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cat 在 2007-3-25 6:21:30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7-3-25 3:44:19 发表的内容 楼主的心结在于20多年以前的模拟录音,在市场上购买得到的唱片格式中何者失真最低。假如单从技术上分析,当然是SACD或者DVDAUDIO更为出色,不过前提是要忽略模拟母带的衰退问题,结果实际听感测试并非单纯以格式的技术指标可以确定。
|
这个是我的一个疑问,但是我的疑问并不是哪种格式失真小,而是到底那些模拟母带假如按照唱片公司里正规的储藏条件,衰退是否有传说中的严重?
三个月前有一位玩开盘带多年的老先生送我一盘带子,是Previ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行星组曲》EMI录音(就是TAS上那个)双声道工作母带的拷贝,他说这盘带子是80年代初他托EMI的熟人弄到的,那距现在已经20多年了。带子是15ips带速的,听上去效果相当相当真实,很难让我想象到会有可闻的“衰退”。当然也有可能说已经严重衰退了但效果仍很好,不过假如亲耳听了之后你就会感到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
哦对了,这个帖子里关于录音那些我一直都是说数码技术的,没有特指CD(尽管CD是目前音频数码领域里面的一个代表),怎么说着说着就跑到CD上来呢? |
也接触过一些“原装”母带,但用来和不同时期媒体在同一套器材中比较的机会不多;更多的经验是来自于同一录音在不同时期,以相同或者不同的唱片媒介,绝大部分对比的结果是同一模拟录音,在相同的唱片媒介前提下,信息量(尤其是在10~16KHz附近频段最为明显),越早制作的保存得越好,那怕两次制版年代只有几年的差别也很容易觉察出来。一些用新技术制作的再版唱片可能听感上会有变化,有些会觉得听感有改善,但在高质素器材(失真较低的系统)上就很容易发现这些往往是通过EQ改变平衡度造成的,并非是来自于信息量的改善。
对于模拟录音,“版次越早越早好,头版最好”这样的结论虽然太绝对,忽略了不少个别例子,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准确的,也是模拟母带“用一次差一次,一年不如一年”的旁证。
你拿到的这条母带因为是私人使用,可能使用播放转录次数比较少,状态比EMI公司自己保存的更好也未可知,能找到是缘分,千万要珍惜。
不如来做一个试验,用一条母带复制两个副本,然后反复播放其中一条10次以上,然后听听这两个副本有无差别?因为所有能找到母带机的发烧友都可以进行这个测试,我觉得这样比空谈有说服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