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胶片老镜!---闲谈你摄影经历作品的乐趣。 125页新上12广州车展... [复制链接]

1#

嗯,看来玩黑胶唱片的玩胶片是顺理成章的事,中完黑胶度接着中胶片毒。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10/19 15:20:5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黑胶和胶片双修的上图支持。
img020a.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8 23:03:17 上传)

img020a.jpg

TOP
3#

不过我比较骑墙,运动抓拍还是数码合适些,起码可以马上看回放。近距离摇拍儿子“赛车”。
IMG_185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8 23:12:42 上传)

IMG_1850.jpg

TOP
4#

回复 53# LP 的帖子

数码机上转接手动镜头,摇拍要预对焦,手动设置低速快门,自动镜头没什么帮助。
TOP
5#

回复 60# LP 的帖子

用不起自动镜,只好用手动镜。
TOP
6#

一张红砖厂里装文艺拍的黑白胶片。这张是用渣能自动镜拍的,当时如果带的是BIONGON或者牛眼效果应该好一些。
img067f.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8 23:46:54 上传)

img067f.jpg

TOP
7#

说起来LP前辈应该是我学摄影的老师的老师级别,期待您更多的大作。
TOP
8#

不要说到哈苏这个级别,胶片的质感就好比黑胶唱片的音质暂时是数码不能企及的,一只简单的渣能自动日本镜,经过胶片可以还原出这样的金色,经过平板扫描仪底扫,大打折扣后出来的金色要数码情何以堪?
img054c.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19 0:21:08 上传)

img054c.jpg

最后编辑Dr kuang 最后编辑于 2011-10-19 00:26:32
TOP
9#

原帖由 gsg168 于 2011-10-19 10:57:00 发表

穿深色衣服“开”黄车的那个小孩的“开车”习惯要改!将来在马路是这样开车的话问题就大了,他咋看着方向盘(车头)开车呢?视野明显没有旁边的小孩好


嗯,现在才发现问题,这个驾驶习惯确实比较危险,当天他出“车祸”不下10次,下次一定要他注意。
TOP
10#

说句心里话,拍风景用数码就没有啥看头了,用来缩图后网络交流还可以。有些景致可能一辈子就一次机会去到的,只拍了数码就太可惜了。
TOP
11#

回复 85# LP 的帖子

现代镜头加数码,宽容度很窄,这张侧光保住了远景雪山不过曝,前景暗部就浮云了。
TOP
12#

二次构图,除非焦段问题迫不得已,否则尽量避免,尤其是使用变焦镜时。
最好的裁剪是在构图时就把不想要的摒弃在取景框外。比如上面这张富士山,因为太阳照亮的白色山顶和前景地面上的人物光比差距有点大,用数码加现代变焦镜头光比宽容度不足,这时在拍摄时就需要做些取舍,不妨往前走几步,使用长焦端,并适当减少前景暗部在画面中的比例,这样可以减少画面中接近死黑的前景,而山体细节也会更清晰些。
如果是早期德国镜头配合负片,暗部前景像现在这样构图也会有很好的细节,不至于过暗。
TOP
13#

回复 92# 中山张 的帖子

现代镜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镀膜工艺上改进,这样可以使用较便宜的(质素较差)的玻璃,为了保证看起来分辨率很高,于是利用复杂的镀膜滤过一些杂光,除了增强抗眩光,鬼影的能力外,还有加大反差(使暗部更暗,亮部更亮)让人看到照片时觉得很清晰,但其实这样做不是真正提高了分辨率。这种镜头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因为滤过光线后对光线微妙变化的捕捉能力下降,所以小光圈无限远立体感很差,显得很平。玩过音响就知道,滤除杂讯可能会使声音“好听”一些,不过伴随的必然是细节的丢失。
至于数码的暗部问题,且不说胶片,单说数码感光元件,数码感光元件有CMOS和CCD两种结构,前者高感更强而后者暗部细节更好,前者较实用而后者画质更好,大型相机公司为了销量,基本上在单反相机都使用COMS,而后者如今除了莱卡还在使用外基本退出单反市场。所以不要指望目前主流的数码单反有多好的暗部细节,高感强就暗部差,那是目前数码感光元件的限制,先天决定的。
最后编辑Dr kuang 最后编辑于 2011-10-19 18:05:57
TOP
14#

原帖由 LP 于 2011-10-20 9:04:00 发表

我想是要选自己心目的好器材特别是镜头方面,我心选的:是60-70年代左右的器材,那是黄金时代,可说:登峰造极!


严重支持“黄金年代”。
上世纪欧洲的50中后期开始到70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当时欧洲经济从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产品”,其中很多至今无法被后来超越。
至于摄影器材方面,其实在二战之前,随着为满足当时德国奥运会拍摄需要,设计出SONNOR结构后,基本所有定焦镜头的设计已经全部定型,后来的发展基本是在镜片形状微调,材料改变和镀膜技术的应用。在多层镀膜技术成熟前,为了减少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介面的折射(在没有多层镀膜技术前,一般认为多于7个介面就会影响成像质量)以提高玻璃的通光量,减轻起雾,眩光现象,需要使用极高品质的光学玻璃,这些光学玻璃生产成本高昂而且费时(比如最出名的“原福”玻璃,需三年自然降温),所以当时高品质的镜头价格十分昂贵,以楼主所喜爱CONTARAX牛眼系列为例,一部相机加两只高级定焦镜的价格大约为2000德国马克,大约相当于当时在德国买间房子的价格。生产到这个档次的镜头,不但在加工精度,连在镜筒材料上都无所不用其极,历经半个世纪,如今这些镜头的用料和工艺仍未被超越,只要把玩过CONTARAX牛眼镜头,对比现在外观夸张,手感粗燥单薄的现代自动镜头,就会深刻理解“德国品质”的含义。这个时期的镜头一般高档的都是银色镜筒(有些品牌采用“斑马”镜筒)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白镜时期”,这是镜头工艺和用料的顶峰时代。这个时期,在黑胶唱片中也是黄金时代,比如说经典的早期立体声录音,大DECCA,地球牌,白金狗,大荷花,HIFI STEORO。
不过70年随着一场石油危机,然后美元和黄金脱钩,货币不再具有长久的价值,于是对产品“永恒品质”的追求的生产模式被快速资金周转的市场运作方式取代,另一方面,以廉价为招牌的日本的相机工业走向成熟加入竞争,再加上材料工艺的发展,多层镀膜技术出现,于是使用生产成本更低的玻璃,然后用镀膜改善光学性能成为主流。这个时期的镜头且不说光学质素,单是镜筒用料就已经比早期的要稍单薄些。同时期的黑胶唱片也正好从大DECCA变成小DECCA,大禾花变成小禾花。
再往后到80年代,日本的自动镜头出现,这样的镜头使拍摄变得更简单,无需经过系统学习的摄影门外汉,基本上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就能拍到照片,日本相机工业终于靠自动镜头把德国相机工业挤出了主流大众市场。不过因为自动镜头需要使用很多塑料部件,而塑料部件的使用寿命显然是个问题,德国传统厂家居然以此为由一直拒绝生产自动对焦镜头。自动镜头的出现普及了摄影,使摄影成为大众的日常活动,对于大众来说,拍到照片比起画质的细微提升显然更重要。这个时期大约是数码录音取代模拟录音,CD取代黑胶唱片成为主流的时期。
TOP
15#

回复 142# 富盛 的帖子

出门用60年代白镜去拍胶片,回家用50年代的电子管听60年代黑胶,感觉好爽!
TOP
16#

也发一张地摊货东德镜头的荷花,柯达100VS。
img066.jpg (, 下载次数:2)

jpg(2011/10/23 0:42:31 上传)

img066.jpg

TOP
17#

回复 238# ctx111 的帖子

低角度逆光赞,如果能拿下高光细节更好。
TOP
18#

回复 253# m.peng 的帖子

像数很重要但远不是一张数码照片质素的全部,一部1500万像素的APS机器出图质量和一部同样像素的全幅机器比较的话,差距马上就出来了。
另外,胶片4000万像素是指135画幅,宾得645是中幅,如果要比较也应该和中幅胶片比较。
TOP
19#

回复 251# LP 的帖子

牛眼镜头出图很耐放大,只要合上焦,即使到30寸以上阅读距离没有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