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面两个问题我也想来讨论一下。
首先是录音和后期制作问题:
在立体声早期,多轨控制台还没在商业录音中推广,这时候各唱片公司所使用的录音方式多数是AB式,也就是说以两支麦克风来收录,这种录音方式最接近人耳的听觉习惯,而且因为直接声,反射声和环境混响都能捕捉下来;但这样的录音方式使乐团中远离麦克风的声部会有模糊感,多数需附加一支或多支麦克风来以较近距离捕捉这些声部,并按它们到主麦克风的距离加以延时后录入母带这种第一代的录音方式好处在于能较真实地还原三维效果,而且因为同时收录环境的真实混响,听感上会更自然一些。但这种录音方式对演奏,环境和麦克风的摆放要求极其严格,麦克风的距离和角度稍有偏差,声部平衡不良,录音就砸了。这个阶段的录音确实比较少后期处理,前期的工作是决定因素。
到大约70年代,多轨调音台开始被广泛使用,这时候常用的录音方式是用很多高指向性的麦克风以较近距离拾取乐团的不同声部,然后再在调音台按监制要求人工混合成立体声母带,并加入人工混响。这种录音方式好处是对环境依赖较少,而且可以在后期对各声部的平衡按要求加以调整。不足之处丧失了自然的空间感,而且经过调音台等中间环节增加,可能会丢失一些极其微弱的细节。
这两者的差别在一般的系统(比如说低档的套装机)上差别并不明显,但在分析力较高的HIFI器材上,差别就会被发现。随着民用器材的性能提升,对唱片录音效果要求也提高了,于是,在80年代左右,很多唱片公司又开始重新使用早期的麦克风摆放方式,并加以改良。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录音母带所记录下来的动态范围通常比较大,超出了主流的民用音响系统的能力,造成音量低时听不到,音量大时失真严重的问题,所以绝大多数录音在制作成唱片时都进行了动态压缩,以利于民用系统重播。有些以使用HIFI器材用家为销售对象的公司,为能更真实地再现录音,就特意减少动态压缩。
这样,大家就大约知道所谓“原味”的内容了,真正的原味其实就是要“真实自然的听感”。
至于现在市面上很多“号称”原味的唱片,其实往往是使麦克风刻意过近的摆放,调大电平等突出一些细节等人为方式,来达到一种夸张刺激的听觉效果。
关于第二个问题:
最近国内短时间内出现了很多小型的“发烧唱片”公司,最主流的内容就是楼主所说的“标榜发烧录音的翻唱”,初开始时,非常受欢迎,唱片公司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然后是一哄而起,铺天盖地。
但在批评这一现象时,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唱片公司的头上,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它们的取向。不妨想想,现在盗版猖獗,花钱买正版唱片的多数是HIFI发烧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群体?他们最喜欢听什么?要这批人都听古典,JAZZ吗?听F4,TWINS,阿杜?而最能被接受的中国歌曲的录音,能满足使用高档HIFI器材的发烧友吗?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发烧翻唱”卖的红火,唱片公司要赚钱,不出这些出什么?
其实,唱片公司本身也想制作更高格调的唱片,而且也有不少这样的唱片推出市场,但很可惜,这些唱片制作成本大,还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市场效益,比如说雨林的《雪底游魂》,柏菲的《崔峥嵘独唱专辑》,ABC的春江花月夜》,雨果的《胡琴传奇》都是有相当高艺术,音响欣赏价值,但却叫好不叫座,这样的现实,要唱片公司改如何选择呢?我们发烧友都津津乐道的几个坚持出品质量的发烧品牌,比如说喇叭花,LYRITA,宝碟等先后倒闭,其中原因何在?我现在只希望国内的发烧公司,在赚到钱的时候,能添置更好的录音装备,给我们提供内容和质量都更出色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