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力灵敏度的测试结果 [复制链接]

查看: 11595|回复: 82
1#

felixcat 在 2003-12-5 23:03:28 发表的内容
      其实以往时不时会有这种情况,和一些40十多岁以上的朋友一起欣赏唱片的时候,对于录音质量和声音特性,我觉得“是这样”的时候,他会认为“不这样”;而他认为“应该是”这样的时候,我却觉得他说得不对。我一早就知道,人的听力灵敏度随着岁数的变大会衰减得越来越厉害——只不过我不知道,衰减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所以以前我一直很乐观:或许这种衰减,程度不大,影响不大。但是种种实际经历清楚地告诉我:明明是一些很有资历的DX,怎么说起话来和写起东西来,如此不客观如此离谱——这其中明显有问题。
  
    以往尝试找一些严格的测试数据,一直未能如愿。今天偶然得到一份报告,严格按照数理统计的程序进行测试,采样标本数量巨大,因此极有说服力。下面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因为唱片爱好者以男性居多,所以下表列出的是男性15--65岁听力常模。其中每一格对应的数字的意义是:某年龄的人对于某频率声波的最低能引起听觉的分贝数,比如说,平均地,15岁的男性对于8kHz的信号,只需要2分贝的声压即能产生听觉,而对应的频率对于45岁的男性来说,竟要达到13分贝才行。人类听觉最灵敏的波段是10kHz, 并且由下表看出,在中频段,年龄相差对于灵敏度的影响是呈递增趋势的。所以在古典音乐信号的各频段,十几二十岁的年轻朋友和中年朋友的感受能力,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由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年朋友完全可以把原本各频段分布均匀的音乐,听成是中频密度不足但低音相对丰盛的感觉。所以我就想,虽然现在也有一部分年轻的朋友开始收藏LP,但是拥护LP声音最洪亮的,仍然是,也一直是中年或以上的朋友。众所周知,考虑到磨损等原因,LP的制作材料的硬度是调整在适当的程度(太硬了,损伤唱针;太软了,高频信号磨损加快),并且在混音的时候对于中频段的处理,一般是采取适当的增益方法的(现代LP可能取消掉这个步骤)。所以为什么我经常觉得CD里播放的东西好好的,怎么到了上述一些DX的眼里,变得不屑一顾;而LP,我分明听到一些不妥,那些朋友却浑然不觉,还称赞声音正确。另外或许有的人听到唱片里的一些细节,继而惊奇“为什么这么绝妙的细节,竟然以前没有人称赞过”——我觉得问题一方面在于,你觉得是细节的东西,在年轻人的耳朵里,是很容易听见的,很平常。

可惜的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年轻人无论从财力、资历、收藏数量来说,都不可能比得上中年阶层。因此现在看来,中年阶层的声音是完全盖过了其他人的,并且作为一股“暗力量”,左右着爱乐圈子的意志。尽管如此,面对着力量巨大的对方,我仍坚持说出我自己的客观意见。并且我知道,我一个人的声音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我是不会放弃的。

最后我认为,中年朋友欣赏古典音乐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是由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原因,我恳请各位考虑一下我上面列出的事实。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5232107882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52324436294.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阿龙 在 2003-12-6 7:00:26 发表的内容
喜欢LP是听力下降的结果?那惨了,很多地区没有条件听玩LP的中年人,将不得不忍受CD的折磨。
这个论坛上鼓吹LP声音“最洪亮”的KUANG不过三十左右,KEN也是,并且玩了十多年LP了。象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哦。显然他们并不仅是在收藏(LP有收藏价值肯定是客观存在)。
或许楼主以上分析对这些人不适用,他们玩LP只是受了中年人的盅惑?
可是年过六旬,无论财力还是听乐资历都很雄厚的DR  PAN,也就是最符合以上“暗力量”标准的,却在早些年放弃了LP。他为什么执意要和自己已经下降的听力对抗呢?想扮年轻?
40以上的中年人肯定与10来岁的有着听音上的生理差异,这点不可否认,或者你拿出来的这份表格也是有一定权威性的,但是这种差异是否足以造成听音上的错误?而且是如此巨大的?(中年朋友完全可以把原本各频段分布均匀的音乐,听成是中频密度不足但低音相对丰盛的感觉。……)我现在四十出头,可我十年前买的CD,即三十岁左右时听到的音乐,自己喜欢的那几张,现在并没有随年龄增长而觉得不妥。如果按照上述理论,我该觉得它们越来越难听才是。而DR PAN之流,几乎就没有可能从CD中听到赏心悦目的音乐了。
那问题又来了。即使认同这点,那么录音师是否只能用中年以下的,(并且越年轻越好,听到的细节多。)那么威尔金森莱顿那个年代,留下大量好录音的录音师,是否都是他们中年以前的作品?他们当时用以参照的设备,除了开盘机,不正是LP唱盘吗?怎么这些录音即使被数字化之后仍然如此出色?他们的运气好?碰上了省心的高水平乐队以至于听力上的衰减都挡不住他们拿出杰出的录音?



    你所讲关于DR PAN的例,有两种何能;1随着听力的下降,而又要追求高频的幼细度,放弃LP,而选择CD是对听力的补偿,而不是要扮年轻和听力下降对抗,(我曾试过儿个人同好者同场同器材,听cd层、sacd层。年长者话区别不大,但年轻的均说高频量感区别大,)2反正都听不了多少高频,而迫求的又是音乐,就会专注于中低频。所以有人烧音乐,有人烧硬件,有人两样齐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