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讨论古典与现代之比较 [复制链接]

查看: 5545|回复: 31
1#

回复:讨论古典与现代之比较

看到题目:《论XXXX》,还以为连168也出现了什么大部头的学术论文呢,谁知进来看到……嘿嘿……
看待一个作品,不能以“好听”与“不好听”来判断的,这不是一个作品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以此标准来判断音乐是否优秀,那只说明了——LZ不是极端自我的话,那就是菜鸟级人物了。况且好不好听,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按照谁的来办?比如科普兰就觉得,旋律最好听的作曲家是拉威尔。当然有很多人不会同意。
当然,你可以说我喜欢古典,喜欢贝多芬,但是不能说勋伯格“难听”,凯奇“垃圾”之类的话……LZ当然没说,我也没有欲加之罪,只是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人物,有感而发罢了,对事不对人的。
现代音乐其实也不难理解,只是可能隐藏在音乐背后的东西会更多一些,有时不了解这些音乐的背景、理念的话,可能真的会一头雾水,耳朵里只剩下光秃秃的“刺耳”的音符(有些甚至不是音符或者没有音符)。
对于经典的作品,比如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清楚其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当然会更好的去理解,但是即使不理解,也不妨碍我们可以得到悦耳的听觉享受(尽管不是全部),或者直面的心理震撼,比如贝9,就算不知道资产阶级的崇高理想、不知道席勒的歌词意思、不知道贝多芬当时创作的理念,也不至于太妨碍我们得到心理上的共鸣。
但是现代音乐很多不行,它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弦外之音”,勋伯格的钢琴组曲中的一首(作品编号和第几首实在忘记了,不好意思),其创作的初衷和理解究竟如何,我开始也不明白,但是后来听了一位美国的女钢琴的讲学后才晓得,勋伯格是为了纪念马勒的逝世而创作的。作品当中不断反复的一个降G音,正寓意着马勒逝世时维也纳教堂为其哀悼的钟声。同样,凯奇的《4分33秒》的意义又是什么,当了解之后,应该就不至于会骂人了……说开就太多了,就此打住……
其实每个事物当我们对它作出深入的了解之后,也许它就不再是那么面目狞狰了,一切的偏见,都在于我们的“不了解”而已。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10-10 20:17:37
分享 转发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