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2375|回复: 322
1#

音频CD格式是否足以代表数字录音的成就?
24BIT48Hz或者96Hz甚至192Hz的原始文件包音频数据在压缩成16BIT44.1Hz数据流格式后的失真究竟有多大?
有兴趣想了解这一差别的发烧友可以尝试一个试验:用同一台PCM解码器(24BIT格式以上)连接同样的功放和音箱,分别输入24BITPCM格式讯号和音频CD格式讯号来听听两者差异;更直接的办法是用一台DVDAUDIO机来播放相同录音的DVDA格式唱片和音频CD。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实例:去年有一款专业录音器材得到了专业录音器材最高级别的评价(不妨理解为专业器材中的奥斯卡),这件器材的功能非常简单——在数字录音经过DA转换后通过这件器材处理后声音更接近模拟录音(也就是一台使数字录音听感上更接近模拟录音的EQ)。这台设备的设计用途是在数字录音后,为了避免在数字混音合成过程中导致声音失真劣化,先把数字录音在DA转换后通过这台设备EQ后再用模拟混音合成,也就是只用于制作DAD,或者DAA的唱片。


LP并非模拟录音的最佳载体,同样地,音频CD格式也绝对不足以代表数字录音技术的成就。
楼主的心结在于20多年以前的模拟录音,在市场上购买得到的唱片格式中何者失真最低。假如单从技术上分析,当然是SACD或者DVDAUDIO更为出色,不过前提是要忽略模拟母带的衰退问题,结果实际听感测试并非单纯以格式的技术指标可以确定。
分享 转发
TOP
2#

felixcat 在 2007-3-25 6:21:30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7-3-25 3:44:19 发表的内容
楼主的心结在于20多年以前的模拟录音,在市场上购买得到的唱片格式中何者失真最低。假如单从技术上分析,当然是SACD或者DVDAUDIO更为出色,不过前提是要忽略模拟母带的衰退问题,结果实际听感测试并非单纯以格式的技术指标可以确定。



这个是我的一个疑问,但是我的疑问并不是哪种格式失真小,而是到底那些模拟母带假如按照唱片公司里正规的储藏条件,衰退是否有传说中的严重?

三个月前有一位玩开盘带多年的老先生送我一盘带子,是Previ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行星组曲》EMI录音(就是TAS上那个)双声道工作母带的拷贝,他说这盘带子是80年代初他托EMI的熟人弄到的,那距现在已经20多年了。带子是15ips带速的,听上去效果相当相当真实,很难让我想象到会有可闻的“衰退”。当然也有可能说已经严重衰退了但效果仍很好,不过假如亲耳听了之后你就会感到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

哦对了,这个帖子里关于录音那些我一直都是说数码技术的,没有特指CD(尽管CD是目前音频数码领域里面的一个代表),怎么说着说着就跑到CD上来呢?


也接触过一些“原装”母带,但用来和不同时期媒体在同一套器材中比较的机会不多;更多的经验是来自于同一录音在不同时期,以相同或者不同的唱片媒介,绝大部分对比的结果是同一模拟录音,在相同的唱片媒介前提下,信息量(尤其是在10~16KHz附近频段最为明显),越早制作的保存得越好,那怕两次制版年代只有几年的差别也很容易觉察出来。一些用新技术制作的再版唱片可能听感上会有变化,有些会觉得听感有改善,但在高质素器材(失真较低的系统)上就很容易发现这些往往是通过EQ改变平衡度造成的,并非是来自于信息量的改善。
对于模拟录音,“版次越早越早好,头版最好”这样的结论虽然太绝对,忽略了不少个别例子,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准确的,也是模拟母带“用一次差一次,一年不如一年”的旁证。

你拿到的这条母带因为是私人使用,可能使用播放转录次数比较少,状态比EMI公司自己保存的更好也未可知,能找到是缘分,千万要珍惜。

不如来做一个试验,用一条母带复制两个副本,然后反复播放其中一条10次以上,然后听听这两个副本有无差别?因为所有能找到母带机的发烧友都可以进行这个测试,我觉得这样比空谈有说服力得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