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计算芯片的发展将让普通CD战胜LP [复制链接]

查看: 50963|回复: 320
1#

阿龙 在 2004-11-22 17:50:21 发表的内容
越说越远了,结论到底是CD战胜了LP没有啊?我想知道答案


技术上更完善的SACD呢?
现在的客观现象是SACD技术开始推广后,LP和旧版CD(大部分是由模拟录音转制)同时越来越受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2#

这里面其实就包括了“真实动态”和“听感动态”的内容,其实如果扣除器材本身的质素的限制和环境背噪,家居环境下的器材能表现的动态范围通常只有几十个dB而已(录音室环境和使用封闭式耳机除外),而唱片制成时为了适合这种情况,都会进行动态压缩以适应家居音响欣赏的需要,否则弱奏时不闻其声,强奏时超出器材的能力范围而失真,如何进行压缩,使压缩之后的声音“听感动态”仍能保持接近“真实动态”则是录音,监制和制版面临的难题,也是水平差别所在,说白了就是在比谁的“骗术更高明”。
TOP
3#

应该说现在对人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现在的技术更多的只是放在了对声音的研究上了。
TOP
4#

绝对不怀疑楼主的分析,其实即使是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些CD器材的效果非常接近LP了,尤其是那些使用升频技术的CD器材,特别是在这几年录音的使用数码录音和混音技术的CD和LP之间,差别就更微小。
TOP
5#

可以这样说,包括连现在的SACD在内的所有唱片媒体,都没有提供高频延伸超过20KHz的讯号。能收录这个频段的讯号和录音和制版时有没有提供这个频段的信号是两回事。现在唱片工业的数字录音(包括SACD的录音),其实已把在这个频段以上的讯号全部截除。而以前CD的格式和LP的刻盘技术更加没有提供这么高频的讯号。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环境下,30岁以上高频听力能达到20KHz的人已经少比较少了,但他们依然可以准确分别出不同唱片媒体的声音差别。就好象如果用旧式的音箱(高频延伸不到20KHz)来比较不同唱片媒体,它们之间的声音特性差别依然会很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类型唱片媒体听感上的分别主要并不是频宽。
TOP
6#

felixcat 在 2004-11-19 11:11:27 发表的内容
失真率低,肯定会好声。比如说假如我的失真率是0%了,都是原来的信号了,能不好声吗? :)

肯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形:0%失真,好声;0.00000001%失真,突然变得不好声了。——绝对不会发生的。


还有个失真方式的问题,如果用仪器来看波型,CD的波型一定会比LP准,但人的听感却不一定。
人耳对于某些仪器很敏感的误差不很敏感,但对一些仪器不太敏感的误差却很敏感。比如说人耳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不能准确分辩声波几个赫兹的频率差别;而仪器不容易分辨出两把音准相同的小提琴的差别。就好比一部高质量的电子琴和一台调音不准的钢琴,仪器一定会告诉你是电子琴的波型准,但人听却不会弄错那台是钢琴,却未必能发现钢琴的音准有问题。
录音,重播技术要发展,我觉得还应该对人的听觉有更深入的研究。
TOP
7#

接触过一些升频CD解码,我只是想知道,FELIXCAT网友提供的解码方法是否比这类升频解码(目前民用器材最高到700多赫兹)的解码方式能还原更平滑准确的音频曲线?和24bit96Hz格式的DVD和格式更高的DVD—AUDIO及SACD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能以700M左右的原始数据还原出比5G以上原始数据更平滑准确的声频曲线,这项技术必将带来音响产业的革命了。
再进一步推论,如果以5G以上的原始数据以某种更先进的算法语言来进行解码,是否会有更准确平滑的声频曲线?
TOP
8#

科研级旗舰 在 2004-11-23 14:35:20 发表的内容
还有44.1KHz的来历,据说并不是简单的22.05 X 2,而是和视频器材的规格有关(具体我忘了)。看来当时的技术对所谓的听音心理学没什么认识


我却觉得包括现在的SACD对人的听觉认识仍然存在偏差,甚至越走越远.
TOP
9#

生产技术的发展并不全部以“质量”作为依归,对于生产商,成本和速度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没有太严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生产商所采用的主流技术一定会以成本和效率为优先考虑内容。
就以CD碟基为例,如果CD碟基要做到最好的效果,对于碟基的厚度和质量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所以留意一下早期的CD唱片都比较厚重而且光滑平整;但后来生产商发现,减低厚度,就可以使用质量稍低的片基从而减低成本,而且生产速度可以明显提高(定型时间更短),质量虽有所下降,但对于占市场主流的使用组合音响或汽车音响和低档器材的用户来说,其差别并不明显,但对声音质量非常讲究的发烧友群体就成了被放弃的一群了。
其实录音技术也存在这个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