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聊聊舒曼的几张钢琴录音 [复制链接]

查看: 14792|回复: 51
1#

........

http://www.google.cn/music/album?id=B85ebeb5ccd8f0c9d

这个
Nikolai Petrov值得听听

(转)
http://blog.roodo.com/sussicran/archives/5875539.html



Nikolai Petrov弹奏法国作品@ sussicran , george1977, 05-28 09:34:34

拉摩:独眼巨人、母鸡;比才:夜曲第一号、半音阶变奏曲;圣桑:诙谐的快板、触技曲、华尔兹型练习曲;杜卡斯:变奏曲,间奏曲与终曲;德布西:遗忘的画面;拉威尔:狐步舞「五小时」/Nikolai Petrov-钢琴/Melodiya MCD 122


数年前,有位住在淡水的前辈因故将手上的CD全都二手卖掉,引起一波小小挖宝热潮。
当然,入宝山哪有空手而回的道理,这张Petrov独奏作品集就是那时的收获。
挑上它的原因,在于一位俄国钢琴家搭配整张法国钢琴独奏作品,印象中总是扞格不入,这正是我想一窥究竟的动机。

怎么说呢?
学派和师承往往被公认是分类、甚至是评论一位音乐家的重要依据,虽然有时候我并没有那么信赖它们(因为境遇固然会造成绝对的影响,个性与心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久而久之,那把考量的尺也不得不向那里偏去。
Nikolai Petrov是师承Yakov Zak的典型俄系钢琴家,Valery Afanassiev与Youri Egorov和他都是同一期的,目前无论是独奏活动或担任教职,他都以莫斯科为活动中心。
听Petrov弹琴,不难想像他所处那个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音乐世界;或许也是一个即使复制不了Sviatoslav Richter,也要以他为磨练目标的音乐世界。


Petrov的德布西与拉威尔拥有很有浪漫遗风:在情感与琴技方面都走极端。
他比起一堆法国本格诠释派绝对不逊色,你顶多能挑毛病,说这幅泼墨山水画呈现的意境过于厚重,但这绝不影响它的飘逸高雅。
我假设这么一颗纯俄派的心灵,应该较少考虑到他面对作品的风格所属,而那些音符的背后意涵屈服在较为公式化的读谱之下;在他的眼里,或许贝多芬和德布西之间的本质差别并非那么重要,他更想传达的是,这些作品都是反映他脑中音乐语汇与逻辑的工具。
Petrov的有棱有角,乍听之下的确很能给人在第一印象中给出明确的作品蓝图,尤其一开始如此灵巧又拳拳到肉的拉摩,是证明这种处理相当成功的范例。


在Petrov的指尖下,每首小小曲子都能有大大世界,果断而强烈的戏剧效果、曲子的实体造型与抽象意境都撑出接近极限的规模,使得它们似乎全变成了触技曲,而这正是Petrov,或许是绝大部分俄系钢琴家所带给我们最大的满足;即使音色是几近直线式的单调,有时候也会觉得这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以上为转帖)






最后编辑kreisler 最后编辑于 2010-08-31 19:43:13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9/9 23:15: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  无大喜 亦无大厌
TOP
2#

michelangeli的狂欢节大家听过么
...............  无大喜 亦无大厌
TOP
3#

这版其实挺出名,但俺一直避开听舒曼,是因为觉得一来他的旋律有点牵强,二来过于应景,有点过于场景化。米开其实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debussy里的慢条斯理,清而不妖。但米开的这次是欢乐为基调的曲子,快速,激烈,就旋律而言其实也并不出彩(里面的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则更好听),但对手指快速的要求很高,头一次听我只觉得像一群小朋友在闹,后来多听几次就发觉其实里面有悲的成分的,比如第四轨,就有强颜欢笑的味道。而Schumann越折腾不出新旋律的时候,里面的怅然成分也就越重,赛过一位老先生反复重提旧事的镜头。哈哈,大家自己去下一个罢。体味蛮有趣的。(nolix)










最后编辑kreisler 最后编辑于 2010-08-31 19:42:06
...............  无大喜 亦无大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