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计算芯片的发展将让普通CD战胜LP [复制链接]

查看: 50898|回复: 320
1#

梧桐树 在 2004-11-20 21:24:10 发表的内容
基本上没有看懂上面的讨论,隐隐约约觉得是搞应用数学的人用数学专业知识侵入了音频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但又犯了点概念错误。于是大家有了争论,有趣的事,其实双方关注的核心根本就不在一个点上。

至于是否有误导的嫌疑,我觉得并不会有太多问题,因为专业人士各有各得观点,一时半会改变不了;非专业的人即使再叫好,也不会学到什么,因为根本就无法复述,更不用说应用了。

作为菜鸟,忍不住问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国内CD机(比如Spark,欧博之类的),在设计时是否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他们是否使用了自己独有的算法?




国产CD都是采用一些通用DAC芯片,自己并无这方面的技术,现在最流行的Crystal 或者BB公司的,都属于Delta Sigma算法。

国外某些公司有自己研发DAC的实力,所以顶级CD多半来自于技术创新,比如Wadia,Meridian 等。而不是猛料,或者靠人为调声。
分享 转发
TOP
2#

Meridian 新出的G08 CD机就像一台电脑,把CD数据先读出来,在内存里缓冲,然后重新同步,精度非常高.

此类设计比传统的单DAC的CD机的jitter要小得多了,也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TOP
3#

根据采样点进行曲线拟和是大学微积分的基本课程,并非高不可攀。 之所以没多少人做这个因为市场太小。
TOP
4#

高人,顶!  看来Wadia的确不是徒有虚名,靠的是技术实力阿!

同时看到了国产器材和国际尖端水平的差距是巨大的,不但在设计上,而且在技术研究上。
TOP
5#

希望能有算法可以跑在通用DSP上,进行可接受的插值算法,效果不追求太高,能达到Wadia一半,价格是十分之一就好。
TOP
6#

梧桐树 在 2004-11-21 14:43:09 发表的内容
enrique 在 2004-11-20 22:25:11 发表的内容
梧桐树 在 2004-11-20 21:24:10 发表的内容
基本上没有看懂上面的讨论,隐隐约约觉得是搞应用数学的人用数学专业知识侵入了音频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但又犯了点概念错误。于是大家有了争论,有趣的事,其实双方关注的核心根本就不在一个点上。

至于是否有误导的嫌疑,我觉得并不会有太多问题,因为专业人士各有各得观点,一时半会改变不了;非专业的人即使再叫好,也不会学到什么,因为根本就无法复述,更不用说应用了。

作为菜鸟,忍不住问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国内CD机(比如Spark,欧博之类的),在设计时是否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他们是否使用了自己独有的算法?




国产CD都是采用一些通用DAC芯片,自己并无这方面的技术,现在最流行的Crystal 或者BB公司的,都属于Delta Sigma算法。

国外某些公司有自己研发DAC的实力,所以顶级CD多半来自于技术创新,比如Wadia,Meridian 等。而不是猛料,或者靠人为调声。


所以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国产CD还处在攒机阶段,还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看看Spark,欧博,山灵之类都在猛料和调声方面下功夫,是不是南辕北辙了?


生产CD机也像生产电脑一样,不一定自己要做CPU。DELL, HP在个人电脑领域影响力足够大吧,他们的个人电脑还是用Intel CPU。因为Intel 在这个领域更专业,术业有专攻嘛。

Spark 最近的 17A用上了BB目前最顶级的DAC  PCM1792,也算是国产CD的一大进步了。

猛料和调声也不是完全没用,很多高档机器也是采用很平常的元件,但是出来的效果很不一般,也许在示波器上看有一定失真,但这种失真也许就是所谓的“音乐感”。
TOP
7#

楼主的曲线拟合在数学上是有效的,但工程上,还要考虑实际的情况。最基本的采样定理告诉我们,采样频率一定的情况下,所采样的信号频率最高只能是采样频率的一半。这样用44.1Khz的采样频率去采样的话,高于22khz的频率就完全不能回复出来。即使用曲线拟合也不行,因为在两个采样点中,可能就有一个突变,而曲线拟合总是要更光滑,趋向于用低频信号来拟合采样点。
虽然我们听不到20Khz以上的声音,但这部分声音会对听觉产生影响,比如定位,比如泛音,还有烧友喜欢说的“空气感”,“贵气”等。要恢复出20Khz以上的录音,就不得不采用超过44khz的采样频率,这就是SACD和DVD-Audio采用高采样频率的意义。
楼主的数学水平和钻研精神还是值得敬佩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