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看瑞士音响精品(2)(转贴)
FM所有的研发工作与产品制作都在厂内自己进行。与现代工业时兴的管理方式正好相反,FM采购的所有元器件都是向内进行而非向外进行,因为FM认为,只有每个环节的每个细节都处在持续的、严格的品质控制措施之下,准确性和质量方能得到真正的保证。说到这里,我想起了2003年北京音响大展上,我与别超的黄SIR聊到丹拿的喇叭单元时,黄SIR说到:他问过世界上很多成品音箱厂对丹拿单元的印象,那些厂的答复几乎都是一样的,即丹拿单元是一流的,但丹拿厂是个疯子,因为他们什么都要自己来做,所以价格就很高。黄SIR还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开饭店的要自己养猪养鱼种菜种粮,品质肯定有保障,但价格嘛,肯定低不了。
在音响界中,绝大多数厂家都会把年营业额的一部分拿出来搞技术研发,而这个比例大概为0.4%到3%之间。那么FM呢?想不到吧,它每年都将年营业额的至少20%拿出来投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也许,这就能够解释为何FM的产品为何能有如此突出的表现,而FM的声誉能历经20多年而不坠,始终保持着“最高艺术成就”(State-of-the-Art)的口碑。
在挑选专业音响器材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就是该产品的长期可靠性。而长期可靠性的取得无非是依靠做工标准、所用零部件的品质、焊接的质量、布线、电流及电压容量等。而同等重要的因素还应包括在生产流程中的前期、中期、后期的测试和检验。为将产品的故障率降低到绝对的最小程度,FM专门开发出一整套专门的检验手段与质量最优化措施:除了金属膜电阻(其本身的故障率本来就很低,大约为四百万分之一)以外,凡是使用的每个零件都要逐一进行检测。而对于每块印刷线路板或者每个集成单元来说,FM都有一个长长的检测项目清单与之相对应,使它们在生产流程中逐一得到检测,比如元件的前期综合筛选、线路板的目测与电子测试,多重预先检测等等。每一个元件都要在组装之前以此方式进行三到七遍的测试方能进入下道工序。而后,产品的每一步加工之后都要逐一进行人工校核并且还要通过高精确度的专门电子测试设备进行细微的调试。
FM一直保存着巨大且昂贵的零件库存(超过50万件)以保证零件的持续供应。对每一个FM的产品而言,FM都保证在10年之内其上所用零件的供应,也就是说,在一个产品出厂之后的10年之内,其上99.8%的零件可以即刻在FM的仓库中取得。因而FM的产品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陈旧荒废,甚至许多服役时间长达28年的FM器材仍能得到厂方的维护以及对其维护后品质的保证:不逊于其刚出厂时的状态,甚至要更好。FM甚至公然宣称,它的产品如果在常规室温条件下每天工作10个小时,那么FM的器材的使用寿命将超过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