看)留下的又有什么呢?淤沙去尽,能留下一丁点的闪光吗?
想象一下,大卫为了录制贝多芬op61,从俄罗斯抱着他心爱的小提琴做着火车到西欧,他能不珍惜吗?三大男高音的前辈,没听过有什么三大的说法,因为群星灿烂呀。米开朗基里出色吗?当然出色,但录音却很少,为什么呢?认知世界的不同啊!


每次看到批评现在古典音乐的变味,被开刀的总是在这几者之中:三高、穆特、帕尔曼、莱文。资历比较高一点的或许还够胆拿卡拉扬等来下锅。

首先,难道现今古典界就只有这些因为媒体吹捧而变很红的人吗?这些人的水平就代表了当今的音乐演奏艺术了吗?还有很多有真才实学、踏踏实实演奏的艺术家,这里有多少人知道?不能以偏概全啊!

其次,这里的绝大多数人,肯定不会现身感受到当初那些老大师们的时代的气息(换句话说,当年有资格去感受的人,不会在这个坛子上混)。我当然和那些历史人物无缘,但通过阅读各种文献,我可以说,老大师们的声望,不是全靠唱片的,而是靠很多场现场演出来造就的,这其中有几场是带有“传奇”色彩的。

不说历史人物了,说回仍然在世的吧,在座各位,有谁亲身听过三高、穆特等的现场演出达到几十次以上的?我不希望看到有人听过某位艺术家几次现场演出,就能够对这位艺术家指手划脚的。当然不是说三高、穆特等人水平很高,而是人家看到你的评论,然后接着知道你只是恃着唱片、录像资料多来说话的(或者还加上趁着人老珠黄的明星来星海演奏的机会去听听,再或者趁着几次出国旅行的机会“开开洋荤”),并且对艺术评论又是业余水平,这样的话,你的论调很站得住脚吗?当然,这些人们形成的局部团体,因为大家半斤八两,所以在一起就皆大欢喜,之间一唱一和了,感觉良好了。所以这种情况综合起来,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群爱乐者在骂明星的时候,这些明星却在第一世界国家里面享受着荣华富贵和崇高声望,受着那边民众的爱戴,或功成身退,或继续闪光。

那不看现场,听唱片吧。我不是说,听唱片不能反应一位艺术家的水平;而是,听唱片的感受,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你的判断变得不客观。比如说,有人喜欢唱片封面是仿LP的古朴形式,所以一些现代的封面设计,就让他们不舒服了,这样再听音乐,能有好结果吗?又比如说,听唱片的时候,Hifi友会注意很多其他方面的细节,而听现场,听众却不用为音效发愁;或者干脆,现在一切效果很好的录音,离现场演出的效果,差的还是很多很多。听唱片会比听现场损失很多信息,并且还会添上不定的心理因素,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可以骂三高穆特等人,但是,不要忘了摆出论据。尽管那人或许该骂,该死,但你骂人的道理不充分,不雄辩,这也不妥;再者,那人或许没错呢?对于批人者,反思一下:难道你真的是“世人皆醉,为我独醒”吗,你有这么“牛”吗?
分享 转发
TOP
2#

蚊子 在 2003-12-22 22:45:14 发表的内容
耳朵舒服除了音效,演绎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30-40年代是名家荟萃的年代,后人未能超越的年代。
这就是为什么老发烧会推荐老录音的原因。



上面的说法值得商榷。

假如有人说,17、18世纪那些历史上名垂千古的作曲大师的演绎,内涵要比当今20世纪、21世纪的艺术家来的更准更深,那么着还值得讨论。

但是,现在我们碰到的历史录音里面的老前辈,正像上面的朋友所说,是三四十年代的单声道时期。看回现在立体声录音里面公认好的录音,分布在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80年代往后也有。这里面只是相差了十年到几十年的时间。古典音乐演绎的水平的变化速度在短短十几二十多年就会这么明显吗?这种历史判断站得住脚吗?(不只是在音乐里面了,似乎每个年代都有所谓的“先知”在感叹:世风日下,结果这些“先知”都被狠狠地无情地淹没在不断前进历史现实的洪流之下,从来没有例外)

这个问题,我想目前不管专家还是业余者都很难评论、看清楚,因为历史并不是靠聪明才智、逻辑推理就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而是要靠时间的发展,回过头去看才能够“其义自现”。区区几十年能否对已经存在几百上千年(从格里高利升咏算起吧)的学科的进行、发展做出判断呢?答案是,你有判断的自由,但是别人也有相信与否的自由。

专业人士有时候也要听历史录音,为什么?不是像现在某些所谓的资深乐迷那样欣赏他们也说不清概念的,自以为是的“演绎”,而是在考察演绎风格的变化。研究音乐并不完全等价于欣赏音乐,做一门学问绝对不可能是享受的,相反,是相当劳累辛苦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