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点迷惑:驱动力和功率的关系 [复制链接]

查看: 11458|回复: 71
1#

放大器驱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放大器动态内阻的大小和稳定性。动态内阻的大小和稳定性与负反馈的形式、深度、负载特性有关,与功率无关。动态内阻小且稳定性的功率放大器驱动力就强,相反动态内阻大且不稳定性的功率放大器驱动力就弱。
分享 转发
TOP
2#


www.www 在 2006-1-16 6:31:22 发表的内容
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功率和控制力的含义,功率指功放的单位时间输出能量的能力,只与功放本身的素质有关,控制力指功放和音箱(包括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样就牵扯到系统的电能和声能的互换关系,很复杂,简单说就是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关系。
一、流过电流的导线受到磁场的作用,产生磁力,电流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决定受力的方向,电流的大小和磁场的强弱决定受力的大小,这样,静磁场越强、喇叭的力学惯性越小,换能效率越高,即灵敏度高。原理类似电动机。
二、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导体受力越大,感应电动势的负载能力越强,类似发电机。
三、喇叭由于音圈、折环、振模的机械顺性的存在,就有机械谐振点,在这个频率点附近,呈现发电机特性明显,感应电动势回馈到功放的输出端,由于功放的非线性,产生互调产物,听感变化,功放的互调产物越少,系统换能的失真越小,功放的电流输出能力越好,电阻尼越好,控制力越好,所以,功放的线性越好,系统的控制力越好。和功率的大小无直接关系,功率大的功放在小功率输出情况一般线性较好,所以有一个错觉,大功率功放的控制力优于小功率功放。
四、设计合理的音箱(包括分频器)能有效的减小感应电动势,这是电声学的范畴,我一知半解,就不在这里大放厥词了,让电声专家来解释。
五、优秀的喇叭的谐振频率低,也就是机械顺性差,感应电动势高,灵敏读低,所以,需要大功率,高线性的功放推动,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大食”。

一点浅见,欢迎拍砖。


松香味 在 2006-1-17 0:14:31 发表的内容
分析的非常好。有一处想修正一下;
“静磁场越强、喇叭的力学惯性越小,”不太准确,因为“力学惯性”只与“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因此,建议将“喇叭的力学惯性越小”换成“喇叭的力学惯性越容易受到(电功率)控制,”
当否?愿意和www.www 兄弟讨论。

两位对惯性概念都忘了,物体惯性的大小仅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TOP
3#

www.www 在 2006-1-18 11:02:33 发表的内容
谢了,这个实验我作过

6W兄,结果如何?
TOP
4#


开心果 在 2006-1-17 13:19:17 发表的内容
放大器驱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放大器动态内阻的大小和稳定性。动态内阻的大小和稳定性与负反馈的形式、深度、负载特性有关,与功率无关。动态内阻小且稳定性的功率放大器驱动力就强,相反动态内阻大且不稳定性的功率放大器驱动力就弱。


GRAMMY 在 2006-1-18 10:49:06 发表的内容
请问哪些是这样的放大器呢?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现在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谢谢高见^_^

GRAMMY兄,非常遗憾,不知道哪些放大器是这样的。因为我的器材除了CD机,LP 转盘外都是土炮的。土炮得出的一些经验,不一定全对。

再说明一点,我说的“驱动力与功率无关”,是建立在不过载的条件下。比如100瓦和30瓦的两台功放,实际输出20瓦时进行对比。
TOP
5#

低温 在 2006-1-18 10:58:29 发表的内容
资料在家里,有机会把全文贴上来。
大致是这样,他们搭了一个可以改变相位假负载,分别向容性和感性两个方向调节,在每个相位度数上测一组功放的输出特性,由计算机控制给定信号、记录测试结果,因为功放在大相位负载下会烧机,信号给定一般都是几秒。结果绘成一幅3维图像,发现很多在阻性负载(相位为0)下输出特性很好的机器,在有相位负载下输出特性畸变得很厉害,甚至出现了标称30W的功放在某个相位下输出功率不足5W(标准THD)。

实验结果的3维坐标分别是X--频率、Y--输出电平、Z--负载相位(+/-90)
抱歉手头的电脑里没存那个结果图。

实验是在澳洲做的,测了当时的8台名厂功放。从这个实验公布之后,各厂商都加大对负载相位特性的改善,今日之功放已和他日不可同日而语。

低温兄,那些实验大约是什么时间做的?是哪些名厂的功放啊?
TOP
6#

谢谢 低温兄,认真读一下先。
TOP
7#

关于M.奥塔拉

M.奥塔拉对现代电声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晶体管功率放大器失真的新见解。主要有瞬态互调(T I M)失真,交界面互调(I I M)失真,相位互调(P I M)失真,热容量失真和电源引起的失真等。
1963年,芬兰Helvar 工厂的一名工程师,设计了一台晶体管功率放大器。试作样机的音质相当优美,然而性能测试远非预期的那样理想。经仔细检查,发现是电路有几处误接。令人意外的是,在电路接线改正以后,客观测试得出的性能参数虽然达到了设计要求,可是放大器的音质(主观听音)却反而较误接时明显下降。
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在同一工厂的M.奥塔拉的重视。之后,他在OUIU 大学执教期间,又对此进行了悉心的研究。终于在1970年首先写出了关于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瞬态互调失真的论文。至1975年,M.奥塔拉博士领导的小组,就T I M失真理论的论文就发表了20余篇。这一理论已为大多数专业人员所接受,并由实践得到了证实。
1975年,基本终止了对T I M失真研究。转到了对晶体管功率放大器低频区音质问题的探索。到了1978年,他又提出了交界面互调(I I M)失真的理论。
随后又提出了相位互调(P I M)失真,热容量失真和电源引起的失真等新的论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