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议玩黑胶的几个误区 [复制链接]

查看: 127236|回复: 587
1#

侧压是件很诡异的事,除了左右声道平衡还和转动阻尼等有关。而且不同唱头和唱臂上表现会有很大差异,把一支唱臂的经验用到另一支不同设计的唱臂上,结果可会能相反。
严格来说,这个要用测试碟和仪器校正。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10/21 19:14:4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软盘比较容易解决振动问题,但带来了抖晃;硬盘比较容易解决抖晃,但要刻服振动。所以世界上才既有软也有硬。
最后编辑Dr kuang 最后编辑于 2012-09-26 00:21:09
TOP
3#

关于侧滑,举个身边实例,大家自己思考原因。
VDH本人建议知更鸟不要加偏压,他使用的是SME V唱臂,但用同样不是单点支撐而转軸灵敏度更高的唱臂时,不加偏压就出现可闻失真,加偏压可以消除。同样是没有偏压影响天顶角的唱臂,同样的唱头,会得出不同的结果,Why?
TOP
4#

回复 39# 蒋鹏 的帖子

这是解决左右声道平衡,除此之外,偏压对于高灵敏度唱臂还有阻尼调节的作用。
耳朵收课是通常做法,严格的应该用測试碟和仪器来调节。因为还存在阻尼系数和左右声道平衡不同步的情况等。
TOP
5#

正切臂单考虑循迹很优秀,不过又要解决悬挂系统灵敏和稳定性问题,还有运动质量过大,和轻针压唱头匹配效果欠佳的问题。
举个例子,VDH的唱头悬挂很软,适合针压是1.3克,这个以分析高著称的唱头就令很多正切臂用家纠结,过软的悬挂系统甚至不能带动正切臂正常运动,轻则失真,重则跳线。ClearAudio为适应自家的正切臂,推出的唱头針压达2.5克,硬悬挂解决了正切臂运动质量问题,但又影响了针尖捕捉唱片微细坑纹的能力,有得有失。
所以,现在顶级唱臂中枢转轴结构和正切臂并存,用家根据两种不同结构唱臂各自特性选择,选配适合匹配所用唱臂的唱头才是关鍵。
TOP
6#

回复 88# 蒋鹏 的帖子

这支唱臂如何调整阻尼系数?
TOP
7#

原帖由 蒋鹏 于 2012-9-27 8:22:00 发表


hopeman兄讲出了我今天的议题,就是对于超距无需那么斤斤计较。
其实不说0.01毫米能否量出,即使能量出,超距跟厂家值有些许出入也不过是人为更换了个nul point值,也就是更改了两个正切点的位置,但总是会有两个正切点的。何况德国规尺的加工并不严谨,探针与孔的间隙过大,导致探


我的经验是音响系统分析力越高,对参数的精度要求越高,在我的系统上,因使用9吋单点臂,对误差十分敏感,0.5mm的轴距和超距误差就会出现明显失真,循迹角亦然。
TOP
8#

回复 96# 无难 的帖子

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在我的系统上,1mm的超距误差就会从外圈到内圈全程出现失真。
TOP
9#

亚克力盘也可以加垫,关鍵是要找到合适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