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年片片儿过手录——唱和qsyd兄 [复制链接]

1#

读到第二段,心头一紧。
看到了阳光,石头方才落地。
愿音乐与美,与您同在。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6/1/17 8:22:5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Q兄的帖子,正在拜读,颇有受益。
陈兄此贴,单单引言,对我已很有用了!
TOP
3#

这个帖子收获太大了!
请继续,继续。。。
TOP
4#

古尔达的贝奏全集 58迪卡 94年部分曲目出过双CD
全集CD化貌似是2005年在ORIGINAL MASTERS系列出过11CD包子。
68年AMADEO,后来在德国环球雄辩里也出了个包子
GULDA58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12/25 3:54:55 上传)

GULDA58D.jpg

TOP
5#

另外,德国环球雄辩这套包子图片上写了NEUES(=NEW)REMASTERING,
所以声音和老版肯定不完全一样;是好是坏就只有两套都听过的人才清楚了。
TOP
6#

原帖由 老陈儿 于 2014-12-25 12:46:00 发表
原帖由 我爱逍遥 于 2014-12-25 4:01:00 发表
另外,德国环球雄辩这套包子图片上写了NEUES(=NEW)REMASTERING,
所以声音和老版肯定不完全一样;是好是坏就只有两套都听过的人才清楚了。  


圣诞快乐逍遥兄!
[siz

陈兄佳节快乐!

这张珍珠我还没有,马上下单。。。话说OP110可能是后期奏鸣曲里我听的最多的,有时候就当背景音乐听。。。
TOP
7#

原帖由 斯蒂芬王 于 2015-1-5 13:10:00 发表
这个帖子建议版主加精,老陈这么大心血该得到鼓励的。
支持加精。其实 及时不加,在我心里这早就是精品贴了。---早就放在浏览器的收藏夹,每天都要上来拜读的。
TOP
8#

原帖由 老陈儿 于 2015-1-13 0:30:00 发表
“流水账”结束。
赞叹,收获良多!陈兄过谦,您文字平实流畅,要言不烦,在在显出功底;加上配图,清爽可口,如饮醍醐。

读帖第一感想,以前对克老重视不够,想来他也是莱格钦点之人,莱格的品位不会错。先补上这一课。
TOP
9#

每个人聆听的深度广度听感器材不同,甚至年龄、经历不同,
使得对音乐、音乐家、演绎的爱好和结论不同,都蛮正常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最终还是要自己的心灵收货。。。

我听乐早期,用的是PRO AC的小书架+JADIS的胆机,室内乐自然是美轮美奂,但要表现管弦乐的深度厚度,先天自有不足。对这些经典的指挥大师,理解的层次程度不够,要补课,也是蛮自然的事。

回想自己早期中期,对单声道的管弦乐基本不碰,独钟爱富特,源于自己两次神奇美妙的听音体验。。
1998年1月1日的零点至一点,我是听着拜鲁伊特贝九渡过的。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TOP
10#

经典作曲家们博大精深,音乐枝繁叶茂,很难说有哪个公认的最佳版本就能表现大树的全部。也许侧个身子,瞥见的阳光又不同了。
TOP
11#

辛苦了!

慢慢欣赏。。。
TOP
12#

岁月不饶人啊,亲爱的阿姐。
TOP
13#

刚刚看了亚当君的旧帖,有一段话,深得我心,
“董桥在文集《今朝风日好》中说:集藏旧书的癖好真是有因有果,R.M.Williamson的Bits from an Old Bookshop里说,书痴先是只买要读的书,继而搜买想读的书,再则立心读遍存书,最後捧回家的全是些装帧美丽的老书,就算读不懂书中的绝种文字也硬要买来玩赏:"...but by-and-by he takes home books in beautiful bindings and of early date, but printed in extinct languages he cannot read." 我想我快进入第四期书痴了。

碟痴何尝不是如此!碟痴先是只买要听的碟,继而搜买想听的碟,再则立心听遍存碟,最後捧回家的全是些装帧美丽的碟....喜欢的碟收入囊中,日后自有享受她们的时候。。。。”

向老陈学习!向亚当君学习!学不到百分百,学个百分之小几十也行。。。
TOP
14#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
嗯嗯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
TOP
15#

新春快乐!!
TOP
16#

又过来抽几页细读。
TOP
17#

陈兄、亚当兄,中秋佳节快乐!
TOP
18#

期待!。。。。。。。。。
TOP
19#

原帖由 老陈儿 于 2015/10/6 11:08:00 发表
CBS版谢霖小无购自168一卖家,他挂340好长时间没人要,后来打折“推销”给了我。
    我手上小无、大无版本有一些,特别是一人多次录制的版本都搜了来,小无如海菲茨、米尔斯坦、谢霖,大无如斯塔克、托特利埃。倒也都比较着听过,总有个印象,第一次是最佳的!可问题来了,这些人为何还要一再录制?原以为事主出于精益求精,实际上名实难符,有点小纳闷,请高人指点则个。
    大家可能注意到,舒伯特的钢
托特里埃,是数码录音出现后,唱片公司要再录一版吧?似乎布伦德尔也是这样。类似的情况在立体声取代单声道录音后也有一些。另外,还有唱片公司的因素,换了公司,再来一次。


像这种一人多版的,艺术家精益求精的情形肯定有,但更多的,可能还是商业利益驱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