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阿杰
不过可能立刻有人指正我的:SME V的固定唱头方式不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补偿角的精密安装了?!是的,SME V是我见过少数可以精确解决补偿角的唱臂之一。可是!它却无法精确调整安装了不同唱头后的有效长度,虽然可能碰巧有那么一两个唱头“刚好”落在那绝无仅有的一点上:) 富盛 发表于 2021/2/22 15:15:23 sme是改变轴距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改变固定臂座的行程,使内零点处于正切,至于外零点就放任不管了。毕竟绝大多数可听闻的循迹误差失真都来至于内圈,sme的妥协是针对调整的简易性。我自己的解决方法是每更换一只唱头(也就是每一个有效长度),都对应一个自己设计的AB点方案。
sme是改变轴距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改变固定臂座的行程,使内零点处于正切,至于外零点就放任不管了。
毕竟绝大多数可听闻的循迹误差失真都来至于内圈,sme的妥协是针对调整的简易性。
我自己的解决方法是每更换一只唱头(也就是每一个有效长度),都对应一个自己设计的AB点方案。
接下来,这个参数对左右声道分离度空间感就至关重要了:Azimuth = 唱頭方位角 = 唱頭水平度 = 唱針垂直度很多唱臂是不能精确调整唱头对水平角的,我见过最方便的是以幻影这类假单点设计的磁力控制调整方式,可以一边调整,一边用仪器测量“唱针”的垂直度。所以,那些不能调整的唱臂我觉得可以归纳进去半残废系列,一切听天由命了,阿弥陀佛。补充一下:很多唱臂的设计啊,唱头的水平 富盛 发表于 2021/2/22 15:41:42 没有通过仪器来调整过“唱针"垂直度的,是无法理解到其中的兴奋。
接下来,就是唱臂高度的调整了。VTA = Vertical Tracking Angle = 垂直循軌角 = 唱臂高度这个VTA啊,最最难搞了,因为特么的每张唱片的厚薄都不一样,可以说差之毫厘.....,VTA的调整是为了调唱针的SRA,而SRA除了VTA外还和针压有关,而针压是为了让唱头的发电组件处于切割磁力线的最佳位置.......所以,最简单的验证VTA是否完美调整到位的声音应该是: 富盛 发表于 2021/2/22 16:29:39
高中低顺度的唱头,对唱臂的移动质量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要求,通常的单一移动质量的唱臂就只适合某一类型的唱头了。所以这也是考安装师傅的功力的时候了。不过,有方法拓展唱臂对唱头顺度的“宽容度”吗?答案是有的,像赛车那样,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轻量化整个唱臂的转动部分。在需要的时候,在适当的位置增加配重。这个玩法相信很多黑胶老手都得心应手的了。这个轻量化,是短臂的强项,长臂的弱项。在唱头顺性的 富盛 发表于 2021/2/22 16:04:34 唱头顺性与唱臂转动惯量的配搭,是关乎于唱头上的发电组件,能否对应于唱片坑纹所提供的振动产生切割磁力线,获得完美的音乐电平信号。8—12赫兹的谐振频率虽然看似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但却是唱头与唱臂配搭的直接提现。过高时弱信号动态范围没法保证,声音欠缺厚度。过低时唱头发电组仲拾取强信号会出现超出磁力线范围而导致磁饱和,声音呆滞。在调整配重时只是凭听感来决定,缺乏测试唱片数据的支持。很希望能有一张8一12赫兹单一频率信号的测试唱片。
唱头顺性与唱臂转动惯量的配搭,是关乎于唱头上的发电组件,能否对应于唱片坑纹所提供的振动产生切割磁力线,获得完美的音乐电平信号。
8—12赫兹的谐振频率虽然看似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但却是唱头与唱臂配搭的直接提现。
过高时弱信号动态范围没法保证,声音欠缺厚度。
过低时唱头发电组仲拾取强信号会出现超出磁力线范围而导致磁饱和,声音呆滞。
在调整配重时只是凭听感来决定,缺乏测试唱片数据的支持。