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果
- 论坛博士后
- 19720110
- 2904
- 3226
- 2004-02-06
|
5#
t
T
发表于 2006-03-10 09:57
|显示全部
Raxel 在 2006-3-8 6:40:36 发表的内容 从信噪比,动态范围,和频响范围之类的指标来分析模拟记录方式和数码记录方式之间的差异,我觉得是明显走错了方向.这都可以从平时实际的聆听经验证实.
在聆听人生,小提琴等动态不大的内容,CD和LP的差异是否存在?
使用频响在20-20khz范围内的音箱,功放,是否能够听出CD和LP的差异?
我觉得数码的缺陷也并不是取样率这个单一的问题.有人觉得数码因为不是连续取样的,所以会有一个个方块,实际和理论都并非如此.如果你接CD机的模拟输出,根本不可能看到有任何哪怕是接近方块的波形.
我觉得数码和模拟记录方式的主要差异体现人耳敏感的听音范围.而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两者在带宽都不充分的时候,(带宽就是单位时间内可以记录的信息.理论上只有无穷大的带宽才可以完整,毫无损失的记录原始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不论LP,母带,DVD-A都不可能完全恢复现场),两者对如何选择舍弃哪些次要信息,记录哪些信息是完全不同的方式.
模拟记录方式是由介质本身决定,更接近于自然选择的方式.数码记录方式是相对机械,更考虑于数据本身,或者人为优化的结果.这样两者在接受到同样输入信号的时候,被记录下的信息和被舍弃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说了这些,不代表我认为LP是一种理想的音乐介质,它本身内外圈带宽不同,音质不同,使用不变,易磨损,以及其他指标都不够理想.
就数码记录方式,弥补自己缺陷的方法,可以改善ADC,DAC算法(究竟应该记录哪些信息,根据已有数据恢复出哪些信息,DAC的差异就在这里体现了),改变编码方式,提高带宽(夸张的说如果有32/384或者更高).当带宽足够高的时候,被丢弃的信息少,加上本身自己的其他优点,我觉得是比模拟记录方式更理想的一种载体.
当然具体到某张专辑的LP和CD,音质的差异比较,介质只是对音质的影响至少非常小的一个因素之一,具体是否原始母带制作,制作人的水平,播放硬件设备等等诸多因素,都是影响最终音质的成分. |
“使用频响在20-20khz范围内的音箱,功放,是否能够听出CD和LP的差异?” dr kuang 在 2006-3-6 12:12:58 发表的内容 我自己虽然是LP支持者,但对这个实验能提供多少说服力存在疑义: ...... 2:该实验结果即使正确,还是无法准确描述两者听感上的差异,原因如下——西湖,ATC的音箱都是标准的录音室专用设备,但前者如8.1在18Kz,后者更在14Kz已大幅衰减,到22Kz以上的讯号经过这样的音箱播放还能有多少意义?但用这样的音箱仍然能非常准确地听出CD和LP系统的声音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